下鄉日記
天上的星星會“説話”
人物: 田丹柯
院校: 山西大學美術系
團隊: 山西省分行晉城沁水實踐隊
“會説話”的宣傳單
今天我們的任務是沿村裏的街道宣傳金融知識,但通過發放宣傳單來給村民講解防詐騙知識似乎並不盡如人意。村民覺得類似電信詐騙的事情離自己很遠,用不著。
中午吃飯的時候,大家坐在一起開始頭腦風暴。實踐隊員李彥炅想起了自己接到詐騙電話的經歷,電話聲稱他已涉嫌反洗錢活動,需要提供銀行卡賬號和密碼配合公安機關調查。雖然李彥炅沒有上當,但他想農村的這些老人很可能就會上當受騙。
下午的宣傳活動,我們改變了宣傳方式。我們找到村民的聚集地,李彥炅和我給大家演了一齣“電話詐騙情景劇”。繪聲繪色的案例講述,穿插上簡單實用的溫馨提示,鄉親們手中的宣傳單變成了“會説話”的知識庫。
“會説話”的星星
以前,我不善言談,不愛交際,在學校,宿舍、食堂、教室就是我三點一線的生活。在這裡,大家圍坐在一起吃飯,你一句我一句,天上地下,海闊天空,許多新觀點和新思想讓我覺得以前不可接近的同學突然變得親切起來。
晚上,我拿起電話和媽媽聊起了這裡的所見所聞,分享我在這裡的成長故事。我悄悄跟媽媽説:“我在這兒挺好的,就是有點想家了。”
鄉村的夜格外的靜也格外的黑,天空離人很近,星星仿佛就在眼前。我覺得,那一閃一閃的星星,是會説話的,是有生命的。
跟著下鄉活動我回了家
人物: 沈知秋
院校: 華東理工大學管理學專業
團隊: 上海市分行金山實踐隊
記憶中,燦爛陽光照亮金色稻田,少年在無憂奔跑;門前自留地裏,爺爺奶奶勞作的身影,這是我對家鄉的記憶。我在金山長大,這次懷著激動的心情參加了中國建設銀行舉行的“金智惠民—鄉村振興”萬名學子暑期下鄉實踐活動,讓我有機會再次重返金山農村,我的家鄉,看到的景象卻給我帶了不小的“衝擊”。也可謂是“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走訪待涇村,我看見的是一個正在蛻變中的美麗鄉村。政府做好環境治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參觀上海聯中食用菌合作社,農業科技、機械科技領域內的技術令我意識到新農村已經在探索非傳統的種植方式。多年來,農業技術的應用已不再是單純的科研問題,如何真實地讓農民享受到機器技術的現代化帶來的福利是個重大課題。今日的金山區,讓我深感震撼,貧窮落後不再是農村的代名詞。鄉村小徑旁的河水因“河長制”而不再渾濁,重回清淺。村內交通便利,水泥馬路通到家家戶戶。房屋不再破舊不堪,樓房外墻全部刷新,頗有一番獨特風韻、象徵勞動人民藝術結晶的金山農民畫也被印在壁上。當代的農村風情是清新舒適的“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鄉村振興確實正在改變我們一代人的生活方式,2012年金山鐵路正式通車,曾經兩三個小時的路,現在半個小時就已經可以走完了。金山區對外打開的大門使各個産業相互促進相互融合。
前路漫漫,金山的鄉村振興已經頗具成效,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從鄉村離去,而今再回鄉村,也很想在今後,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尋味下黨:蝶變展新姿
人物: 許振國
院校: 福建醫科大學
團隊: 福建省分行下黨實踐隊
我叫許振國,是福建醫科大學的研一學生。雖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壽寧縣人,但對於下黨的認知,僅限于長輩口中的介紹和朋友圈的“遊覽”。
8月4日,作為建行大學“金智惠民-鄉村振興”萬名學子暑期下鄉實踐活動的成員,我來到了這個曾被譽為家鄉的“西伯利亞”、被習近平總書記掛念的“下黨鄉”,第一次近距離感受下黨的“蝶變新生”。
從曾經被貼上全省唯一“五無鄉”的貧困標簽,到現在一説起就想到路暢、網通、茶香、新房多、紅色旅遊等詞彙,這段奮鬥旅程,下黨鄉走了近30年。這來之不易的“幸福果”,凝聚著每一個下黨人的汗水和努力,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幫助。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下黨人民以“弱鳥先飛”的意識,以“滴水穿石”的韌性,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成功脫貧摘帽。
此次實踐活動,讓我真切感受到建設銀行在助力鄉村振興的“脈搏”:選派駐村幹部幫扶下黨鄉楊溪頭村;設立“裕農通”服務點,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共用普惠紅利;打造“勞動者港灣”村口驛站,為村民送上建行愛心和文化知識;組織“善融扶貧”愛心購活動,助力下黨高山茶、金絲扣等農特産品走出大山;依託建行大學“金智惠民”工程,為下黨的扶貧幹部、致富帶頭人提供培訓……
青春無邊,奮鬥以成。很幸運,這個夏天,成為建行大學“金智惠民-鄉村振興”萬名學子暑期下鄉實踐活動的一員,遇見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用所學為下黨、為家鄉這片熱土添一份熱度,用青春力量書寫“鄉村振興,我在”。
鄉村和六便士
人物: 黃文鏘
院校: 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化學
團隊: 上海市分行金山實踐隊
暑期實習,我報名了建行“金智惠民-鄉村振興”萬名學子暑期下鄉實踐。與家中溝通之初,家人並不同意。但這個項目在我眼裏卻閃爍著誘人的光芒,於是我決定“任性”一把。
在金山,上海“脫掉”了他的領帶皮鞋,露出了他粗獷而原始的一面。農業區的特徵,在這都能找到。操著鄉音的老嫗,膚色黝黑的漢子,抓著狗尾巴草的幼童,都與記憶裏的故鄉有頗多交集。清風吹拂麥浪,我切身感覺到作為一個幸運者的愧怍。只有用犁頭才能參透土地遺傳的禪機。這土地啊,不接受浪漫主義的閃光,不接受人性的貪嗔癡慢疑,他很誠實地表徵出農民的投入幾何。
一路走,一路想,我有些恍惚。我不禁開始思考,這個我從小熟悉的銀行,在鄉村振興中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尤其是大都市的農村,一個大行應該怎麼做?跟隨著村民的腳步,我們邊走邊聊到了村口的政策宣傳欄。看著跟這裡人們息息相關的政策,我突然明白,國家政策的落實,需要銀行像血管一樣運輸調配各方資源。銀行通過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注重針對不同客群量身定制綜合化的金融服務方案,不僅僅解決農民貸款的問題,更要解決農村地區銀行網點較少、距離較遠等問題。
上海的發展離不開鄉村,正是有了鄉村的滋養,城市才能生生不息、持續發展。上海的鄉村不僅僅是重要的居住空間,更是未來吸引創新創業群體的重要發展空間。而他們,不僅僅擁有自己的詩和遠方,不僅僅在乎自己的“六便士”,更在乎夜空中皎潔的明月。
銀行不應該僅僅是西裝革履,還應該是粗衣短褐。銀行是國家經濟治理重器,是突破貧困的霸王槍,是萬民安居樂業的聖盾。
用善融搭建涪陵振興之橋
人物: 張呈樾
院校: 重慶理工大學金融學
團隊: 重慶市分行涪陵實踐隊
繞山而築的鄉間小道其實是通往涪陵獨特美食的秘徑。青山灰瓦、稻田連綿的韓家村還保留著手工榨菜製作的傳統工藝。村子哄熱的空氣中還混著淡淡的鹽漬味,是專屬於韓家村的夏日滋味。而我們前來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品嘗傳統的家鄉美味,更重要的是為了深入鄉村,為我們鄉村振興獻出自己的微薄力量。
往山上走,來到了村裏的手工榨菜加工廠,只見一群阿姨圍著一堆浸過的菜頭,用刀將菜頭剝筋裝筐。看到我們的到來,負責人連忙端出一盤手工榨菜邀請我們品嘗。
榨菜青裏透紅,入口清脆,回味無窮。是兒時的記憶,家鄉的味道,但廠裏負責人卻皺著眉對我們解釋道:“哎,我們這裡榨菜好吃是好吃,但就是沒人買,我看網上很多農民都在拍什麼視頻來銷售他們的産品,我們又沒文化也玩不轉這些高科技,俗話説酒香也怕巷子深!”
大多數時候,許多特色農産品之所以沒好銷路是因為缺乏好的宣傳渠道。想到我們這次下鄉,正好有一個代言的活動,我們幾個隊員一拍即合,向負責人表達了想為韓家村手工榨菜做代言的想法。建議可以帶韓家村的手工榨菜去參加建行善融商城的評選,好讓手工榨菜出現在更多人的餐桌上,用“善融”搭建涪陵振興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