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于大地深處讀懂青春

----——“金智惠民—鄉村振興”萬名學子暑期下鄉實踐活動綜述

發佈時間:2019-08-21

 

 

 

■ 三木

在書本中,鄉村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靜,是“華實蔽野,黍稷盈疇”的富庶;亦或是“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的苦楚。沒有親歷的知識總顯單薄,不到過鄉村的少年,難懂人生。

這個暑假,對於來自境內外千余所高校的一萬名學子而言,是由汗水和泥土澆築而成。他們跟隨建行大學“金智惠民—鄉村振興”萬名學子暑期下鄉實踐活動,深入鄉村、體察社情,組成1400余個講師團,跨越江河湖海、走進麥地梯田,懷抱新金融的赤子之心,向下紮根、向上生長,于鄉村潛入生命更深處。

無所不能新農人

正是夏耘秋收時節,太陽依舊熾烈,農活總是繁忙,但不同的是,鄉野大地上多了這樣一群“新農人”,他們大多在城市的象牙塔中手捧卷宗書生意氣,與肩扛鋤頭的“農人”形象相去甚遠,他們也常常被誤解,被貼上“懶散”“嬌氣”的標簽,是時候,讓鄉村鏡像一個更真實立體的“00後”了。

穿上襯衫皮鞋,他們是建行縣域支行跟崗實習的大學生;換上便鞋來到村口,他們又是“裕農通”的傳播者與解讀者;踏遍農家、鄉鎮企業,他們是一絲不茍的調研學子;走進鄉村小學、養老院,他們既是留守兒童們最喜愛的老師,也是老人們眼中最可愛的孩子;打著赤腳走進稻田,秧苗與泥土又在宣告著,他們是大地之子、是精神上的新農人。平日裏留守老人、孩子駐守的鄉村因他們的到來,變得活潑靈動,青春的誠懇與朝氣盪漾在村口銀行、打場空地,讓習慣沉默的土地笑開了花。

夕陽西下,鄉村的夜晚清澈寧靜,“帶月荷鋤歸”的學子們在一片蛙聲和蚊蟲叮咬中整理下鄉日記、調研報告,順便抓來隊友“頭腦風暴”,想一想還有什麼創意金點子、還能為村民辦哪些力所能及的實事兒。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大二學生樊志遠在下鄉的7天裏奔走了200多公里山路,寫出了20000余字的調研報告和一份20多頁的項目計劃書。而在距離湖南株洲市230多公里的炎陵縣,那畫滿筆跡的965份問卷則是學子們向村幹部、村民、企業主調研訪問得到的第一手資料,也承載著學子們助力鄉村振興的拳拳之心。

鄉村生活帶來的激蕩反而成了少年們創想的土壤。在大山大河大峽谷的重慶,學子們化身為農産品代言人,自發製作了一批“代言海報”——“河圖板栗,圖個吉栗”“好山好水好風光,詩橙奉節有遠方”,質樸、逗趣的宣傳語,所傳達出的氣質恰恰顯露著“鄉村+大學生”混合而來的意趣。走入江蘇省昆山市張浦鎮尚明甸村的10名實踐學子助推“勞動者港灣”試點入村,讓“港灣”來到農民身旁,入駐老鄉心上。

在這些“萬能”的新農人過來之前,可以説鄉親們是苦金融知識匱乏久矣。一張假幣讓往返十幾裏山路賣菜奶奶的辛苦付之東流。而金融詐騙更會摧毀一個家庭。當四川合江的學子們照常在集市向一位六十多歲的老鄉講解預防金融詐騙知識時,他竟眼泛淚光顫抖著説:“小夥子,你要是早點來宣傳,我老伴也不會走這麼早,她當初就是因為想不開,就這麼……才兩萬塊錢嘛!不就是錢嘛!”學子們竟一時語塞,對於早已習慣移動支付、接到詐騙電話還可調侃幾句的他們來説,這些不成問題的問題,卻成為了鄉親們面前的黑暗叢林。希望隨著金融知識在鄉村的不斷普及,不再發生這樣的悲劇,也不再有老鄉問“洗錢是啥,錢能洗嗎”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

無時無刻新課堂

“教學相長”成了鄉村振興課堂上的新常態。論金融知識、科技應用,大學生是鄉親們的老師;而在田間地頭,“資深農人”們則是這些學子的老師了。盛夏溽暑,常常學生們要頂著40度的高溫在大棚中體驗“戶外桑拿”:“瞧,你的汗都是白色的了。”“唉喲,我的防曬霜都白擦了。”在溝東村生態農場,村民告訴學生,大家正在葡萄上撒的果粉,就好像女同學涂的防曬霜一樣,有著保護和防紫外線的功效。

如果説“農業課”讓學子們皮膚曬得黝黑,那麼一堂堂生動黨課則讓他們懂得永葆初心的紅色。當學子們來到祖國邊陲小鎮河口,在這裡為98號國界碑描紅添彩時,當手中的畫筆一遍一遍加重“中國”二字的紅色時,學子們胸中也在一遍一遍鐫刻青春對祖國的承諾——“有我必有河山在,不許界碑異邦存。”

廣東花都大東村的老黨員劉明玖為學子們講授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黨課,在講述親身經歷時他指著頭上的傷疤説:“五星紅旗真的是戰士們的鮮血染成的,我很幸運,看到了祖國的繁榮富強,現在還有退休金生活得很好。但我的戰友們,卻成為烈士,如果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現在的幸福生活,我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希望你們也不要忘記。”紅色往事點燃了赤子之心,也讓學子們真切地感受到“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無限可能新農村

鄉村這片土地的感染力是超乎想像的。學子們不僅播種了知識,也收穫了來自這片大地的深厚饋贈。

他們走進留守兒童的課堂,數學、語文、音樂、體育,每一堂課都盈滿歡樂,但與孩子們短暫的相聚終迎來別離,聽到孩子們説“希望哥哥姐姐們開心快樂”“不要離開我們”時,剛還笑意盈盈的眼角竟已濕潤,眼前映射的畫面,不僅是孩子們依依不捨稚嫩的臉,還有老奶奶久久握著的手,聲聲不停地道謝;還有每到一處,總要拿出最好食物給他們的質樸農人:“自家種的番茄,早上就用井水冰上了。”“黃瓜解渴,天氣熱你們多吃點。”“捨不得你們走,還有好多好吃的,你們還沒吃到呢。”不知是太陽強烈還是腳下水泡太痛,眼淚還是掉了下來,但那句“明年我們還來!”卻要鄭重其事地説出。

除了五穀果蔬,鄉村這片沃土裏也生長著善意涌動的大能量。這能量讓從未下過廚的王育琦做出了人生第一頓飯,讓老奶奶連連稱讚這盤炒鹹了的馬鈴薯絲“很甜,很甜”,讓平時不怎麼出門的老人,端著飯菜坐在門口的核桃樹下,和鄰居們“炫耀”著:“現在的社會真好,娃娃過來看我,還給我做飯,真是懂事的好姑娘。”

這真是,無限可能的新鄉村。

彝人懷中的月琴,苗人手中的蘆笙與來自都市的青春律動共同回蕩在雲南省雷山縣朗德鎮南猛村,綠水青山和清風明月似也應和左右。學生們還加入了村裏阿姨們的廣場舞,當然這可不是簡單的文娛活動,而是為了“知己知彼”地宣傳金融知識:“開始我們怎麼説他們好像都不太懂,後來我們加入了廣場舞,一場下來阿姨們都愛跟我們聊天問問題了。”

新鄉村的能量不止於此。當聽完大學生村官邵翠通過發展民宿帶領大家致富的事跡後,實踐隊員郭棋則暗自下了決心,她在下鄉日記裏寫到:“回到家鄉的廣闊天地,同樣可以大有作為。或許在畢業後我也可以成為像邵翠一樣優秀的村官,帶領全村人民走向致富。”

無所不在新金融

如果説大學生是青春的代名詞,那麼飽含普惠、共用、科技屬性的新金融則可以説是金融的青春態。在村口開銀行,既是鄉村承接新金融屬性的創舉,也是鄉村振興的一汪清泉。學子們來到鄉村為老鄉挖溝渠引水灌溉,而建行其實在做的是同一件事,只不過,是引新金融的“甜水”入村,滋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滋養鄉鎮企業的持續運營,讓金融服務不擇細流,應享盡享。正如田國立董事長所言:“金融不應是‘高大上’的貴族話題,它關係到老百姓居家生計、柴米油鹽。”而建行的村口銀行,就開在鹽米油鹽裏。

為提高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和可得性,建行敞開懷抱,依託村口隨處可見的小賣部、日日順水站等場所搭建“裕農通”服務點,讓崎嶇山路不再成為鄉親們獲取金融服務的重重阻礙,讓新金融得以在鄉村的土壤裏精耕細作。

目前全國已建立起23.7萬個“裕農通”服務點,服務農戶超過1400萬戶:“老人們去縣城一趟不容易,以前取錢還得等孩子回來幫忙。現在有了村口銀行,平時的存取、轉賬都在這辦,大家都是鄉親,知根知底的,挺方便。”店主陳勤大哥驕傲地説,自打小店成了“裕農通”服務點,鄰里們都喊他“陳行長”。現在大學生們來了,不僅能幫上忙,還能為行長們“補補課”:“過去以為銀行的同志都是坐在玻璃櫃檯裏面辦公的,去網點辦業務時,搞不懂的問題想問又不好意思開口,今天你們到府來給我們講,學到了不少東西,以後我也可以給大家講了。”

無論是在學子下鄉活動中,還是在村口銀行裏,建行都樂意以一顆社會工作者的熱忱之心做好後臺支援,讓學子有收穫、鄉親有所得。而學子們也在實踐過程中加深了對普惠金融的理解,明白了建行在普惠農村中扮演的角色:“當我們來到張江勤益村和躍進村時,村書記告訴我們未來鄉村的核心將會是把高科技運用在農業中。可以説,銀行産品和服務的深入,也就是讓村民享受到科技變化帶來的生活便利。”

當銀行走出金融街,當大學生走出書齋,從“後悔來了”到“不捨離開”,我們看到,由建行和志同道合夥伴們共同搭建的這條産教融合下鄉實踐之路,走對了。如果説建行大學所倡導的終身學習理念在延展著學習的時長,那麼下鄉實踐活動則在空間上拓展著學習的範疇,而那些挂在縣域、村口銀行的“實習實訓基地”牌子,則表達著這場實習更接地氣,也更多樣。

這個夏天,學子們收穫了沉甸甸的鄉情,深化了對金融的理解,還拾得了一個更溫潤厚實的自己;社會看到了一群吃得了苦、出得了創意的新青年,看到了懷抱鄉村振興志向的新力量;老鄉們走進了一家家坐落在村口的銀行,看到了鄉親變行長,體會到了新金融的溫柔可親;而銀行,則看到了新金融的未來在鄉村與城市的互動中漸次展開,在青春的創想中不斷迭代,還看到,新金融的奧義,正在泥土中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