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走進先農壇

發佈時間:2019-09-11

 

 

 

萬善正覺殿明間藻井

 

清代傳統大木建築模型

 

毗盧殿的明間藻井

 

于拜殿內遠觀太歲殿

 

先農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祭祀先農的場所,每年開春皇帝親領百官行藉田禮於此。1991年先農壇作為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正式開放,以其獨特的魅力向人們講述著中國古代建築的點點滴滴。

 

■ 文圖/梁博楠

古樸雄壯的建築群

先農壇建築群從明代始建到清乾隆時期大修,迄今400餘年,整體佈局基本完整,構築特色及藝術風格基本保留明代特徵。如今內壇仍然古柏成蔭,修葺後的建築屹立其中更顯輝煌。

先農壇共有五組建築群:慶成宮、太歲殿、神廚、神倉、俱服殿。其中最雄偉壯觀的,當數太歲殿建築群,包含拜殿、配殿及焚帛爐。建築群位於內壇北門西南,是祭祀太歲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靈之地。東鄰神倉,西近神廚,南為俱服殿,基本位於內壇建築的中心地帶。兩個大殿外表輝煌,內部雕造精細,格扇門窗用三交六碗菱花,建築內外用金龍和璽彩繪。

拜殿建築面積約860平方米。通面闊七間50.96米,進深三間(8椽9檁)16.88米。屋面單檐歇山式,黑色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

太歲殿雄偉高大,建築面積1118.2平方米。通面闊七間51.35米。其木構架結構形式基本與故宮太和殿上層類似。

脈絡清晰的豐富展品

《中國古代建築展》陳列在太歲殿院落中,使先農壇的自身建築成為展覽的組成部分,使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建築文化與藝術的韻味。

中國古代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體系,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方式。木構架建築取材方便,適應性強,施工速度快,便於修繕或搬遷,抗地震能力強。

工匠將木材在傳統建築中的應用發揮到了極致。梁、柱、枋、檁等建築構件的製造和木構架的組合安裝,被稱為“大木作”。

説起木結構,不得不提到鬥栱。明代以前,鬥栱主要作為結構構件存在,起著較為重要的承重作用,同時也具一定裝飾性。早期墻壁多為夯土建成,需要出檐防雨,因此唐宋時期鬥拱巨碩,與柱高比可達到1: 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達三四米;明代以後,制磚技術逐漸發達,出檐變短,鬥栱變小,與柱高比1: 8 以上,承重作用逐漸向裝飾性作用轉變;清代時,基本只作為裝飾件了,並且只有宮殿、廟宇等建築還在使用,以顯示皇家與神佛的威嚴與尊貴,成為等級的象徵。

故宮的脊獸大家都不陌生。那這些小怪獸們在工學上有沒有實質作用呢?土木結構古建,屋脊由木材上覆蓋瓦片構成,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處於最前沿,要承受上端整條垂脊瓦片向下的 “推力”;同時,若無保護措施易被大風吹落。因此,需要用瓦釘固定檐角最前端的瓦片。故宮脊獸中只有位於最前端的仙人身內藏有瓦釘,有工學作用,其餘脊獸主要起裝飾、彰顯等級和厭勝(避邪祈吉)的作用。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百朝一夫——經涂九軌,環涂七軌,野涂五軌。環涂以為諸侯經涂,野涂以為都經涂。”《周禮.考工記》

早在周代我國就已形成規制的城市設計,城市呈棋盤形。而建成這樣的理想城市,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直到唐代才得以較為完整地實現。

華美耀目的珍品文物

先農壇共保存著隆福寺的四具藻井。其中以萬善正覺殿明間藻井和毗盧殿的明間藻井最為精美。

隆福寺藻井是國家一級文物,明代。1976年地震時,隆福寺受到破壞,為了保護藻井,工作者將藻井拆下來放在北京的黃寺,1991年轉到先農壇,成為鎮館之寶。

萬善正覺殿明間藻井,一、二、三、五層上佈置有瓊樓玉宇的天上宮闕,天宮下為彩繪的二十八星宿神像,宮闕里有仙人天女,都是精雕細琢而成,表情神態極為細膩,有和善安詳的,有怒目圓瞪的,有頷首微笑的,有閉目養神的,惟妙惟肖。藻井的最上方是一幅星象圖,存星1400顆,據傳此圖是參照唐代一幅星象圖繪製。在藻井週邊,與室內天花板及藻井一、二層相平的為一正方形井枋,其上彩雲繚繞中立著一個個神像,而此間天花下(即藻井第三層四角)又有木雕四大天王支撐。

毗盧殿的明間藻井,目前懸挂在拜殿正中。八邊形,內由兩個四邊形旋轉隔成多個區域,井心為八邊形內嵌圓形。正中是整塊金絲楠木精雕而成的盤龍俯視下方,龍身健碩,有呼之欲出的氣勢,周圍的祥雲蓬同樣氣象蓬勃。

館內古建方面的文物、展品相當豐富精彩,以上列舉的只是九牛一毛,如果你也對中國古代建築懷著滿滿的愛,多來先農壇走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