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畢加索:一個天才的藝術成長

發佈時間:2019-09-11

 

 

 

習作(1920年)

 

戀人(1919年)

 

自畫像(1906年)

 

瑪麗·泰蕾絲的肖像(1937年)

 

閱讀(1932年)

 

戴帽子的男人(1895年)

 

持煙斗的男子(1914年)

 

母與子(1907年)

 

 

在全世界前 十名拍賣價最高的畫作裏,畢加索的作品佔據四幅。作為一個生前便由盧浮宮收藏畫作的畫家,畢加索的存在無疑為西方美術史抹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 文圖/黃晉晉 李威妍

很難想像,100多年前的人們是怎樣接受畢加索這樣一位特立獨行的畫家和他層出不窮的新奇畫風的。因為即便在今天,我們面對畢加索的很多畫作,第一反應仍舊是“看不懂”。

今年6月15日至9月1日,中國迄今為止最為重要的畢加索作品展“畢加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在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103件畢加索創作早期的作品,從巴黎國立畢加索美術館飄洋過海而來,終於和中國的觀眾面對面了。此次展覽基於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的館藏,從中精心挑選出34件繪畫、14件雕塑以及55件紙上作品,全面回顧畢加索創作生涯的前三十年,力求呈現出畢加索從早期到中期的藝術成長經歷。這些創作于1893至1921年間的作品,共同展示了這位現代藝術史上最為大膽、最具原創性、最為多産的天才——畢加索的藝術創作的形成與演變過程。

畢加索的名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傳到中國來了。這位跟魯迅同年的畫家,1881年10月25日生於西班牙,是西方現代最具創造力和影響最為深遠的藝術家。活了91歲的畢加索,26歲就聞名世界,一生創作43000多件作品,貫穿9個自創風格,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

天才總是有著與眾不同的人生軌跡。

在很小的時候,畢加索就被認定為極具繪畫天賦。最廣為流傳的一個故事是,畢加索的父親是一家美術學院的繪畫老師,曾經讓13歲的畢加索為他的一幅作品做最後的潤色,當看到畢加索完成後的成果,他默默放下了手中的調色盤和顏料,感到兒子的技藝已經遠遠超過了自己。

這個故事的真偽很難判斷,但是看看畢加索少年時的畫作,12歲時的素描石膏像,13歲時的油畫作品《老漁夫》,14歲的作品《最初的聖餐》《戴帽子的男人》,確實可以媲美很多寫實主義大師了。在這次的畫展中,專門有個展廳放了他年少時的作品,近距離觀看,仍讓人難以置信,擁有這樣嫺熟技巧的畫作,竟出於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之手。

但畢加索最著名的一句話卻是:“我在小時候已經畫得像大師拉斐爾一樣,但我卻花了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如何像小孩子一樣作畫。”

“像小孩子一樣作畫”的想法,使畢加索從未停止藝術探索的步伐。他放棄了自己的舒適圈,背離傳統的繪畫道路,來到藝術之都巴黎,開啟屬於他獨一無二的藝術之路。他名震畫壇並不是因為寫實的嫺熟技法,而是開創了立體主義藝術。從憂鬱陰沉的藍色時期,到鮮活浪漫的粉紅時期,再到他最被人所知的立體主義,畢加索一直在創新,在改變。畢加索也因創作方法的多變和作品風格的多樣而被譽為“永遠年輕的畫家”。

在西方藝術史中,畢加索被視為現代藝術開創者,西方現代派繪畫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亞威農少女》《格爾尼卡》等作品成為現代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

畢加索于1907年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它不僅標誌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亞威農少女》開創了法國立體主義的新局面,畢加索與勃拉克也成了這一畫派的風雲人物。在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女性似乎是被扭曲著表現出來的,但實際上最左邊的帶有埃及常有的正面律的姿態,而中間兩個人的臉上我們可以看到西班牙古伊比利亞雕刻的痕跡,右邊女性則是受到非洲藝術的影響,每個形象都是畢加索深思熟慮而創作出來的,是他在豐富的知識背景下的創新。但非常可惜,在這次展中並沒有這張作品。

從展出的作品中,我們還是清晰地發現,不斷超越自己是畢加索的獨特之處。他從後印象主義、野獸主義和古典主義中去領悟創新,並且受到非洲黑人雕刻和古代伊比利亞人藝術的影響,他對東方的藝術也具有非常的興趣,塞尚的幾何形構圖幾何結構美更是給了他新的靈感追求。可以説,大師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成長起來的。

畢加索説:“當一個畫家看到他所要畫的對象的正面時,難道對象就沒有側面和背面麼……我們能不能‘同時地’把它們畫出來呢?也就是説能不能用‘二維’的畫布畫出‘多維’的物體呢?”

畢加索是個具有冒險精神的天才,他希望在畫作上去表現一個動態的人物,一個具有“雙面性”而不單調的個體,他的不斷嘗試也成就了他不斷超越自己、富於變化的藝術風格。他一面開拓著新的藝術樣式,一面卻又回到舊的樣式中去尋找新的可能性,這是畢加索作品難以被大家所理解的原因,也是畢加索可能擁有如此成就的原因。

對於影響力僅局限在藝術圈子裏的人,大眾未必會對他俯首稱臣,而畢加索的藝術能量之所以如此之大,是他的藝術已經輻射到了建築、奢侈品,甚至人們的日常生活。比如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柯布西耶就深受畢加索的影響,他設計的薩伏伊別墅就是從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中得到靈感。1924年,在芭蕾舞劇《藍色列車》上,時尚界女神香奈兒擔任全劇服裝設計、畢加索負責節目單和幕布的創作,二人的合作也為這個舞臺增彩不少,兩個人也是至交的好友。畢加索是少數能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作為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

畢加索曾透露過,“繪畫不是一個美學過程,而是……一種魔法,一種獲取權力的方式,它淩駕於我們的恐懼與慾望之上。”看懂了畢加索的作品,就能理解畢加索想要表達的“魔法”,並且把它化用到生活中的其他領域。

這也是我們今天要來了解畢加索的意義,給自己點亮一個全新的審美技能,是其一;汲取畢加索藝術中的寶藏,則是其二。

要想徹底了解畢加索,説難也難,難的地方陳丹青也告訴了我們,“大家看了畢加索的作品後還是不太懂。畢加索為什麼不好懂,這牽涉到一個知識準備,一個眼界。”

所以真的要懂畢加索,並不是可以瞬間完成的事情,或許要看一下非洲藝術,塞尚的藝術,看一下新古典主義也就是安格爾的藝術,還有希臘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