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運河
□ 文/錢錫梅
當大運河來到江南常州一段時,它現出了江南特有的旖旎婉約柔美清麗的氣質。常州人將大運河稱作“母親河”,據記載,在距今2500多年的春秋吳王夫差時期,常州段大運河就開始開鑿了,此後依託運河的便利,人口逐步聚集,常州便依河而建,也因河而興。
大運河的主幹道東西貫穿常州地區全境,連通了長江與太湖兩大水系。進入城區時其岔分為兩條河道,其中開鑿較早的河道被稱為“春秋運河”。後來由於漕運的需要,狹窄水淺的河道已無法滿足日益繁忙的船隻運作,運河不斷擴展改道,到了明朝萬曆年間,又向北修築了一條新河,今稱為“明運河”。
明運河修築後,春秋運河便消去了它的喧囂和繁忙,因其環境幽雅,風景秀麗,遂成為官宦名士聚居之地,形成了臨河兩岸煙橋畫柳,深宅毗鄰,粉墻黛瓦,曲巷通幽的江南民居群落。優雅的環境倉廩的殷實孕育了這一帶文風的熾盛,位於運河河畔的青果巷以及白雲溪畔先後走出了百餘位進士和近十位狀元,各界大家名士更是層出不窮,對此,連清代大文學家龔自珍禁不住讚譽 “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
如果説春秋運河創造了常州文化的繁榮,那麼明運河展現的是常州經濟的繁榮。為了感受明運河的魅力,我們一行來到三堡街的運河五號,從這裡登上游船開始遊覽明運河。
相比春秋運河的靜謐娟秀,明運河顯得寬闊大氣。出於對古運河的保護,現在的明運河也不再承擔航運,卸去了繁忙的運河呈現出讓人愜意的祥和柔美。
遊船首先來到改建後的西倉橋,這裡地處常州老西門,從隋朝起便是朝庭的糧倉重地,四通八達的水路,交通極其便利,成為漕運貢賦必經之路。加之常州又是有名的魚米之鄉,據説在鼎盛時期的明弘武年間,常州府秋糧的徵收接近了廣西、雲南兩省總和,由此可見常州在當時農業經濟的發達。
穿過西倉橋,行至篦箕巷。篦箕巷原名花市街,清時因巷內遍佈的梳篦坊店而更名。在篦箕巷的東端,有一座同樣有名的三孔薄墩石拱古橋 “文亨橋”,于明嘉靖年間建成。常州多水,自古形成“城依水,水連橋,橋滿城”的城市面貌,文亨橋是眾多石橋中最高最長的一座,橋體造型挺拔雋秀,氣勢不凡。而每至秋夜月圓,皓月當空,映入水中,與橋的三孔映像相映成趣,便有了“文亨穿月” 美名。
我們常常讚譽“工匠精神”,其實早在明清時期,我們常州的先人已給我們展示了什麼是工匠精神,這種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工匠精神便是當時常州繁榮興盛的原因所在。
在篦箕巷還有一處名勝,就是位於西端的毗陵驛。據史料記載,乾隆在南巡途經常州時,有兩次就是從篦箕巷碼頭登岸進城的。如今收藏在美國鳳凰博物館的古畫《康熙南巡圖》(常州卷)描繪了當年繁華的盛景,古時的老西門朝京門及其甕城、花市街、米市河、文亨橋盡在其畫中。曾經的繁華讓人嚮往,也讓人沉思,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我們該如何保住自己的優勢,不斷保持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盛。
我們的遊船繼續向東行駛,來到東門地段,經過了建於唐貞觀年間的千年古禪寺——天寧禪寺,最後來到東坡公園——一座環抱于運河河道之中的江南園林。據説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因感念于常州父老的仁義和熱情,先後十三次來到常州,並最終終老於此。來常州時,他曾兩次係舟於此。後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時,又在此興建過行宮。如今這座江南園林有著諸多古代名跡:艤舟亭、東坡洗硯池、禦碑亭等,是一處蘊涵豐富文化底蘊的江南園林。
返程途中,我們品茗觀賞,只見兩岸景色秀麗,碧波盪漾,水光瀲艷,還有一群少年劃著皮划艇在河中競賽,又見岸邊垂釣悠閒的人們,一派祥和寧靜的景象。心中不禁感慨,大運河真是一條偉大的母親河,她凝聚著常州先人的勤勞和智慧,無私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子民,孕育了豐碩的文化成果,其承載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地研究發掘,並且代代傳承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