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説新金融
編者按:新金融成為新時代建行的行動戰略,成為建行大學的實踐引擎。建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建行大學校長田國立《擁抱新金融》《建設服務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新金融》等文在全媒體公開刊發後,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進一步激發了建行大學全員的深入思考和創新實踐。以“新時代、新金融、新生態企業大學”為願景的建行大學,如何發展新金融、共建新生態,成為了大家探討的焦點和熱點。於是,建行大學“院長説新金融”專題與大家見面了。願在學習中,能夠帶來新思考、新啟迪,共同答好新時代賦予金融工作者的重大歷史性課題,做好以新金融行動繪就第二發展曲線的見證者、開創者、實踐者。
建行大學華東學院院長 屈建偉
新金融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不審勢則寬嚴皆誤。戰略的意義在於避免“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的産業宿命,樹立“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憂患意識,在一片紅海中開闢廣闊天地。在網際網路金融迅猛發展、利率市場化日趨加強的大背景下,傳統銀行業的領地被科技公司不斷蠶食,金融行業尤其銀行業競爭更是“黃沙漫天、卷雲飛渡”,傳統金融舉步維艱、如履薄冰。董事長系統闡述了新金融的理論邏輯和産業使命,重新定義了金融,可謂恰逢其時振奮人心,像一盞明燈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一、新金融大勢難擋、科技先行
根據産業發展規律,競爭充分的行業勢必會出現産業集聚並催生新的産業形態。我國銀行業的市場主體除了幾大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還分佈著逾4500家的金融機構,民營資本也是蠢蠢欲動,市場競爭充分,産品同質化程度高。隨著制度紅利、人口紅利、資源紅利、規模紅利的日漸消失,傳統金融的産業集聚會進一步加劇,商業模式也會持續迭代,不斷推陳出新,銀行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返,新金融必將勢不可擋。科技屬性是新金融的內核,通過科技運用和數據能力的提高使得金融普惠成為可能,消除了資源壁壘,降低了準入門檻,定制化和安全性更高的金融産品才能走進千家萬戶,讓大眾受益,最終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價值創造。
二、新金融充滿溫情、飽含深情
金融在經濟資源配置中有仲介和加速器的作用,具有天然的社會屬性,不與民爭利,但為民分憂,正是新金融的基本特點。新金融不是高高在上而是關注民生福祉,聚焦長尾客戶的全生命週期,為普羅大眾提供觸手可及、無處不在、精準直達的溫情服務,以市場手段推動消費升級,夯實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為供給側改革注入強大動力,助力高品質發展。新金融飽含深情,不是唯利是圖而是紓解社會痛點,全面參與社會治理,提高政府智慧政務和智慧城市水準,助力數字中國建設;全面投身“三農”事業,用腳步丈量鄉土中國,為鄉村振興出力,助力建設全新的“三農”現代金融體系,完善“三農”金融市場。
三、新金融重塑培訓、融智賦能
新金融賦予培訓新內涵,培訓生態轉向學習生態,開啟融智賦能新征程。華東學院順大勢破舊立新,樹立新思維,培育新打法,以大視野、大平臺和大格局投身建行大學事業,力爭成為建行大學理論創新和業務突破的先行者。華東學院貫徹“推開圍墻辦大學”理念,持續加強與國內知名高校的務實合作;積極響應,主動作為,繼續加強“三大戰略”的學習項目開發,並不斷在鄉村振興戰略、智慧政務戰略等重點領域精準發力;組建大數據團隊,打造華東學院“數字力”,用科技化手段為學習賦能;持續推進品牌化建設,以産品品質為核心,以品牌建設為抓手,持續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王牌項目、精品課程和方法論,以全新的姿態投身教育學習的滾滾洪流。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顯從容;風狂雨急時,立得定,舉重若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時刻保持冷靜,不斷自我革新,搶佔戰略高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新金融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方向已定,不畏山高路遠,揚帆起航,只顧風雨兼程。
建行大學東北學院院長 于寧哲
大情懷 大格局 擁抱新金融
新時代呼喚新金融,新金融必然産生並服務於新時代。田國立董事長新金融的系列文章,基於建設銀行近年來,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落實“三大任務”、聚焦“三個能力”建設、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三大戰略”、開啟“第二發展曲線”的實踐與探索,詳盡闡述了新金融的理論邏輯、傳統金融的難點與痛點、新金融的表現、新金融與第二發展曲線、科技賦能金融與金融賦能社會、戰略重構、新時代的銀行家情懷、建設銀行的實踐等八個方面。最後,文章指出:“金融的宏大並不是目標,金融的偉大才值得追求。”“方向既已確定,就不畏路途遙遠。”再次表明建設銀行要打開格局、強化初心,增強推動新金融實踐的信心與決心。
縱觀建設銀行新金融的實踐與探索,無論是住房租賃平臺建立、普惠金融落地、金融科技創新,還是“勞動者港灣”打造、産教融合新模式、萬名學子下鄉,亦或銀政合作助力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村口銀行支援鄉村振興,無不體現“金融如水,秉持善念之本和善治之道,方能因勢利導以潤澤萬物”,新時代大格局下金融價值取向與功能作用的更新。
新金融的推動,客觀上要求銀行家能夠順應新金融的“上善若水”,本著以黨和國家大局為重的胸襟、以人為本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對新戰略精衛填海般的堅持、對社會責任的堅守、對金融市場的尊重,始終以穩健務實的作風和對中國經濟未來的信心去構築新金融的發展基石與風控藩籬,切實回應人民的期盼和訴求,開啟金融發展新篇章,這也正是新時代銀行家應有的高度和情懷。
建行大學、特別是新金融人才産教融合聯盟的成立,體現了建設銀行作為國有大行構建新金融生態的大責任、大情懷、大格局。東北學院作為建行大學區域校區的“長子”,理應為建設銀行深化産教融合,培育新金融人才,服務國家戰略,促進經濟發展動能轉換貢獻力量。
順應新時代新金融的召喚,東北學院制定了《東北學院特色化辦學建設方案》,繪製了學院發展的“規劃圖”和“施工圖”。提出“專業、特色、嚴實、創造”辦學理念;明確“專業建設夥伴、共用辦學骨幹、一線賦能工場、戰略落地橋梁”角色定位;確立“建設高品質、有特色的東北學院,做更有價值的培訓”發展目標;打造“團隊領導力、客戶經營力、戰略執行力”和“成為培訓專家”的“三力一專”核心建設教學體系。探索適應建行大學規劃要求的職能定位、辦學理念和運營模式,加快實現從行屬培訓中心到建行大學區域學院轉型升級,為全行戰略落地和長遠發展創造更大人才紅利。
建行大學蘇州金融保險學院院長 謝瑞平
發揮保險板塊功能 共繪新金融發展藍圖
思深方益遠,取勢勝在心,田國立董事長新金融的系列文章,站位高遠,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系統全面地論述了新金融的發展邏輯、商業模式和戰略方向,為集團聚焦“三個能力”建設、發力“三大戰略”、開啟“第二發展曲線”清晰指明瞭方向,也為建行大學各區域學院、建行各子公司未來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新金融是順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有益探索。董事長提出的新金融商業模式,立足於服務民生,解決社會痛點難點問題,運用科技創新、服務消費需求、建設平臺生態、獲取新生客戶、拓展營收來源、承擔社會責任,其宗旨是促進經濟社會更加有效全面平衡發展,著力點是依靠技術賦能建立新型的金融供給服務體系,重塑金融生態,提升新型金融服務能力,其指導思想清晰,任務明確。我們有信心在總行黨委領導下,通過不斷探索和創新,完成新金融戰略各項任務,開拓更廣闊的經營發展空間。
將新金融探索落實到建信人壽的轉型發展。建信人壽是集團旗下專業保險平臺,以新金融思維開展保險業務,有利於發揮保險牌照對集團“功能上有效補充、戰略上有力策應”的作用,我們責無旁貸承擔著新金融“善建者”角色。近年來,建信人壽不斷提升母子協同的廣度和深度,進行著積極的業務探索:負債端加強與母行的場景化、個性化、客群化協同,創新保險産品供給,推出“快貸+貸無憂”“稅優健康險”“稅延養老險”“醫保賬戶專屬健康險”“扶貧險”“租客險”等大量普惠産品與服務;加強母子業務場景嵌入與流程嵌入,將交通意外保障服務嵌入ETC辦理流程,聯合建行大學推出“學員無憂保障卡”等。資産端發揮保險資金優勢,服務實體經濟,支援小微企業發展,先後認繳各類國家戰新基金、産業基金、扶貧基金及投資扶貧專項債合計超過80億元,以各種形式為小微和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服務近97億元。按照董事長到公司調研時提出的要求,我們將進一步積極探索新金融發展路徑,帶著一份感情、一份使命感和社會責任,開發提供更多更貼近人民生活的保險産品與服務。
將新金融探索落實到保險培訓體系建設。董事長指出,談人才培養便是談業務問題,反之亦然,在面向未來的業務思考中,決定著人才培養的需求與路徑。建信人壽始終高度重視教育培訓工作,不斷完善教育培訓體系,目前已開發內勤制式培訓課程26門、銷售培訓課程135門,為建行培訓中心提供培訓課程15門。今年,建行大學蘇州金融保險學院正式掛牌成立,金融保險學院將圍繞建行大學“共用化、專業化、科技化、國際化”辦學理念,積極開展産教融合等新領域的研究與探索,深入推進“金智惠民”工程,打造保險專業培訓優勢,努力為落實總行新金融戰略提供保障。
在總行黨委領導下,未來,我們將主動擁抱新金融,深入推動保險業務轉型發展,努力打造保險培訓特色,助力集團新金融行穩致遠,共繪新金融美好藍圖。
建行大學西南學院院長 李果
學習新理念 篤行新實踐
新時代召喚新金融,新金融催生新理念,新理念引領新實踐。田國立董事長關於新金融的重要論述,堅守初心使命,彰顯新時代銀行家的情懷擔當。建行大學西南學院將以新金融理念為指引,立足“三個服務”,力學篤行。
一、深刻理解新金融理念的豐富內涵
讀懂新金融,深刻領會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
領會貫穿其中的人民立場。以人民為中心,是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新金融“以增進民生福祉、夯實經濟持續增長基礎為己任”,要用“溫柔的手術刀”紓解社會痛點,立場堅定,直接點明新金融的價值取向。
領會貫穿其中的鮮明觀點。新金融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産物,深刻回答了在新時代新金融走什麼路、擔負什麼樣的使命、實現什麼樣的目標等根本問題,觀點明晰,富有理論力量。
領會貫穿其中的方法論。新金融理念既講是什麼,又講怎麼辦,從聚焦“三個能力”建設,到發力“三大戰略”,再到開啟“第二發展曲線”,讓人豁然開朗,給我們以重要的方法論指引。
二、“三大戰略”生動詮釋新金融時代基因
探索新金融,科技性、普惠性、共用性是鮮亮底色。
把握時代脈動,發力金融科技。六年磨一劍、打造“企業級新一代核心繫統”;聚焦智慧政務,開發“一部手機辦事通”;運用區塊鏈等技術,推出“民工惠”。科技賦能金融,金融賦能社會。
洞察以人為本,鋪展普惠大格局。率先啟動普惠金融戰略,同業示範帶動,業務量增險控,用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實體經濟;借助“裕農通”,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踐履鄉村振興;在1.4萬個物理網點開設“勞動者港灣”。
共用朋友圈,協力溶解房地産堅冰。堅決貫徹“房住不炒”,B端、C端、G端相融相生,建設開放共用租賃平臺,創新推出“存房業務”,將大量空置房産推向租賃市場,讓冰冷的鋼筋水泥發溫發熱,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貢獻建行方案。
三、建行大學服務新金融,重在行動
服務新金融,建行大學責無旁貸,西南學院紮實推進。
著力“融合”。通過新金融人才産教融合聯盟平臺,打通橫向壁壘,推進産教研用一體。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組織多場專業研修院與西南財大交流會,共建合作共贏之路。
著力“賦能”。對內賦能員工,提升員工職業能力素養,澎湃新金融戰略實施內生動力;對外賦能社會,建設金智惠民教育體系,目前已承辦包含金智惠民培訓班4期在內的培訓班52期。
著力“研學”。整合內外部資源,大力推進産學研協同創新以及高端銀行智庫建設,籌建私人銀行等系列教研室,積極配合總行推動大數據實驗室建設。近期,促成總行戰略政策協調部和西南財大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合作,開展新金融理念體系與實現路徑研究。
著力“持續”。持續建機制、理流程、明要求,建設高效的企業大學運營管理體系。完善管理體制機制,規範教學管理,提升辦學能力和辦學品質。同時,努力探索具有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常態可持續的金智惠民培訓模式,融入國民教育體系。
建行大學蘇州金融科技學院院長 雷鳴
打造新金融實踐的能量源泉
田國立董事長新金融的系列文章,站在新時代經濟發展與國家治理的高度,結合我行近年來的探索,系統闡述了新金融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貫穿了對金融本質規律的深刻洞察和對新金融演進方向的卓越遠見,為全行縱深推進“三大戰略”、全力構築第二發展曲線再一次堅定了信心、指明瞭方向。
第一,深刻理解傳統金融的“能與不能”、新金融的“變與不變”。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快速增長給金融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之相適應的傳統金融體系也為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進入新時代,傳統金融逐漸顯現出一些缺陷,無法充分滿足經濟高品質發展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新要求,其中既有理念層面的不適應,也有能力層面的不匹配。順應新發展理念和經濟新常態而生的新金融不是對傳統金融的否定,而是回歸金融本源,補正傳統金融的缺陷,突破傳統金融的局限,有效實現傳統金融無法滿足的新功能。一方面,依託科技賦能,提升供給側能力,將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做到極致;另一方面,與政府、同業、企業、高校等各主體共用“金融+科技”能力,發現和紓解社會痛點,形成科技賦能金融、金融賦能社會的良性迴圈和健康生態。
第二,正確把握金融與科技的關係,堅定發展金融科技。在新金融的三大屬性中,科技屬性無疑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屬性,是新金融的核心動力。在傳統金融時代,電子化改變了手工業務模式,網路化拓展了服務的時間和空間,我們看到的是科技帶來的生産工具變革和生産力提升。在新金融時代,數據幫助我們發現過去發現不了的痛點和機遇,幫助我們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作為科技驅動的金融創新,金融科技帶來了生産組織方式的變革,全面重塑著金融業的生産關係。金融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正在使金融的普惠和共用真正得以實現。可以預見,當ABCDMIX等新技術同時成熟、聚合,並與金融深度融合,將會給金融生態乃至整個社會生態帶來更加豐富的可能性和巨大的活力。當然,新的風險和挑戰也將隨之而來,但金融科技同樣為與之相適應的金融監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第三,遵循新金融戰略方向,打造全行新金融實踐的能量源泉。技術和人才是新金融的兩大能量源泉。今年5月份新成立的金融科技學院,尤其要認真研究教育的規律和知識價值實現的路徑,形成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教學管理方式,為新金融的理論完善、實踐深化、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作出切實的貢獻。一是要圍繞新金融的戰略重點,打造全行金融科技創新應用的培訓中心,為集團發現和培育更多懂金融、懂科技、懂數據、懂創新的複合型人才。二是要依託蘇州工業園區獨墅湖高教區的人才優勢和研發優勢,積極推動産學研用開放共用和協同創新,為高校提供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源頭活水,加快新金融産教融合的成果轉化。三是要通過“金智惠民”“學子下鄉”“創業者港灣”等載體,為大眾提供與時俱進的金融知識普及,幫助各類社會群體,尤其是傳統金融教育無法覆蓋的群體提升金融素養,踐行新金融賦能社會進步、創造社會價值的初衷。
建行大學香港學院院長 張駿
關注趨勢圍繞戰略 服務集團創造價值
田國立董事長新金融的系列文章,對全行篤踐“初心使命”、聚焦“三個能力建設”、發力“三大戰略”具有綱領性指導意義。印象最深刻的是“新時代呼喚新金融,新金融必然産生並服務於新時代”。正如文章所説,新金融不是對舊金融體系的解構,而是凸顯新功能的作用,更深層、更充分地回應社會的金融服務需求和民生關切,並由此形成新的商業模式,把握新的商業機遇,形成新的戰略機遇路徑。董事長在文中特別強調,新金融不是對傳統金融的否定,而是在傳統優勢消失後重構新的優勢。
建行大學正是在此大背景下應勢而生,田董事長在建行大學成立大會上指出,三大戰略的探索實踐使我們深切認識到,新金融兼具科技屬性和普惠特點,因此必須與科技結合,與教育結合。推開圍墻辦教育,金融人應該從金融街、會議室走到大眾中間,讓更多的人了解並學會使用金融工具。建行大學的價值,在於服務建設銀行戰略和員工,承接“三大戰略”,為建行育才,為金融育才,為社會育才,為渴望成才、成長為創新創造的主體提供舞臺,激發個體活力迸發,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力量。
建行大學以“新時代、新金融、新生態企業大學”為願景,以建設共用型大學、生態型大學為己任。建行大學的成立為全行教育培訓工作描繪了新藍圖,搭建了新平臺,也提出了新要求。作為建行最早成立的境外培訓機構,如何在新時代、新形勢下打造全行境外培訓主陣地,持續提高教學管理水準,與各區域院校形成差異化互補優勢是學院的當務之急;如何突破慣性思維、勇於自我“革命”,實現蛻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與機遇。在建行大學統一領導下,香港學院以“關注趨勢、圍繞戰略、服務集團、創造價值”為工作目標,充分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區位優勢和教育培訓資源,在“借力、深耕、出新”上下功夫,以培育“參與國際化競爭能力”為特色,聚焦培養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人才,充分借助內外部政策帶來的機遇、資源,深耕香港及周邊地區師資資源,挖掘、整合、組織特色項目課程,在此過程中不斷突破,積極探索,堅持“出新”,努力創建“6A”學院,即:HKA,HK為香港縮寫,“6A”代表了香港學院的辦學理念,走進香港學院(Academy)、牢記宗旨肩負使命(Aim)、學習領先思維(Ahead)、獲得嶄新體驗(Amazing)、積極探索實踐(Active)、激發建功熱情(Amb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