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陳長義:大山裏的“老黃牛”

發佈時間:2019-11-20

 

 

 

 

遵義分行慰問貧困戶(左一為陳長義)

 

驗收建成的水窖工程

 

■ 梁小軍

貴州省遵義分行自2016年4月駐桐梓縣容光鎮雙埡村至今,讓大山深處那個曾經的“空殼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羊腸小路到柏油大道,從“望天水”到自來水,從簞瓢屢空到豐衣足食的蝶變,離不開駐村第一書記陳長義矢志不渝的堅守與幫扶。他説:“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肩負百姓期待,不敢有絲毫懈怠。”三年來,雙埡村年生産總值翻了兩番,全村136戶475人全面實現脫貧。陳長義連續幾年被當地政府評為“優秀第一書記”,獲“中國建設銀行2017年度定點扶貧工作突出貢獻個人”及遵義分行“最美建行人”榮譽稱號。

理清思路找窮根

“雙埡村有多少人?土地有多少畝?每人平均年收入有多少?”2016年4月,陳長義跋山涉水3個多小時,初次走進這個國家級一類貧困村,這些問題始終縈繞在他心頭。“道路崎嶇,土地荒蕪,群眾看我眼生,我看群眾也眼生,怎麼和群眾打成一片?怎麼獲取群眾的理解和信任?”陳長義走在山路上犯了愁。此後,辦公室鮮少能看到他的身影,白天他穿梭在田間地頭走訪調研,晚上組織召開“壩壩會、院院會”,與鎮村幹部和群眾代表座談,摸情況、找原因、抓落實,研究討論雙埡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辦法。

當時的雙埡村沒有聯戶水泥路,出行全是泥濘小道,從村裏到鎮政府十幾裏路,都是坑坑洼洼狹窄的石子路,行走艱難。沒有直飲水源,村民靠小水窖攢雨水飲用。大量閒置的土地找不到適合的經濟作物……種種現實問題是雙埡村兩千余人生活拮據、思想消極的根源。“雖然當地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對精準扶貧缺乏信任,對駐村幹部缺乏信心,但是既然來了,我就要做點事情”,陳長義篤定地説。

以無謂精神誓破窮根。從道路交通到村民廣場,從群眾飲水到産業扶貧,從教育到醫療,陳長義把雙埡村的脫貧攻堅當作一份偉大的事業在經營。

靶向施策摘窮帽

從了解摸底到精準施策,陳長義組織創建脫貧方案十余份,建立村民貧困檔案130余份。群眾心裏想什麼,他就去做什麼。“雙埡村沒有水井,大家都是靠‘望天水’維持生活,取水要到10公里以外的地方”,村民滿臉愁容。陳長義聽到這裡,心裏五味雜陳,隨後便開始實地考察,組織材料向省分行彙報,最後爭取到總行專項扶貧資金10萬元。13年軍旅生涯造就他堅毅的性格,56歲的他抗水泥、肩挑水,樣樣衝在前面。經過4個月的努力,雙埡村第一口200立方米的水窖終於落成,鋪設輸水管道7000米,徹底解決了村民的飲水難題。此外,他牽頭將聯戶路建設納入“一事一議”項目,省分行捐贈價值12萬元的水泥300噸,修建近2.6公里的連戶路、斷頭路,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看陳哥這幹勁,還以為是工地幹活的,哪像個幹部”,村民們打趣道。可村民們不知道,駐村這幾個月,陳長義吃了幾百包泡麵,消瘦了20余斤。

雙埡村的貧困境地仍沒有徹底解決,陳長義思前想後,徹夜難眠。2016年底,他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提出“公司+大戶+農戶+專業合作社”的産業發展模式。按照當地政府“今日花椒苗,明日搖錢樹”的産業規劃,吸引“大戶”來村裏流轉1300余畝土地發展花椒種植。配合鄉鎮大力發展食用菌、蔬菜專業合作社,建成食用菌培育基地,年銷售收入110余萬元,吸納50戶貧困戶入股、務工,2016年實現每人平均分紅2.5萬元,每人平均務工收入2.3萬元。

對準焦距治窮病

陳長義喜歡挨家挨戶“找問題”,看到雙埡村上學的孩子沒有校服和文具,很多農戶家裏還有閒散勞動力,於是他又打起“扶貧算盤”。陳長義動員遵義分行員工開展扶貧捐款,短短10天便募集資金6萬餘元。“把這錢用來給孩子們買學習用品,給貧困戶買些雞苗增加點兒收入。”陳長義把錢交到村支書手中時説道。此外,遵義分行還給村委會捐贈了5套電腦設備、沙發和辦公用品。“我們雙埡村要是不脫貧,第一個對不起的就是建行陳長義!”村支書看著這些物資濕了眼眶。

雙埡村貧困戶吳丹,家中五口人,妻子外出打工,兩個孩子都在上學,老父親沒有勞動能力,家庭負擔十分沉重。陳長義基於吳丹上過學、教育理念比較強的考慮,安排他到村小代課,鼓勵他用理髮技藝就近謀生,還幫他爭取到精準扶貧資金。貧困戶李波,聾啞一級殘疾,家徒四壁,生活極其困難。陳長義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經過多方溝通,成功幫李波獲得貸款,入股當地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使他既能掙錢保障基本生活,又能照顧家庭。“別人看到我家都躲得老遠,陳老弟跑上跑下為我們家謀出路,不知道怎麼感謝他才好。”李波的父親説道。

村民們金融知識匱乏,他便邀請同事及金智惠民學子下鄉送教;文化知識不足,他便把自己買的書籍帶到村委會供大家學習;娛樂設施稀缺,他便牽頭修建雙埡村文化廣場。他説“群眾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如今脫貧“清零”決戰正酣,陳長義始終堅守,誓做群眾的“守夜人”,向脫貧攻堅“最後堡壘”吹響總衝鋒號。

陳長義,一位有著40年黨齡的老黨員,駐村三年以來,堅守在扶貧一線,一個個星光璀璨的夜晚,他踽踽獨行在鄉間案頭。一張張榮譽證書背後是無盡的長夜與斑白的兩鬢,一聲聲純粹樸實的感謝詮釋著建行人在脫貧一線書寫的扶貧華章。他説“我沒有多大能力,我只是這大山裏的一頭‘老黃牛’,耕耘一分算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