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裏的建行人
----——訪廣西區貴港平南支行駐新盆村扶貧工作隊員莫龍振
深入種植基地(左二為莫龍振)
豬瘟防控檢查崗值崗(右一為莫龍振)
■ 李秋燕
融入群眾,當好“我們村”裏人
“組織有需要我就來了,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以前住在山區,條件非常困難,沒有電,上學都要走一個多小時的路,現在想為大家幹點實事。”今年49歲的莫龍振來自平南縣最北部的馬練瑤族鄉,從苦日子過來的他深知打贏脫貧攻堅戰對當地老百姓的意義。
扶貧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精準識別貧困戶資訊,了解貧困戶的家庭情況、人員構成以及致貧原因。
“剛開始的時候也有人不理睬,和你不熟憑什麼跟你説。”莫龍振駐村後經常去村裏走走,也不為別的,就單純地聊聊天。“多去和村民聊聊天,信任你才會和你説更多。”就這樣,莫龍振對貧困戶逐戶調查,一一走訪核實,掌握貧困戶的基本情況。“這裡大多都是因病、因殘、因學致貧,但每一戶又各不相同,需要對每一戶的具體情況深入了解。”莫龍振天天入戶走訪,開座談會,實地考察……
摸排清楚貧困戶情況後,就要研判各個貧困戶缺什麼,能幹什麼,怎麼幫扶等等。“我們要對扶貧這塊的相關政策了解透了才能更好地向村民傳導。”莫龍振早早地把政府的扶貧政策熟悉摸透,便於結合每個貧困戶家庭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傳導政策。“比如今年誰家中考了、高考了,都要幫他們考慮一下符不符合幫扶條件。”
“放學啦?”一個小男孩背著書包一蹦一跳從村委門口經過,莫龍振跟他打了個招呼,小男孩禮貌地向莫龍振問好,“莫叔叔好!”過後,莫龍振向我們介紹起了這家的情況。這個小男孩來自一個六口之家,家中只有一位70歲的老人靠理髮掙點微薄的收入,底下還有兩個小孩要讀書,家裏非常困難。“這戶家庭沒法支撐孩子們上學的費用,剛好符合我們的‘雨露計劃’,所以我們想辦法多幫幫他們。”莫龍振聯繫村裏為這家申請了補助,安排了兩個小孩繼續上學讀書。
多為貧困戶著想,多和村民打交道,莫龍振就這樣快速地融入了村民的圈子裏,慢慢和群眾熟絡起來,而“我們村”也成為了他的口頭禪。
“有他在的地方我們都很笑得開,他很會活躍氣氛。”村裏的扶貧第一書記如是説。莫龍振每個月至少有20天都在村裏,和鄉親們同吃同住,訪貧問苦,幫助積極爭取項目,把幫扶工作做到了群眾的心坎裏,加上性格開朗隨和,大家都喜歡和他打交道,很快村民們都知道村裏來了個建行扶貧工作隊員。
找準路子,産業扶貧助脫貧
“發展産業,齊心脫貧”,新盆村村委宣傳欄上的標語十分醒目。就在村委員會門前,一片茂密的藤架下面挂著一個個綠色的小果。問過莫龍振,我們才知道這便是還沒成熟的扶貧果——百香果。
地處山區的新盆村的特點就是山多。要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發展當地特色種植産業,不失為一條可行的路子。
説幹就幹,莫龍振和第一書記及其他扶貧工作隊員一道,依託村委,一方面積極做好村民溝通,另一方面向上級申請資金,建設新盆村百香果種植基地,以産業帶動村民脫貧。
基地採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由新盆村村民合作社直接運營,資金投入主要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50萬元,同時吸納了新盆村138戶貧困戶共44.3萬元産業獎補資金投入基地生産,確保貧困戶從産業發展中受益,增加收入。
“種植基地總面積200畝,2018年春投入生産,全部種植黃金百香果,同時利用百香果種植初期生長空間,嘗試套種了玉米品種90畝。到去年底,百香果收入約15萬元,套種玉米收入約1.1萬元。”莫龍振對基地情況如數家珍。基地生産初見成效,還解決了部分貧困戶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了貧困戶收入。
“産業扶貧其實並不容易,村裏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村民對電腦、網路、銷路都不熟,百香果、玉米種出來銷路怎麼辦?”為此,莫龍振和扶貧幹部都付出了很多,既要幫忙處理賬務數據,又要負責為百香果和玉米找銷路。
“種植産業都是集中上市的,産量多,價格低,單獨買賣肯定不行的,得跑需求大的單位。”收成好了,莫龍振和扶貧工作隊員們就跑企業、跑單位、跑學校……一家一家單位到府談合作,同時積極利用網路線上銷售渠道,為村民們尋求更廣的銷路。他多次走訪郵局、快遞公司等運輸渠道,確保百香果快速運輸和銷售出去。
“扶貧工作確實很累、很辛苦,但看到老鄉們拿到收入後的笑容,我感覺很自豪,很有成就感!”困難無處不在,莫龍振選擇了把艱苦留給自己,把使命扛在肩上,用真心、熱心、耐心譜寫了一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的奉獻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