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再遊京都記

發佈時間:2020-01-08

 

 

 

□ 文/趙金婕

初瞥驚鴻,再遇傾心,這便是京都。京都的好,流目便知。音羽山上的清水寺,朝拜者眾,登上懸空的清水舞臺,便將層巒疊翠盡收眼底;聞名遐邇的鹿苑寺金閣,佇立水中,金光燦爛,流光溢彩,怎不令人心目迷醉;伏見稻荷大社的千本鳥居,綿延數裏,仿佛橘紅色時間隧道,蔚為壯觀。京都的妙,需用心感受,才能體味那份飄逸與清寂。再遊京都,沒有了初來時的匆忙和焦灼,倒添了一份“沾染一襲其他地方久已消失的唐宋氛韻”的閒適。

京都從平安時代起(唐貞觀年間)成為日本都城,其規劃格局可以看做是縮小版的唐長安城。佇立在“唐門”之下,除了為梁柱之上奢華的金箔菊紋、鏤空花雕所沉醉,更為能夠親眼見到“唐破風”式屋頂所慶倖。這些出現在宋元畫作裏,卻在中國現存古建築中尚未得見的實例,在東瀛一隅得以寄託與印證。在二之丸禦殿的“黃鶯走廊”上,每走一步都伴隨著清脆的鸝鳴聲。尋著耳畔傳來的歷史深處的聲音,順次走過遠侍、式臺、大廣間、蘇鐵之間、黑書院、白書院六個房間,滿目儘是艷色濃彩的“大和繪”障壁畫。這些隔扇和屏風上的繪畫,依據每個房間的不同功用表現出不同主題:接待覲見者的“遠侍”以虎為主題,兇猛的老虎和寬敞的房間凸顯出德川幕府的權勢,震懾來者;作為將軍私人辦公場所的“黑書院”以花草為主題,雪松、梅花、櫻花交相輝映,讓人感受到季節變換;而作為起居室的“白書院”,則選擇中國山水畫法,以淡淡水墨勾勒出杭州西湖景致,彰顯了主人的雅致。這建築、這繪畫、這韻致中傳遞出的絲絲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竟讓我感到親切又陌生,興奮又悵然。

京都的禪寺倣照南宋“五山十剎”的模式建立,又倣照了元代制度,以南禪寺為“五山之上”,統率諸寺。京都寺院,三步一間,五步一座,散佈于市內各處,需以一份幽靜和些許禪心來遊賞。幾乎每座禪寺的方丈庭院,都是一幅立體山水長卷,“以石象山、以砂擬水”的“枯山水”深具禪宗思維,頗有“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禪境。龍安寺石庭便是其中翹楚,與許多方丈庭院相比,其石庭規模之小或許會令許多慕名而來者微感意外:長方形的庭園鋪滿白砂,上面佈置了十五塊大小不一的石頭,從左至右分為五組,每組周圍繞以島狀青苔,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而石庭令人著迷之處,正是以如此簡約之元素凝練出種類繁多、見仁見智的解讀。尤其是那十五塊石頭擺放位置之絕妙,無論從何角度觀看,都不能見之所有,似有“一葉障目”之意味。坐在方丈室外回廊的木地板上,對枯庭山水,做長時間靜觀,進入禪宗式冥想,是日式枯山水庭院的“標準”欣賞方式。入鄉隨俗,盤腿坐于庭前,久久凝望一組庭石,反覆咀嚼沉吟,好似非要悟出些什麼。庭石後的長墻,古舊斑駁,宛如白砂石庭的一道深色畫框,將墻那邊扶疏的花木拒之庭外。身後一位日本女士輕閉雙目、五心朝天,吐納天地之氣,已然進入自我的禪修空間。

京都遇雨,亦不失為一件妙事。綿綿細雨為京都增添了一絲清冷,雨水沿著石板路往巷子深處流去,長長的街巷空無一人,鴨川上潺潺的水聲愈發清晰響亮,唯有偶遇的那柄傘,成為這煙雨朦朧中一抹跳躍的紅色。雨中的賀茂禦祖神社分外寂靜,穿過從太古時期就存在的原始森林“糺之森”,走在被高聳樹木包裹的參拜道路上,看著雨滴從葉間、傘沿上輕輕落下,三兩聲烏鴉的鳴叫回蕩在林間,遠古的幽靜平復了一顆顆喧囂的心。神社前,朱紅色的鳥居在雨水的沖刷下,顏色分外奪目,提醒著前來的人們,踏入鳥居就意味著進入神域,要“洗手凈心”。賀茂禦祖神社中有一座屬於干支屬相的拜殿,求一張“水中簽”,輕輕浸在神社前的禦手洗河中,看著簽文慢慢在水中顯現,別有一番趣味。坐在無人的廊檐下,望著雨滴落在庭院中的神石上,旁邊是遮天蔽日的參天大樹,天地之間萬籟俱寂,那一刻,人和時間一併戛然而止。

京都這座歷經了平安、鐮倉、室町、安土桃山等諸多歷史時期的千年古都,在吸收了絢爛的唐宋文明後,形成了自身優雅典麗的獨特風格。看多了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到這裡慢慢體會著唐風宋韻,在異國他鄉情歸故里,不正是此次再遊京都的初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