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載礪劍心
----——廣東省分行“技術流”評價體系推廣紀實
■ 建粵軒
“‘技術流’在全國得到推廣,説明我們科技金融探索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也給了我們更大的信心。”近日,國務院下發的關於推廣第三批支援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文件,被廣東省分行科技金融業務部的員工爭相傳閱。這份文件,提出在全國或8個改革試驗區域推廣20項改革措施,其中有包括“技術流”在內的七大金融舉措。而“技術流”,正是廣東省分行持續探索創新的科創企業授信評價體系。
服務創新驅動 履行大行擔當
支援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科技金融,是廣東省分行上下一致的共識。早在2015年,省分行便在業內率先提出“FIT粵”科技金融的系統設計,聚焦高新技術企業的金融支援,打造所有綜合金融服務。2016年,總行將全國首個商業銀行總行級科技金融創新中心落地廣東,為科技金融服務的全面升級“加持”。
2017年,由廣東省分行全國首創的“技術流”評價體系應運而生,該體系首次將“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的核心資源要素納入評價系統,率先從信用評定方面對科技創新型企業作出傾斜,通過考察企業的智慧財産權、科研團隊實力等,將企業的“軟實力”打造成融資的“硬通貨”,讓許多輕資産的科技企業有了與銀行打交道的“資本”。為了便於操作,廣東省分行還配套推出了移動端自動化測評系統——科技企業“技術流”系統分析平臺。
走向底層邏輯 體系不斷迭代
“技術流”評價體系誕生之後,快速在廣東省分行1200多個網點中普及,成為分支機構和一線客戶經理的“大數據”融資服務工具,也成為實踐新金融底層邏輯的重要依託。2017年,省科技廳聯合廣東省分行,率先在廣州、佛山、東莞等7個地市開展普惠性科技金融試點工作。與此同時,分行還陸續推出“專利快貸”“知商貸”“科技雲貸”等線上産品,讓科技企業智慧財産權有效轉化為現金流。
當前,“技術流”評價體系已從1.0版本迭代為2.0版本,最新版本將技術流、能力流、政策流等軟實力指標納入企業授信額度測評體系中,通過設立4大維度32項指標,進一步分析智慧財産權的品質和價值。同時,評價體系還兼顧考察企業的科技研發團隊的實力、企業所處行業前景和政府的政策支援等更廣闊的維度,實現了評價體系由“點”到“面”的升級。
“技術流”評價體系自推出以來,就備受社會關注,中國銀保監會、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在廣東省分行調研時更是給予了充分肯定,“技術流”評價體系解決了智慧財産權在金融領域的“信用化”“數字化”問題,有機補充了傳統的“資金流”評價模式,有效解決了智慧財産權評估難這個貸款審批和質押融資的關鍵瓶頸。
另外,廣東省分行還聯合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連續三年在區域舉辦“FIT粵”科創先鋒大賽,每年吸引超萬戶高新企業參加,向廣大企業推介“技術流”評價體系。
提速融資效率 注入“非常”之力
“技術流”評價體系的使用,從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的高新企業服務上得到驗證。
“有了建行的資金支援,我們就可以開足馬力生産了!”廣東省東莞分行成功發放了全省首單疫情期間智慧財産權質押貸款1500萬元,該筆資金有力支援了廣東春夏新材料科技公司做好防疫物資供應。春夏公司屬於智慧財産權資源的“智”造型企業,東莞分行在摸查全市應急醫用物資生産企業情況時,對相關企業專利進行檢索,便“鎖定”了該企業,主動以“技術流”對接企業進行融資支援,僅用1個工作日便完成了貸款審批發放。值得一提的是,該案例還在日前的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被國家智慧財産權局作為典型案例向中外推廣,成為“技術流”幫助企業化“知本”為資本的佳話。
“目前廣東省分行對轄內27773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了服務全覆蓋,覆蓋率達82%,授信覆蓋近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資産業務餘額超2200億元,有力地支援了實體經濟、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廣東省分行負責人表示,“分行將以‘技術流’評價體系在全國推廣為契機,加快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以新金融助推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