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知識戰“疫” 學習之我思

發佈時間:2020-03-25

 

 

編者按: 雲端大學,更需腳踏實地,更需向上生長的創意和向下紮根的思考。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建行大學以疫情防控相關內容為主題,充分利用人才優勢、平臺優勢、技術優勢,引導全體分行分校、區域學院及專業研修院的培訓向線上遷移,對外賦能社會、對內提升員工認知,以知識助力戰“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積極籌備,全力推動雲端課堂的同時,全體建行員工也在通過不同的視角對新時代線上學習、線上教學進行了新思考,為特殊時期建行大學的教學形式轉型及教學方向轉變群“智”群力。

 

線上學習的一萬種可能

——從B站《羅翔説刑法》品線上學習之樂

■ 三木/文

無論是否已準備好,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們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密度,接入進了以遠端辦公、線上學習等為代表的“全面雲生活”。

就線上學習而言,其不簡單等同於“網路+學習”,雲端課堂也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教學組織方式,隨模式驟變而來的是教與學的“思維自適應”,在“原來還可以這樣學!”的驚嘆之餘,更需沉澱思索、抽取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線上教學之道。

打開B站(嗶哩嗶哩APP),首頁推薦赫然出現一個法律課程,不禁嘆服:現在的大數據分析太到位了,都知道我是衝著課程來的,這都還沒進行站內搜索,便已掌握了用戶訴求、作出了精準推薦,堪呼神哉。

事實上,確是高估了“大數據”的能力,而低估了“線上學習”的能量。在B站這個古早二次元社群,我們看到了一種耳目一新的學習方式及其儲存的巨大勢能——互動短視頻課程。

平均單課百萬點擊量,十萬點讚,評論彈幕過萬——這羨煞眾網紅的流量“戰績”,標記著“羅翔説刑法”系列短視頻課的火爆程度。

羅翔何許人也?課程如何優越?傳播緣何強勢?帶著這樣的疑問,點進了這則“首頁推薦”,走進了一個嶄新的線上學習世界。

以做媒體的方式做課程:內容為王

我們都知道,在新媒體不斷發展、傳統媒體面臨轉型壓力的當下,無論傳播介質為何,最歷久彌新的原則仍是“內容為王”。

錄播課程、偶行直播,這樣的線上教學模式並不稀奇,而選擇以短視頻方式入駐B站的羅老師又是如何打造他的特色化“強內容”的呢?首先排除掉噱頭運作,作為UP主,他既不是美女,也不賣萌搞怪,身為中年男子,錄視頻不開濾鏡、不打光,甚至個別視頻還是“死亡視角”,視覺上可以説幾無看點,這進一步有力地論證了“有趣的靈魂比好看的皮囊更重要”,不,是論證了“內容為王”的力量。

羅老師的內容支撐在於他的專業、幽默、易懂和角度“刁鑽”的選題及剪輯。作為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他的專業毋庸置疑,且在未“上線”之前,其課程就備受學生歡迎,知乎上他的學生這樣提到:“羅老師的課,早上6點就要去佔座,晚了可不是沒座的問題,是根本沒法上課。”

所以當3月9日羅老師受邀在B站開設賬號“羅翔説刑法”後,僅憑一則兩分鐘的個人介紹視頻,播放量就超過330萬,三天粉絲量過百萬。而真正讓羅老師的刑法課“出圈”的,還是他段子手式的授課方式以及極具話題度的視頻課標題,如:《罪大惡極為什麼律師還要為他辯護?》《買一隻熊貓判多少年?》《張三的狗咬我,我把狗咬死了屬於正當防衛嗎?》——是不是大有新媒體“標題黨”的意味?但不同的是,羅老師的課程內容與標題確是完全對應,案例也正如題所示,可謂“寫實”。

同時,羅老師的課程內容經常緊跟“熱點”,選題緊靠社會事件、節日話題等,而“即時性”通常是媒體化的一個重要特徵。“3·15”時,羅老師推出了一節內容涉及詐騙罪和生産銷售偽劣産品罪的課程,即《買了假煙送領導,賣煙的人倒貼了60元?》,視頻最後還給大家留了一個思考題,並表明過兩天會和大家繼續探討該話題,增加了學習“粘性”,也讓短短五分鐘的視頻課,大有餘音繞梁之感。

法律問題幾乎映照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植樹節時,羅老師又推出了一節《給樹澆水還要坐牢?》的課程,也可謂應景。由此反觀建行大學的金融普及課,金融也同樣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諸多場景中,是否也可以考慮類似場景化的講述方式呢?

當然,B站平臺也給了羅老師課程極大的助力,不僅因B站受眾多涵蓋參加法考的學生群體,還因B站的氛圍具有極強的娛樂性,許多UP主將羅老師課程剪輯製作為“鬼畜視頻”,這種自發助力的“自傳播”生態,也極大提升了羅老師課程的關注度、話題度;另外,羅老師也經常樂於與大家互動,上完直播課索性再直播一下自己做飯,這樣“隨意”的舉動,也更讓上課看起來沒那麼像上課,少了幾分正襟危坐,多了幾分寓教于樂,帶來了老師“平民”而生活化的一面。

正所謂“親其師,方能信其道。”亦師亦友的互動方式,將線上課程變成了平等對話,不僅弱化了“上課”的緊張感,還增強了“內容”的可信度。

案例教學的重要性:講好故事

羅老師的課程裏儘是案例,偶有法理講述,也是在連番“案例轟炸”後提出的反思。專業的內容以戲劇性的方式講述,既讓學生記住了“考點”也得到了“看戲”一般的精神嬉戲,營造了“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皆大歡喜式教學氛圍。

而以生動案例帶入知識點的講述方式尤其適合普及類課程,羅老師的課程從法考生到普羅大眾都喜聞樂見,可以説達到了普法的效果。五分鐘的短視頻雖非深度學習,但卻打開了一扇門,讓更多人了解了該專業,具備了基礎認知,不至於有常識性的錯誤理解和刻板行業印象。建行大學金融普及類課程也尤為適合以案例帶動講學,將知識點與案例故事緊緊交織在一起,記住了故事同時也就記住了知識、助力了理解。

學習氣氛的營造:互動

從小上課,我們都被教育不能交頭接耳,要專心聽講,但對於普及類、啟發興趣類的線上短視頻生態而言,卻更包容彈幕交流,一邊聽課一邊彈幕已成為短視頻教學的一部分。如果在羅老師的視頻課關掉彈幕會頓覺趣味減半,彈幕形式讓交互一層疊加一層,令五分鐘的課程,匯聚了極大的資訊量和生動感:老師與螢幕前我的交互、老師與其他同學的交互、同學彼此之間的交互,層層編織為一堂趣味橫生、孕育諸多可能的雲課堂。

羅老師的刑法課讓我們更加確信,並非大家沒有學習的興趣,只是我們是否可以讓學習變得更有趣。

良好的教學氛圍,無疑可以幫助集中注意力,而這也常成為線上課堂的壁壘,但我們在羅老師的視頻課裏看到了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集中”方式——以“分散”你的注意力、凝聚你的學習樂趣為“藥引”,從而舒緩學習壓力、增強粘性,最終達到集中學習注意力的目的。

羅老師視頻課下留言裏有一句評價可謂中肯:“B站用戶很喜歡這樣的UP主,有主見的,真實的,有情感的,有態度,説人話的。”羅老師的幽默健談,不僅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行行出狀元,還發現行行出段子手,既然刑法課程都可以趣味橫生至此,況金融普及課乎。

線上課程,主播老師的風格化也是課堂氣氛的一部分,老師的風格決定了課程的風格,有一萬個風格迥異的老師,就有一萬種線上課程。

線下是三尺講臺,線上是五寸螢幕,教室、教師、教學方式都在隨之改變,但學習的樂趣不變——“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

線上學習不僅讓我們可以隨時“習之”,反覆回看、琢磨,還可將遠方師友通過網際網路帶到我們的身邊,不亦説乎?

(作者單位:建行大學融媒體中心)

 

 

線上培訓的快速響應與思考

■ 黃國慶/文

受疫情影響,線上培訓快速興起,建行大學也充分發揮資源、平臺和科技優勢,以大講堂的方式,面向行內員工及外部群體精心組織了各類直播培訓。

面對“撲面而來”的線上學習內容,作為基層行的員工,一方面是快速響應,主動參與,跟著節奏養成線上學習的習慣。另一方面也要通過自我感受思考當前培訓工作發生的變革。

線上培訓模式帶來的“變化”

面對疫情,線上學習瞬間變得火爆,社會上對網路教育行業的相關研究分析也很多。在參與建行大學直播課程學習過程中筆者發現,線上模式較以往傳統線下模式對培訓工作産生了一些新變化:

一是線上模式提升了培訓工作的靈活性。以前在培訓管理中,員工“集中性脫崗難,走出去難”一直是培訓工作開展需要客觀面對的難題。很多的時候,線下培訓時間都安排到了週末,對員工的自我時間安排造成一些影響。而線上直播培訓模式明顯更便於員工自助式碎片化學習,極大地提升了培訓工作的靈活性。

二是線上資源共用拓寬了培訓受眾面。線下培訓,因受到場地、費用等各類因素影響,培訓對象邊界清晰,受眾面窄。而線上掃碼收看的方式,只要員工自己想,多數的課程都可以參與學習,這為學員帶來了更多參訓和自主選擇的機會。

三是線上學習對培訓對象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既有硬體方面:如對手機(電腦)、流量(WIFI)等的要求;也有“軟體”方面:如員工需要自主參與和適應線上學習及互動模式。線上上直播學習過程中,確實存在某些年紀偏大員工對線上直播培訓適應性比較慢,操作不熟練、不習慣;某些員工參與線上學習心情較為浮躁,存在“一心多用”現象。

同時,由於線上學習缺乏現場感,參訓學員也需要特殊的引導和監督,如通過科技手段線上打卡簽到,過程中連線互動等。

線上培訓模式的“升級”思考

前面例舉了一些線上培訓模式帶來的新“變化”。無論是傳統的線下學習,還是當前線上的學習,培訓的目的始終沒有改變。同時,隨著員工對線上學習效能的追求,又將進一步促使線上培訓模式的進化升級。筆者認為有三個方面亟待改進:

一是升級培訓課程內容。由於各類直播課程偏碎片化,一些直播課程受眾對象不清晰,導致員工選擇性學習的難度提升。筆者個人比較喜歡建行大學“惠學習讀精品”的模式,原因是課程有方向感,便於學員自主選擇。同時課程在內容上也比較有系統性,學員可以根據需要學深學淺。對此筆者有兩個建議:第一,建議對前期已直播的課程,盡可能多地開放“回看”功能。既可以讓員工更好地自主安排時間收看學習,又可以讓優質直播課程産生“口碑效應”,更好推廣和傳播。第二,建議根據受眾對象的不同分類維度對建行大學已直播的課程細化分類,如客戶經理系列、新員工入職認知系列、青年員工心理輔導系列等,從而方便不同類別員工自主、快速選擇收看,同時也便於基層支行培訓管理員對線上資源的整合運用。

二是建議升級培訓條線隊伍。隨著線上直播快速常態化,培訓管理員,特別是基層支行培訓管理員的理論認識和直播平臺實際操作等內容的快速響應能力需要同步提升。更重要的一點是要加強對行內兼職教師群體的直播平臺運用技能培訓。以前行內兼職教師對線下培訓十分擅長,現在短期內從線下走向線上,如何讓行內兼職教師快速適應並熟練掌握直播技術十分重要。

三是建議升級運營管理機制。“培訓目的,面向對象,預期達到什麼效果”是我們組織培訓經常思考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線上培訓的運營管理機制也需要升級規範。比如線上直播如何推廣,非完全公開化類培訓的參訓對象如何控制,學員學習效果如何掌控等。建議建行大學可以繼續推行和完善學習積分制,根據員工崗位類別,確定必修積分和選修積分,從而通過積分管理的方式,引導員工自主化學習。(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分行)

 

 

傳播視野淺論線上教育

■ 楊紫晨/文

資訊革命席捲而來的技術浪潮改變了傳播環境。教育的線上轉型是要以傳播工具為載體的。作為線上教育的有力抓手,以電腦、手機為代表的教育工具具有自身傳播特性,在未來的線上教育發展中,應找到並尊重其自身預設的規律,適應性調整教學策略,實現事半功倍效果。

傳播學者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提出“冷媒介”和“熱媒介”概念。根據受眾的參與度、媒介調動感官的能力等因素,他認為以電影為代表的傳播媒介是熱媒介,電視是冷媒介。雖然麥克盧漢關於冷熱媒介的界定在學理上存在一定爭議,但這一理論的提出可以啟示我們,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屬性特徵。如今正值線上教育爆發期。面對時代大潮,不應一律盲目追隨,而是要注意從傳播角度,理性研究數字化教學工具的傳播特性,進行利弊分析,並結合受眾實際需求,制定符合自身實際和媒介屬性的發展策略,從而對症下藥,精準施策。

以電腦、手機等電子産品為代表的終端設備是線上教育的重要載體。“媒介是人的感官的延伸”。通過直播螢幕,學員可以近距離觀看課件和老師,但在直播過程中,學員可能會被電腦上的其他頁面、手機上的推送消息、彈窗廣告等非相關內容所干擾,缺少排他性的觀看環境,無法全身心投入,只有通過自身較高的參與度才能保證學習品質。這其實都屬於媒介屬性所帶來的隱性結果。教育産品的開發技術、內容、時間、頻次等要素都需要根據媒介特性而進行適應性調整。

第一,技術操作上,統一控制學員的聽課終端,營造媒介強干預環境。線下授課場景中,講台下每位學員的課堂行為都可以被老師清楚捕捉到,從而實現老師對課堂局面的掌控。但在遠端直播課中,由於居家、辦公學習環境缺少教室所營造的現場感,一定程度造成了受訓學員的參與感和存在感缺失,講師對課堂的掌控度更會隨之減弱。未來,可考慮在以項目訓練營為代表的線上班級教學中,實現老師對學員終端設備的控制,在教學講解時,由老師統一操控學員的直播界面和終端系統,以此來提高學員的聽課專注度,提高媒介的強干預屬性。

第二,內容主題上,開發大眾喜聞樂見的直播主題,豐富課程多元性。線上教育産品的特性主要體現在其時間和傳播形式上,隨之也會影響到對內容的把控和設計。線下的面對面講授是一種熱傳遞,師生的表情、語言、情緒等狀態都可以被雙方直接感受到。線上教學隔著生冷的螢幕,大部分內容和狀態的傳播會有所緩釋甚至滯後。雖然如此,一門好的直播應該仍能通過主題設定、內容設計等環節讓學員感受到其內在溫度。以主題設定為例,是否可以開發“華東學院廚師長教你在家做風靡全行的紅燒肉”等主題的直播課程,短期內,符合疫情居家期間的受眾需求,長期看,也可提升建行大學品牌的親和度和多元性,中和網際網路“冷媒介”屬性。在業務知識、專業技能等硬知識之外,通過開發衣、食、住、行等各大生活場景中接地氣、迎合受眾需求的軟性主題和柔性關懷內容,打造網際網路環境下的“沉浸式”學習體驗。

第三,品質把控上,平衡好線上教育産品的小而精,保證內容的優質性。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網際網路設備更偏好體量輕的內容産品,如微信小程式,傳播和使用的便捷性是其中一大原因。不難發現,線上教育領域,更小顆粒度、更精深的關鍵要點捕捉也更為學員所青睞。在內容品質的把控上,要實現由粗放式增長到精細化轉變,思考如何讓以微課為代表的碎片化學習産品體量輕盈但又不乏厚度。線上課程的時間雖短,但其製作應該有匠人精神。碎片化不等於非體系化,短平快也不等於粗而雜。以微入細,提亮關鍵點,抓住主要矛盾,以微為機,引發學員自主學習和進一步深耕的興趣,達到“看過留痕,聽過留聲”的效果,真正讓小微課裏蘊含起大學問。

第四,管理上,提升學員的線上教育學習規範,加強用戶教育。線下教育中,對於課堂上的聽課規範、課堂紀律等學習行為的用戶教育一直貫穿在傳統的K12教育中,這對於線下教學效果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對於線上教育,由於在場感的缺失,學員們自由、無“監管”的學習狀態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習品質。電腦、手機、iPad等電子産品作為傳播媒介,幫助人們打破了時空距離,卻也無形中加深著情感交流和知識被深入接收的鴻溝。其實,優質的線上教育産品與書本一樣,背後都凝聚著開發者的巨大心血。參加過華東學院組織的“主播訓練營”系列課程後,切身體會到線上課程開發背後所需要付出的巨大精力。每一塊直播屏的幕後需要多次的課件斟酌和語句潤色,螢幕前的1個小時,是日常儲備的日日夜夜,5分鐘微課的背後,是浩瀚材料的反覆打磨。但這對於單純坐在螢幕面前的眾多學員,可能是無法體會到的。因媒介傳播帶來的易得性、較高的可獲取性,反而衝釋了學員的學習品質。因此,應加大對學員參與線上學習的用戶教育,提升學員對線上教育産品的尊重和正確認知。如開發“一場直播課是這樣煉成的”課程,或從宣傳角度,多渠道、深層次地在思想認知、行為規範等方面對學員參與線上教學進行正確的用戶引導和影響,培養規範的學習態度和行為。

與線下培訓相比,學習環境和傳播工具的變化導致直播教學是更難抓住學員注意力的,所以對老師的內容準備、講課方式、個人魅力等方面都做了更高的要求。現如今,媒介環境發生裂變,人人都可以是記者,自然人人也都可以成為主播。走出直播的第一步可能比較容易,但第一步之後的下一步該怎麼走,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總體來看,線上教學是由傳播媒介裂變所催生的新時代學習生態。掌握並適應其自身規律,方能行穩致遠。然而,縱使形式再多變,學習的目標和理念不會改變。線上教學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契機和觸角,但對於學員來講,面對碎片化學習的載體,真正的功夫仍然要花在螢幕外。(作者單位:建行大學)

 

 

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的融合與創新

■ 王婧楠/文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就像是“催化劑”,雖然沒有改變培訓行業的總體發展趨勢,但卻按下了培訓向線上發展的“快進鍵”。疫情不但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著大家的學習模式,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線上化、多元化,習慣一旦形成,隨著後疫情時代來臨,未來線上學習總量無疑迅速變大,線上線下融合的模式也將迅速形成。本文將重點圍繞O2O混合式培訓,思考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的融合與創新。

O2O是Online To Offline的縮寫,即線上離線、線上到線下,是指將線下的商務機會與網際網路結合。O2O的概念非常廣泛,既可涉及線上,又可涉及線下,可以通稱為O2O。疫情期間,線上培訓一路高歌猛進,勢頭方興未艾,以直播授課為例,建行大學組織的直播平臺大、師資強、受眾廣、題材多樣,截至2020年2月底集合了10個區域學院(其中,7個境內區域學院、3個境外區域學院)、10個專業學院、37個分行分校集合多方資源面向行內外進行直播500余場。

展望未來,雖然線上培訓不會完全替代傳統面授,但是企業培訓由線下向線上轉移,這是不爭的事實。其實O2O混合式培訓的做法並不新奇,以往的培訓當中我們也嘗試過線上線下相融合,不過從培訓項目運營方面來看,僅僅把與培訓相關的資訊採集、意見收集、培訓評估等基礎性工作放線上上,線下面授仍佔比較大;或者將知識講授類課程做成微課通過線上平臺供學員學習,將能力、技能提升或經驗萃取類的課程或活動放線上下。有時存線上上線下兩張皮的現象,往往給人一種趕鴨子上架的感覺,所以混合式到底怎麼混,線上線下如何做到創新融合、有機融合,還值得深入研究並有待實踐檢驗。

無論怎樣創新融合,都要以學員為中心,激發學員主動學習的熱情,幫助學員提升學習便利度,並學以致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促進學習資源創新融合的思考和嘗試非常必要且大有可為。橫向拓展行外專家資源,廣泛汲取外部知識營養;縱向深挖行內培訓資源,注重內部經驗萃取沉澱。

在疫情期間的直播課中,讓學員感到非常驚喜的是資源的易得性和便利性,坐在家中便能得到總分行業務專家、一流高校的師資點播,甚至有三甲醫院名師、知名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線上直播、答疑解惑,這一點在以往的線下培訓中是很難做到的。當然這些資源的整合建立在強大的平臺凝聚力的基礎上。在未來的O2O混合式培訓當中,我們要繼續充分發揮建行大學的平臺優勢,整合外部優勢資源,為我所用。同時,要重視深挖行內豐富的培訓資源,尤其要重視行內一線員工的經驗積累,各條線、各崗位員工在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如果能真正得到重視,線上上平臺得以積累、沉澱和傳承,將形成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未來在資源整合過程中要重視長效機制。目前的線上資源個別是靠各分校利用自己的資源找個關係、賣個人情,如何保證優質資源粘合度,是我們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比如對外要提升品牌影響力,讓行外專家以在建行大學授課為榮;建立行外專家庫、併為行外專家建立入庫和授課激勵機制;對內要鼓勵行內員工貢獻知識成果,把生産經營中的經驗萃取和知識成果固化作為重要指標,為貢獻優質課程的員工提供去各校區學習、授課的機會,並授予金牌講師稱號,一方面提升員工認真思考、努力工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提高其自身知名度和豐富建行大學知識庫。

建行大學可以組建專業團隊,協助外部師資和內部資源將優質課程錄製成網課,積累在建行大學平臺上,設置標簽供員工搜尋學習,另外可以選擇一些優質的基礎知識類、政策宣導類、人文修養類課程作為面向公眾的資源,讓大家都能享受到建行的優質資源,“金智惠民”普惠大眾。將這些混合式學習資源,以不同的學習項目呈現在企業內網,或者是外部的雲平臺。我們甚至可以繪製出團隊的知識地圖,建造出企業的知識管理庫,完成團隊實現內部個人的隱性知識顯性化、顯性知識模式化等多個環節的知識流管理。發揮區域學院線下培訓的優勢,將精心開發的線上微課、生動趣味的線下面授培訓和案例文檔等各種資源混合構建,再進行梳理和萃取,最終整合為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式學習。

O2O混合式培訓的創新融合,絕不是簡簡單單的既有線上又有線下就能實現的,要深挖培訓需求和培訓形式的完美契合,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形式固然重要,形式是為內容服務並輔助實現培訓目的的,不能本末倒置。混合式培訓的設計,其目的在於建立以學員為中心的環境,從資訊傳遞到知識積累,從工作經驗到萃取沉澱,幫助學員快捷地吸收他人傳遞的知識,並內化為個人的技能。

創新,並不是舊瓶裝新酒;混合式學習之“混”,其重點也不在於用的是什麼形式。混合式學習的目的在於幫助學員實現知識技能內化,並且學以致用,用以創新、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務,同時減少團隊中不必要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最終實現企業培訓賦能員工、賦能組織、賦能社會的目標。(作者單位:建行大學東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