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疫情之後,去這裡

發佈時間:2020-04-22

□ 閆軍

疫情之後,你想去哪?

有人想去山水田園間,洗洗心,清清肺,沐浴在春和景明下,暢快地撒歡;也有人想去熱鬧的商場,看人來人往,復享往日的繁華;還有人想去寺廟,安撫沉痛之心,再為遇難之人祈福……一場疫情,帶給每個人不同的痛,但是最終,人人都會找到撫慰自己的方式。

對我來説,最想在疫情結束後,去尋訪和探望那些存于山水之間,藏盡了人世煙火,但又獨立於塵世之外的古橋。想看看它們,在經歷了千百年的風吹雨打後,如今卻依然頑強殘存的樣子。

從小,便對古橋有情結,年齡越大,情結反而越深。也許,在很多人的內心,都橫亙著一座靜默的老橋。

這座老橋從你出生時,就已經存在了許久。童年的你,和夥伴在上面奔跑、玩耍。青年的你,在橋上與父母離別,在他們的注視下,去遙遠城市求學、工作。待到年邁時,回歸故鄉,所有的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唯有那座老橋,和少年時的一樣,長滿青苔,沉默不語。

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每一座有歷史的城市中,幾乎都會有古橋的身影。一座座橋橫跨歷史長河,歷經歲月磨洗,聞聚散悲歡,拓世間蒼茫。

千百年來,無論經歷了多少戰火紛飛,風雨摧殘,可那屹立在中國的古橋,卻始終青蒼不息。

總覺得中國的古建築裏,橋最為智慧。它有一種虛幻易逝的圓滿,就像一位智慧通達的老者,靜靜地坐在那裏,心已出世,可身子還在俗市之中,接引眾生。千百年來,早已將人世情長看得透透的它,卻依舊選擇慈悲的守護,默默地在此岸和彼岸之間引渡著。

看一座古橋,就是看一段歷史,一種文化,一個故事,一縷情絲,一方煙火,一場回憶。古橋,是人世間最情長的地方。

沈從文説:在青山綠水間,我想牽著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髮。

古橋,既是方寸之間,也是天涯萬里。

王家衛説:“有時候我昨天遇到一個人,感覺他非常有意思,印象深刻,但後來就再也遇不見了,這就是人生。”人生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錯過,萍水一逢後,又繼續各自向左走向右走,相忘于江湖。

中華文明的傳承和民間的愛恨江湖都離不開古橋作為載體。遠遠綿綿,細細潺潺。古橋承載了四季滄桑,卻留下了中國最樸素的文化情懷。歲月變換,波瀾不驚。

從古到今,它總能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畫一般的意境,詩一般的情感。從《詩經》“親迎于渭”“造舟為梁”,到清代黃仲則的“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之句,歷代詩人詞客,總會以橋詩入畫,或以畫記橋,觸緒牽情。

中國的文化,從橋的這一頭,蜿蜒到橋的那一頭。寫不完小橋流水,念不盡畫橋一望,半煙半雨,半夢半醒。橋上望一路的山水風景,橋邊吟一路的人生畫卷。彼岸如畫,往事如煙,一橋,一念。

佇立橋邊,時常會想起杜拉斯《情人》開頭的那句話:“我認識你,並且永遠記得你,那時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説你美,現在我是特地來告訴你,與那時相比,我更愛你如今備受摧殘的容顏……”從不同的年代而延續至今的古橋,就像是一冊冊內蘊豐富的古書。那些被摩挲光滑的欄杆和石板,歷經怎樣的故事,承載了多少的悲歡離合,看透了多少的人世情長,思想恣意地馳騁著,就像推開了一扇緊掩的木門,走進了另一種歲月。

村落深幽,槳櫓吱呀,隔案人家,有如在畫。聽水聲幽幽,看漁舟輕泛,撐一支長篙,點一痕漣漪。半煙半雨溪橋畔,漁翁醉著無人喚。橋這邊,庸然繁雜,橋那邊,歷歷如畫。相守相看,歲月已如煙……

四月,春、雨、油菜花、新綠、鄉野、拱橋、老屋,當這些元素並置眼前時,便是人間煙火極致處。

疫情之後,就去這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