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糧與踏實
□ 丁玲芝
春節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中華大地疾速發展蔓延,人雖然“宅”在家不出門,但資訊卻仿佛從窗戶框邊兒、門縫兒底下鑽進來,依舊難以隔離出一顆泰然處之的大心臟。對國家的信心堅定決無動搖,對醫護人員的無畏倍加感激崇敬,但對疫情的關切,生活的憂心也一樣難以掩飾,挂在大家的臉上和嘴邊上。
先生説:“做點兒麵食吧,有點兒乾糧在家,心裏踏實。”我點頭同意,然後鑽研起網上的配方。饅頭、麵包、燒餅一樣樣做起來,雖是班門弄斧,也能像模像樣。
“飽帶乾糧暖帶衣”,是自小就時常聽到父母嘮叨的老話兒,教會我們未雨綢繆、樹立憂患意識。在不遠的幾十年前,在兵荒馬亂的世界、在副食不豐富的時代、在節糧度荒的年景,乾糧對老百姓更意味著安全、飽腹、便於攜帶、免於饑餓,獲得日子的踏實,還有長途旅行的及時熱量補充。於是,小麥這種被廣泛種植的作物,也在老輩兒人的智慧下,代代傳承,演變成了豐富多樣的麵食品種。饅頭、花卷、烙餅、燒餅、烤饃、烤馕,或隔水蒸、或隔火烙、或爐子烤,花樣翻新,但也萬變不離其宗。剛出鍋,小麥的香氣撲鼻而來;冷了後吃起來,更富韌性和嚼勁兒;烤制的麵食,還可以貯存很久而不至腐敗。放眼世界,小麥和黃油、雞蛋、糖一起,變成了俄式大列巴、法式小麵包和英式下午茶點。相信,在我們不曾了解的美洲、非洲,那裏出産小麥的地方,一定也有獨特的乾糧,提供生活在那裏的人淡甜味兒的熱量。
疫情的襲來,壓低了大多數人的需求層次,生活的安全感、踏實感成為更為主要的、迫切的命題。茶余飯後,大家拋下口紅的色號、串珠的成色、明星的八卦、博主的打卡,轉而將注意力投向口罩、消毒液和酒精棉片,投向疫情播報時時更新的帖子和新聞。然,經過大風大浪的中國人,以樂觀、堅毅的性格,總不忘笑對人生的能力和幽默感。居家隔離苦了大小飯店,卻催化了千百萬大師傅和美廚娘的誕生。大到風靡全國的涼皮、油條、烤蛋糕;小到流行本地的豆腐腦、鍋巴菜、煎餅果子,大家用“暫停的時空”和生活的智慧、一雙雙巧手繪就了家庭美食大串連的精美畫卷。在堅強有力的國家保護下,過好小家的日子更是對人生智慧的考驗。踏實,很大程度上需要自己努力,幸福,不過是每個人都該熟習的生活能力。
大事件面前,忙碌生活的短暫休憩,大略幫助我們每個人更深刻地體會了生活的意義,工作的意義,甚至人生的意義。疫情終將遠去,但生活的踏實感卻始終會是剛需。幸而今日,山河無恙,更溫暖的日子就迫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