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大美敦煌
臨榆林窟等25窟北壁的“彌勒凈土變”局部“農作圖”
臨摹敦煌壁畫中的樂伎
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不僅是中華民族藝術遺産的珍寶,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
□ 閆學詩
敦煌壁畫藝術通過美化、裝飾、陪襯敦煌莫高窟中的主體雕塑,以別於雕塑的藝術形式,通過彩繪宣傳和圖解佛經故事,在洞窟內形成了強烈的佛教文化環境氛圍。同時,歷史年輪中的壁畫,還無意中記載體現出了當時文化的進步以及經濟的繁榮等內在的內容。在繪畫技藝上,展現了我國民族繪畫傳統藝術的不朽成果。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敦煌壁畫盛彩震撼心魄,崇拜、仰望、求美的種子埋在我心底至今,經過多年的摸索思考、請教借鑒、臨摹實踐,我終於有了臨摹敦煌壁畫的點滴積累。
崇德向善的價值取向
聖潔安詳的菩薩,婀娜多姿的飛天,浩浩蕩蕩的商隊出使西域,神佛故事裏的瑞獸仙禽,濃烈的色彩,飛逸的線條。從臨摹中,我用心感悟一個時代、感悟一幅幅畫面和故事的背景、感悟在那個時代裏供養人對一尊佛像的敬仰之情,感悟千百年間歷經風雨所沉澱的滄桑變化,使我倍受教益。以敦煌莫高窟為核心的敦煌文化在發育過程中,社會變遷十分複雜,有過戰爭和殺戮、貧窮和饑餓,但是文化基調一直是崇德向善、從容樂觀、積極向上的。如北魏時期莫高窟257窟的九色鹿本生故事,突出宣揚九色鹿的美麗善良與助人為樂、不圖回報的高尚品德。又如北周時期營造的莫高窟第290窟窟頂東披,繪有一隻正在哺乳的山羊,向人傳達“母慈子孝”的觀念——父母對子女的奉獻和撫養,是為本能,並未索求子女回報。只是為人子女者,應像小羊一樣懷有跪乳之恩。
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環境多麼單調、嚴酷,洞窟裏總是色彩萬千、活力無限。千百年間,這種價值取向一直得以堅守。從敦煌壁畫中可以明顯看出,壁畫以佛教故事講述人間的真善美,積累和展現的永遠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觀照現實的人本情懷
敦煌壁畫有自己豐富多彩的色調,色調變化顯示出各朝代的不同特點,色調的不同個性又顯示出各洞窟的不同特徵。漣漪微蕩的池中,蓮蕾初放;小鹿在池邊飲水,在林中飛奔;山間結有草廬,僧人盤膝打坐、靜心修行。這樣一派生機勃勃而又寧靜和諧的寫生,穿越千年風沙,依然壁上猶存、光彩熠熠。
臨摹時,我所面對的每一幅畫面、每一尊佛像,看起來是凝固的,但展開品讀,就會發現其立意、構圖、描線、著色,都蘊含著不同時代的人間氣息,處處體現著對現實世界的關懷。榆林窟25窟北壁的“彌勒凈土變”是一幅構思精密的大幅之作,畫面結跏趺坐的彌勒佛居中正在説法,寶蓋懸空,聖眾圍繞,人物姿態、神情迥然不同,顯示出畫家驚人的技藝。經變中還穿插著許多小型構圖。左側局部的“農作圖”中,畫面描繪了耕地、播種、收割、揚場等勞動場景,具體而真實地反映了唐代農業的生産方式和農民的生活狀況。這幅農耕圖,生動具體地表現了未來極樂世界“一種七收”(播種一次,收穫七次)的宗教理想,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美滿、衣食無憂、精神愉悅的美好追求和嚮往。
這些生動而有趣的構圖,是經變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使神秘而肅穆的天國充滿了濃郁的人間生活氣息。這類壁畫中,關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對現世幸福的追尋為最終歸宿,通過對“此岸”的肯定和重視替代了對“彼岸世界”的玄想,從而凸顯了人自身的現實感與現實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向人們倡導過好當下的生活方式。
奮發有為的精神氣質
曾經的絲路往來,並不容易。茫茫瀚海戈壁,是文人筆下的壯烈詩歌,是商隊腳下的艱險之路,更是朝聖者的苦行修煉。莫高窟第217窟南壁《法華經變》中化城喻品壁畫,講述了一行人為尋找寶藏而踏上征途,路途漫漫,領頭人為了激勵大家堅持下去,在人們眼前幻化出一座綠城,以此告誡大家只有堅持下去才有希望,大家咬緊牙關不斷向前,終於尋到了寶藏。莫高窟323窟北壁西端,講述了漢武帝時,張騫不顧艱辛,冒險西行,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堪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大盛融通的精神氣象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輝煌的敦煌雖偏居一隅,卻氣度極大、氣象極大。敦煌壁畫的“形象大使”——“飛天”就是融合、吸收了各種文化營養而形成的“美美與共”“和諧共在”敦煌文化的經典。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傑出代表,又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和多元融合的東方典範。從十六國北涼到北魏,大約170餘年,此時期的敦煌飛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飛天的影響,大體上是西域式飛天。從西魏到隋代,大約80餘年,此時期的敦煌飛天,處在佛教天人與道教羽人,西域飛天與中原飛仙相交流、相融合、創新變化的階段,是中西合璧的飛天。唐朝時,敦煌飛天逐步進入成熟時期,藝術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這時期的敦煌飛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飛天的風貌,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了。唐代時期的飛天具有奮發進取、豪邁有力、自由奔放、奇姿異態、變化無窮的飛動之美。這與唐王朝前期開明的政治、強大的國力、繁榮的經濟、豐富的文化、開放的國策、奮發進取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敦煌本土文化、中原傳統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以及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等,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著中原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斷在開放納新中進行文化再創造,逐漸形成了豐富內涵和獨特性格。其中蘊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贏等價值共識,對於當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滿壁風動,天衣飛揚。敦煌壁畫是珍貴的歷史遺存,是用畫筆記錄的歷史,是諸多社會現象的形象記錄,敦煌壁畫的渾厚博大是無可比擬的。但敦煌壁畫存在的方式卻是極為脆弱的、自然的、人為的因素都在加速著它們的消損。而今,歷經光陰與風沙侵蝕,洞窟裏的絢爛已日漸暗淡。
大美敦煌,要讓其輝煌和璀璨在新時代傳承並煥發出新的光芒,作為一個民間臨摹敦煌壁畫的愛好者、藝人,我和許多人一樣,都在盡己所能,傾情努力。(甘肅省分行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