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2025》計劃對建行大學教育培訓的啟示
□ 余誠
近年來,新型教育形態不斷涌現。正如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邁克·富蘭所言:“這是一個巨大變革的時代,原有的教育結構與實踐依舊存在,全新的教育結構與實踐正在産生。”《斯坦福2025》計劃作為對未來教育模式的“顛覆性創新”設計,引發世界矚目及無限遐想,研究學習該計劃無疑對建行大學的教育培訓工作具有直接或間接的啟發價值。
一、《斯坦福2025》計劃出臺的背景
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技術等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悄無聲息地改變著傳統教學的模式,慕課(MOOC)、翻轉課堂等的出現更是衝擊著傳統的課堂教學。大學應如何應對資訊化社會的挑戰?如果網路教育可以承擔知識傳播的職責,那麼未來的大學校園會以何種方式存在?學生在大學校園裏的生活與學習方式會有哪些改變……
作為世界頂尖研究型大學的斯坦福大學,一直走在探索上述問題的前列。2013 年起,斯坦福大學開展了“@斯坦福項目”,項目組成員來自不同的學科和領域,如設計、科技管理、工程等,包括 60~75 名教授、設計師、管理人員及 200 名左右的學生。連續開展了三學期的名為“@斯坦福工作室”的課程:第一學期鼓勵學生構想 10 餘年後斯坦福校園裏的學習場景及相關主題;第二學期對前期想法進行拓展;第三學期進一步開展實驗和研究。如今,該計劃已經有了一些成功案例,如斯坦福大學有近1000個不同的教學項目、150 門課程、116 個 MOOC 教學,每年近400 萬註冊人數進行網上學習。
二、《斯坦福2025》計劃的主要內容
《斯坦福2025》計劃創造性地提出了開環大學(Open-loop University)、自定節奏的教育(Paced Education)、軸翻轉(Axis Flip)、有使命的學習(Purpose Learning)四項核心設計。
(一)學業制度革新:開環大學
開環大學是《斯坦福2025》計劃中最關鍵的設計之一。開環大學主要體現鮮明的開放性特點,學習機會、年限和空間等均不受限制,教與學的模式與社會廣泛地聯繫:採用彈性學制,學生一生中充滿著學習機會,不同學習經歷或工作背景的人都可以申請進行學習,並自由靈活選擇學習時間;實現線上教學與線下學習的互補與融合;生生關係延展到“學友”的概念,突破了校園環境,建立在更為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上。
(二)學習方式革新:自定節奏的教育
自定節奏的教育打破了傳統大學按年級劃分的學習方式,代之以調整、促進、激發三階段:調整階段開設豐富的微課程為學生提供短期的沉浸式、導入式學習體驗,學生可以體驗尋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促進階段指導學生在其選定的領域進行深入探究,學生可根據自身需要組建“個人顧問團”,包括學術導師、職業規劃導師、學友和夥伴等;激發階段是將學生的理論知識轉化到實習活動、項目服務、高水準研究和創新創業等實際應用中。
(三)教學中心革新:軸翻轉
《斯坦福2025》計劃提出將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大學轉換為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大學,實現教學重點的革新:根據學生不同能力進行劃分的基礎上,重新建構院係;推出多個建立在學生能力之上的教學中心,並開發交叉學科課程,使得教學中心成為大學的主要組織結構和架構核心;突破了傳統以成績單和簡歷為成績評估的形式,代之以動態的技能評估工具,展示學生當下的學習水準和學習能力。
(四)學習目的革新:有使命的學習
《斯坦福 2025》計劃提出要培養和鍛鍊學生“帶著使命感”的學習,使學習目的上升到服務社會、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高度: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去接觸社會待解決的問題和全球性挑戰,幫助學生選擇有意義的課程;倡導知行一體、知行同步,通過建立一系列“影響實驗室”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
三、《斯坦福2025》計劃的啟示
《斯坦福 2025》計劃關於未來大學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系列設計,隱藏著終身化學習與個性化教育等內在教育變革邏輯,對建行大學未來的教育培訓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示。
(一)建立終身化、數字化的學分銀行制度
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職業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斯坦福 2025》計劃指出,未來的學習將是開放式學習,大學將為不同層次、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提供全方位終身學習的機會和服務。作為終身學習的“立交橋”,學分銀行為學習者建立個人學習檔案,積累學習者的學習成果,提供學習成果轉換通道。因此,要“發揮好建行大學的主渠道作用,升級員工終身教育培訓體系”,建立建行大學的學分銀行制度,以高度包容的姿態為社會全員提供終身化服務:一是開展崗位資質框架研發。資質框架提供“一個協調的、整合的、可比較的資質系統;形成各層次教育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的統一評價標準”,主動對接相關銀行業能力架構和國家終身教育資歷框架等級標準,分析建設銀行核心崗位能力要素,開發能力單元,形成崗位資質等級標準,前期可選取客戶經理、網點負責人等崗位進行試點,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二是探索建立學分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推進與包括新金融人才産教融合聯盟在內的教育機構學習成果互認,促進職前教育、在職教育以及職後教育銜接連通、互通互認,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教育環境,與國民教育體系相融合;三是構建學分銀行資訊管理平臺,學分銀行體系的有效運作,需要功能強大的資訊管理平臺作為支撐,該平臺需充分考慮個性化需求和滿足各類學習成果之間的轉換需求,可利用區塊鏈技術記錄學員的相關證明文件,如職業資格證書、考試成績等,形成不可篡改、無法偽造、去中心化的學習成果記錄。
(二)構建開放化、多元化的教育培訓格局
正如《斯坦福2025》計劃所構想,未來大學是一個高度開放並與社會進行持續互動的開環系統。為此,要發揮建行大學的引領、平臺、共用作用,搭建開環學習生態圈:一是構建“線上+線下、人工+智慧、推動+互動”的立體化培訓體系。既要優化完善線下培訓渠道佈局,深挖校區培訓特色化功能,也要抓好建行大學網路平臺以及“移動端”“線上教育聯盟”等功能建設,構造“無處不在的教室”支撐“無處不在的學習”,為學員營造更加自由、更加適合的學習體驗;二是深化“開門辦大學”的理念內涵,一方面,服務員工提供“學習-工作-再學習”的培訓模式,讓建設銀行的資訊流、業務流、數據流充分輸送到教學課堂和實訓現場,實現教學課堂等同於業務一線、實訓現場等同於工作現場,學員所學即所用、所學即所得;另一方面,又服務社會,將學員範圍擴展至社會全員,整合更多社會資源參與到建行大學開環學習生態中,推進産教融合、校企共育,加強市場化運作,輸出全價值鏈的培訓服務,讓社會全員共用優質教育資源。
(三)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教育培訓服務
《斯坦福2025》計劃的核心理念是由“整齊劃一”教育向“個性自主”教育轉變。建行大學的教育培訓要從“規模生産”模式走向“私人訂制”模式:一是加快“智慧校園”建設,促進物理校園與虛擬校園的融合,成為集移動互聯技術、人工智慧、學習分析技術、學習情景識別與環境感知技術以及社會網路技術為一體的新型教育空間;二是精準分析每位學員的個性化需求,匯聚並分析學員的學習行為數據、狀態數據、結果數據等海量資訊,在此基礎上,構畫學員個人“學習相冊”,引導學員根據自身特點和發展願景自行制定學習計劃和自主選擇學習內容;三是開發個性化的學習資源,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學員需求進行精確定位和分類,建立個性化、差異性的教學中心,從“我要教什麼”到“我應教什麼”轉變,開展培訓內容的數字化和以學員需求為核心的學習資源系統開發,大力實施混合式學習、項目式學習、翻轉課堂等新方法,課前通過線上教育實施個性化教學內容和資訊推送,課堂教學側重開展以浸潤式、體驗式、探究式的個性化教育,使得學員成為富有創意與活力,並善於解決複雜問題的新金融人才。(建行大學華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