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辭長做“黃口人”
----——記河北省衡水分行駐黃口村第一書記于虹
帶領分行同事到村小學講解金融知識
指導村民蜜蜂飼養技術
幫助村民採摘銷售豐收的黃杏
邀請專家到田間進行果樹種植指導
■ 趙文果
“老于,我家的棗樹該打理了嗎?”
“老于,你到我家看看,我的羊羔又長了好幾斤!”
在河北省武邑縣黃口村的街頭巷尾、田間地頭,百姓熱情招呼的“老于”,是河北省衡水分行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武邑縣黃口村第一書記于虹,村裏人都親切地稱他“老于”。在他的帶領下,2017年底,黃口村全村14戶貧困家庭37人全部脫貧出列,他本人也榮獲了總行扶貧工作突出貢獻個人、河北省分行十大人物、優秀共産黨員、河北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等多項殊榮。
老于五十多歲,原來是衡水分行有名的“帥哥”,到村幾年的時間,卻變成了面色黢黑、衣著樸素的“村民”,如果不説是建行員工,人們都還以為他是地地道道的黃口人。談起這幾年的黃口村變化,他就像介紹自己的家鄉一樣滔滔不絕。
黃口大棗曾經是當地的名産,個頭飽滿、糖分高。但由於種種原因,近二十年來卻幾近絕收。“黃口棗的拉絲都有一拃長,可惜多年來只開花,不結棗了”,談起黃口大棗,老于充滿了惋惜。他覺得這是“黃口的寶貝”,也是脫貧致富的一條好途徑。他決心在黃口大棗上做文章,讓“黃口的寶貝”重放光芒。
説幹就幹。老于先後到阜平、樂陵等大棗主産區學習棗樹管理經驗,考察棗産業市場情況。同時向河北農大教授、林業專家虛心請教,邀請專家到黃口現場指導,提出意見。在多方學習考察的基礎上,他利用總行幫扶資金牽頭建立了黃口大棗生態恢復基地,並攻克了炭疽病、縮果病等影響黃口大棗生長與品質的關鍵問題,使沉寂多年的黃口大棗再次煥發了“青春”,結出了甜美的果實,成為黃口村的致富産業之一。2019年,武邑縣把黃口大棗列為縣域特色産業,並注資積極打造“大棗之鄉”。
黃口大棗産業的成功,讓老于信心滿滿。他一鼓作氣,又幫貧困戶和村民成功引進種植了無花果、黑桃、黃油蟠桃、西梅、鈣果、紫椹等新優果樹。聯繫分行出資為5戶貧困戶購買雞苗、羊羔等家禽,為8戶貧困戶購買了果樹苗,並積極為大家提供技術指導。同時,積極組織分行員工認購貧困家庭農産品,通過建行善融商務、電商扶貧打通從地頭到客戶的直銷路徑。
七年扶貧路,一生黃口情。鄉親們對他的認知也逐漸從“城裏人”變成了“黃口人”,成了村裏人人喜歡的“老于”。今年夏天,老于正在籌備建設黃口生態農莊,準備發展鄉村生態旅遊産業。雖面臨退休,但他幹勁不減。老于常説:我也是日啖“大棗”三百顆,不辭長作“黃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