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學習的數字化轉型:理論與實踐
■ 王婷
數字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我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和5G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引領人類社會進入深度數字化時代。很多企業的管理者認為,數字化轉型關鍵在於技術革新,但哈佛商學院教授蘇尼爾·古普塔(Sunil Gupta)在其《推動數字戰略》一書中提出,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是通過提供創新的産品和服務,用更高效的運營,更好地服務用戶需求,創造更好的用戶體驗。
一、企業學習的數字化演變之路
一直以來,企業學習不斷探索新技術在教育培訓中的應用。1998年至2002年,企業的線上學習模式主要局限于用郵箱推送課程、在企業內網發佈課程,或通過課程光碟讓學員自主學習,缺乏體系性和互動性;從2005年開始,企業的學習平臺逐漸升級,課程資源進一步豐富,同時開始嘗試線上與線下項目融合,並逐步將學員的職業規劃與學習地圖結合起來;2010年,視頻錄製技術逐漸提高,智慧移動設備不斷優化,學習成本大幅降低。同時,技術的進步使得“70-20-10”學習原則(即70%的學習來自工作經驗,20%的學習來自人際互動,10%的學習來自正式課堂學習)在不同的學習項目中得以實踐應用。
數字技術改變了教育資源的供給方式,改變了用戶的學習習慣,從而逐漸改變了企業學習的行業生態。2018年可被視為企業數字化學習元年,根據德勤2018年在全美發佈的職場學習報告顯示,73%的員工希望每6個月能夠實現一次業務技能的升級,44%的員工希望可以在職場中持續不斷學習。領英發佈的職場學習報告中提出,83%員工的學習在工作中完成,77%的員工希望學習更具個性化和敏捷化,50%以上的員工期待學習方式更有趣味性和兼具社交性。在此背景下,企業學習開始考量數字化學習的底層邏輯,並逐漸意識到,新技術在企業學習領域運用的最終目的是設計更好的産品或項目,提供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體驗,讓“學習走入學員的工作場景”。
二、兩大數字化學習模式:微學習和宏觀學習
在企業學習的數字化轉型中,以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讓“時時可學、處處可學、人人可學”的學習變為可能,技術的加持也使得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學習理念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實踐。
從學員需求出發,簡單來説,數字化學習可劃分為微學習模式(Micro-learning)和宏觀學習模式(Macro-learning)。
微學習指以員工問題為導向的輕度學習,學員可通過搜索數字學習平臺快速獲得資訊或者知識點,閱讀根據自己的學習偏好個性化推送的學習資訊。
宏觀學習是以業務推進為導向,圍繞員工職業發展的深度學習。通過由教研團隊定制設計的體系化、結構化課程深入了解主題內容,提高自身履職能力。宏觀學習既包含一系列線上課程,也涵蓋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需要學員在一定時間內專注地完成學習任務,實現階段性成長。
兩種學習模式相輔相成,共同賦能員工成長。在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員工需要宏觀學習項目進行深度學習,同時可通過多個微學習持續提高知識和技能,保持“學習線上”狀態。無論微學習還是宏觀學習,企業大學的價值不僅是提供數字化的學習平臺,更重要的是為員工創造、篩選、整合可靠、可信賴、高品質、與業務相關的學習內容。
三、宏觀學習模式在建行大學國際化項目中的實踐
為助推建行全面提升數字化整體經營能力,培養一批具備用戶經營思維、數字行銷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新金融人才隊伍,建行大學國際發展處開發上線了數字化領導力學習項目。綜合學員畫像和學習目的,建行大學聯合哈佛商學院企業學習,面向建行200余名處級及以上幹部推出了首期“數字化人才線上訓練營”,開展為期4個月的宏觀學習項目。項目啟動前,雙方團隊針對目標學員開展了25場需求訪談,圍繞“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動機、學習目的”進行深入調研,最終將學習旅程設計為“數字重塑業務”“數字優化價值鏈”“數字連接客戶”“數字激活組織”等四大學習模組。項目從需求訪談、設計到開發、運營、評估,始終遵循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數字化學習理念,努力實現智慧教學、精準教研和個性學習,為學員打造高參與感、強獲得感的高效學習體驗。
(一)數字化學習研討,一站式學習體驗
項目的開展主要依託建行大學網路學習平臺、小魚視頻會議系統,全程線上完成。學員在學習平臺上實現素材學習、發表評論、提交作業等一站式自主學習,通過小魚視頻完成直播授課、案例催化和小組研討等互動式多向交流。學員的學習數據和作業成果在學習平臺上得到記錄並沉澱。
(二)多元化學習內容,個性化學習節奏
學習素材豐富多元,主要為文本、錄播視頻、直播授課和案例催化,輔之以小組研討和班級研討。學習不受時空限制,可通過手機和PC兩端隨時隨地獲得學習內容,在項目整體的課程進度和時間安排框架下,學員可根據自身學習節奏按需學習。
(三)自主式能動學習,協同式共創學習
數字化學習升級了學習技術,不變的是立足於學習規律的科學設計理念。項目從傳統學習金字塔模型出發,遵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進行數字化學習設計。
與傳統學習相比,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員是資訊加工主體與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在老師的引導與組織下,通過討論交流、協作共創,自主完成意義構建與內容輸出。
訓練營中,在完成個人學習和思考作業後,學員需參加小組研討和班級研討。學員不再是資訊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將學習內容與工作實踐結合後産生新內容的創造者。老師的角色也從傳統的“直接指導”變為“引導和催化”,鼓勵學員多思考、多發言,讓學員與學員之間産生連接、碰撞思想、相互啟迪,使得學員真正成為學習主體,同時鼓勵學員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分享給團隊的上級和下屬,實現教學相長。有不少學員反映,項目研討帶來的啟發和收穫比課程學習素材本身還要多。
(四) 可視化學習數據,敏捷化項目運營
線上學習要求精細化、敏捷化的項目運營。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學員的學習軌跡和學習數據可以得到完備記錄。項目運營團隊從後臺實時獲得和分析數據,通過分析學習行為增加學員感興趣的內容,敏捷調整集中授課時間,發佈具體運營動作。
項目運營團隊全程通過數字學習卡片發佈學習任務、重要通知,牽引學員學習;通過社群內隨機點名回答問題(cold call)帶領學員回顧學習重點,引發思考和討論。
作為建行大學首期數字化跨境融合學習項目,“數字化人才線上訓練營”完整體驗了宏觀學習項目的設計與運營全流程。前期學習項目所積累的用戶數據,將成為後續項目科學設計和精細運營的資産沉澱。數字學習不僅讓國內企業學習的國際化變為可能,數字技術的普惠特性更讓優質的學習資源可以惠及更多員工。
社會需求倒逼人才需求,進而引發教育變革。教育改革貫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傳統培訓是工業時代的産物,以批量化、規模化、標準化為特點,主張千人一面。身處數字化時代,知識呈指數級爆炸式增長,呈現碎片化、個性化和自主化趨勢。面對千人千面的學習需求與隨需而變的學習目的,微學習和宏觀學習兩大模式及其平衡應用,為滿足個性化和規模化的教學提供無限可能。
回望30多年來企業學習的數字化轉型歷程,技術持續不斷革新,但真正的數字化轉型將超越技術本身,以學員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貫穿學習項目設計與交付的全過程。(作者單位:建行大學國際發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