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行遊

發佈時間:2020-10-21

 

 

 

 

編稿過程中,與幾位作者老友暢聊,也結識了新的作者。他們的旅途見聞可能截然不同,但各自筆下流淌出的驚喜、小確幸、遺憾和期待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深深地感染了我。

陽朔的景點無疑是很多的,但作者將重點落腳在了人文上,街頭遇到行囊在肩的老外,遇龍河上熱情好客的筏工,西街三三兩兩散坐的人們,還有在空氣裏緩緩瀰漫的音符,無不傳遞出作者對這片山水的喜愛。

野柳本無柳,有的是一處被海浪雕塑形成似人像物的各種奇特形狀的海岸……野柳,更像一部書,作者用精煉的語言娓娓道來。

作者在行遊中不忘人文探索。你看,沿著山路走來的挂著小鈴鐺的日本小學生,在這“叮叮噹當”聲中,社會的關愛、小學生的獨立,都成為一道獨特的社會風景線。

在海拔4600米的色季拉山口望眼欲穿,作者雖無緣一睹南迦巴瓦的真容,但卻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期待。

編輯手記

 

 

 

紅彤彤的南迦巴瓦

□ 王磊

西藏多神山。以前在圖片上見過南迦巴瓦,他雖未列入傳統的藏傳佛教四大神山或藏區八大神山,但在世人心裏,南迦巴瓦已然神山。山下是雅魯藏布峽谷,6000多米的相對高差讓他比其他名山更顯挺拔,尤其是面對“日照金山”奇景,陽光反射進心頭,明鏡似的;光變亮、變亮、再變亮,人縮小、縮小、再縮小,終至萬丈光芒下的一粒沙,崇拜油然而生。膜拜南迦巴瓦,是早就在心裏種下的種子。

出發去林芝那日天氣極好,晴空萬里,飛機進入川西後就不時見到雪山。直到接近林芝,才得以近距離看到雪山,透過舷窗,冰雪在灰黑的山坡上肆意攀爬、揮灑,像一幅幅水墨畫。機艙裏一片躁動,大家紛紛舉起手機,“咔咔咔”拍個不停。突然聽説飛機左側也有雪山,是南迦巴瓦,我趕緊扭過頭去,和右邊的雪山相比,則是另一番景象了。山勢更加高聳,像一座尖塔,目力所及,白茫茫一片。飛機似乎繞著南迦巴瓦在飛,仿佛被某種神秘力量所吸引,而太陽就在山頂不遠處……

四天的行程,有兩天本是可以看到南迦巴瓦。可除了到林芝的那日下午天氣晴好,後面幾日每況愈下,從多雲到陣雨再到整天陰雨連綿。因為想看到南迦巴瓦,第三日我們在雅魯藏布峽谷兩側的挂壁公路上開車來回遊走,期待午後能有一陣天空放晴,南迦乍現遂了所願。

在索松村的觀景平臺,景區管理處在正對南迦巴瓦的方向,佈置了一張巨大的“日照金山”風景照。我們一邊在濃雲裏苦苦尋找南迦巴瓦的蛛絲馬跡,指指點點描畫山頂的形態,以至於一條閃現的冰舌就足以讓大家興奮不已;一邊苦笑感慨,景區實在貼心,估計知道來者十有八九空手而歸,於是便弄了這麼張照片挂在這裡,讓他們好歹有些念想。

第四天,行程要經過海拔4600米的色季拉山口,是觀賞南迦巴瓦的又一個絕佳平臺。這個海拔高度,除了來過西藏的姐姐,其他人都有點發怵,畢竟五六百米的海拔高差,是我們選林芝不選拉薩的原因。

登高這件事亦如生活裏許多其他的事,急不來,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才不至於身心一時難以承受。國道318線在山腰盤旋,不到一個小時,就從2800米的林芝來到了4600米的色季拉山口,相比第一次在玉龍雪山登上4600米高度,喘得跟狗似的上氣不接下氣,這次一路到達這裡,竟幾乎沒有不適的感覺。只不過雲雨依舊,望眼欲穿,卻連南迦巴瓦山腳也絲毫不得見。

既不得見,那就繼續期待吧,以後某個春天再來林芝,看大峽谷裏桃花簇擁的南迦巴瓦,看色季拉山口杜鵑映襯的南迦巴瓦,看夕陽西照下紅彤彤的南迦巴瓦……

 

 

 

漫遊陽朔

□ 文/戴向東

 

幾年前來過陽朔,因為是跟著旅行團走馬觀花,對陽朔的印象並不深刻。再去陽朔的起因,除了迷戀山水之外,居然是對“西街”的嚮往,這種嚮往來自於網上“西街”的傳説,“住在西街、漫遊陽朔”著實吸引了我。

出行前,做足了功課。在網上搜尋景點、預訂客棧、查看天氣,往返車票在十幾天前就訂好了。作為上班族,出行時段雖不能任性選擇,但還是有意避開了國慶長假,實踐證明這無疑是非常正確的。用客棧老闆的話,“你真會挑時間,避開了旅遊旺季和黃金周,天氣很好,遊客不多,價格也便宜了不少。”住的客棧並不是初始目標,陽朔的客棧之多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可以從容地挑選,還可以大肆討價還價,最終選擇這家小客棧。客棧距離西街幾百米,佈置的溫馨別致,客棧的地勢較高,站在飄窗前清麗的碧蓮峰、秀美的漓江還同半個陽朔縣城盡收眼底。

在陽朔自由行是最好的選擇,縣城到處都是租賃自行車的店舖,價格也很便宜。你最好通過客棧的老闆租車,這樣還可以省去先交押金的麻煩。除了自行車,還有電動車、摩托車可以租賃。不過還是建議您騎自行車,來陽朔就是放鬆的,陽朔的風光需要慢慢品味。

陽朔是我見過外國人比較多的地方,他們的行頭最簡單、也最複雜。簡單的是他們的交通工具,大多騎自行車或者徒步行走。複雜的是他們的旅行裝備,大大的背包,頭上、膝上的安全防護也很到位。雖然是老外,但他們更像是這裡的主人,微笑和熱情總是挂在臉上,看得出他們對這片山水有多麼的喜愛。

到陽朔去遇龍河漂流是必須的。遇龍河是漓江的一個支流,地處陽朔的南部,是陽朔“十里畫廊”景區的精華。從陽朔縣城騎自行車不到半個小時就能抵達,路途就是美麗的“十里畫廊”,可以看到著名的“大榕樹”和“月亮山”,置身世外桃園,步步是景,美不勝收。

遇龍河漂流的起點是“朝陽碼頭”,漂流完全靠人工,因為落差很小,水勢非常平緩,筏工是很費體力的。漂流時間的長短不僅看距離,還要看筏工的“心情”。出於對筏工辛勞的感激,途中我給他買了飲料和食品,還很配合地到他指定的攤位照相,筏工一路上有説有笑,介紹風土人情,碰到好的景致馬上提醒,還到淺灘上拾江螺送給我。遇龍河的風光特別的美,河水準靜而清澈,兩岸的山色和田園風光旖旎動人,是真真切切的人在畫中游,看來“遇龍山水甲陽朔”名不虛傳。

不管白天遊玩有多累,晚上一定要去西街消磨時光。晚上的西街是美麗而誘人的,西街上遍佈各種各樣的土特産商店、餐廳、酒吧、咖啡屋和客棧,在光線柔和的蠟燭和燈籠的映襯下,散發出迷人的魅力。全城的遊客好像都聚集過來,或漫步在人群熙攘的石板路上,或在商店裏觀賞購物,或坐在酒吧和餐廳裏品嘗美酒佳肴,或坐在咖啡廳裏談論著開心的事情、看過往的行人,就是一個人坐在角落裏發呆也是那麼的愜意!不過,住在西街最好只是理想,除非您特別喜歡熱鬧!

 

 

 

野柳,野柳

□ 圖文/石志藏

野柳,位於台灣島的西北部,屬基隆市管轄。野柳是伸向大海深處的一個岬角,遠遠望去,猶如一隻海龜蹣跚離岸,昂首拱背遊向海洋。

清晨的野柳,霧氣很重,日出不久霧靄散盡,神奇的野柳就清晰地展現在我的面前。

在岸邊,我迎風而立。東海的海風充滿野性,肆意地掀起我的衣角。海岬充滿野性,抖露出怪石奇崖和神秘的植物,一隊隊遊人在這個“野”的世界裏,盡情地享受著自然之美。

當面向大海時,遠處是天幕與海平面呈銳角的相交之美,而近處洶湧的波濤一次次衝擊海岸,將一簇簇浪花綻放在半空中,展示了海洋的雄壯之美,它是動態的,霎時又是固態的。轉過身來,岬角隨處可見的風化石、風蝕溝、風蝕崖、風蝕孔穴,還有大海為人類奉獻的藝雕:蕈狀石、豆腐石、象鼻石、仙女鞋、女王頭、蜂窩石、燭狀石、溶蝕盤……呈現的則是凝固的美。

不知多少個世紀以來,海與岸所做的一次次擁抱、親吻,使野柳因此成為地質“教室”和奇石樂園,我不禁為大海的威力和獨具的造物匠心所驚嘆。

野柳,更像一部書,一部海與島嶼合著的奇書。知識豐富的當地導遊介紹説,野柳岬角長1700米,寬250米。2000多萬年前,由於台灣仍在海裏,從福建一帶沖刷下來的泥沙,在海洋中堆積出一層層砂岩層。然後,在600萬年前的造山運動中,又把岩層推擠出海面,形成了台灣島,野柳便是其中的一部分。造山運動擠壓時,野柳的兩側推出兩道斷層,斷層帶破碎易受侵蝕,所以兩側凹入成灣,中間突出形成海岬。海蝕、風化及地殼運動,造成了野柳現在奇岩怪石的景觀。野柳的迎風面是險峭的斷崖,背風面的美人蕉、龍舌蘭、海芙蓉等海岸植物旁若無人地遍地生長。

野柳,還是候鳥南遷到達台灣的第一站,也是北返時最後一個可以歇腳的地點之一。每年南遷北返之際,是觀賞白眉巫、黃喉巫、戴勝、授帶鳥、黃眉柳鶯、烏灰鶴、黑鶇等稀有鳥類的最佳之處,屆時來自各地的鳥類攝影愛好者雲集,更添一道景觀。

蕈狀石,是野柳的“名片”。我撫摸著粗糙、褐色的蕈狀石,呼吸著太平洋上吹來的清新濕潤的空氣,就像置身於童話世界裏的蘑菇林。我凝視著外貌凹凹凸凸,紋理粗細相間的岩石,仿佛在讀一部千萬年奇書。於是,我微閉雙眼,在海風裹身,濤聲為樂的境地裏,想像著這裡堆疊的岩石,是如何被時間、被風神雕刻幻化。

我的思緒穿越時空,追溯著遠古的歷史,想像著岩石在一點點刻劃中的艱難蝕變。在星空下、在陽光裏、在海浪中,野柳終於成為大自然美麗無比的傑作……

 

 

 

挂鈴鐺的日本小學生

□ 文/成冬梅

在日本名古屋大街上,最讓人感慨的風景,是一群大大小小獨自上學、放學的孩子們。隆冬時節,小學生們穿著短裙、短褲,戴著帽子,背著有黃色反光面的書包。有些孩子的書包上還挂個鈴鐺,走起來“叮叮噹當”的,非常好聽。

我們一行人對日本孩子能獨立上下學,大為感慨。一想到國內的幼兒園和小學校園門口,威嚴的學校保安,如蜂巢外密密匝匝蜜蜂般的家長,感覺日本的家長簡直心大得很。司機兼導遊的小于告訴我們,日本是沒有家長送孩子上學的情況,孩子獨自上學,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在日本的兒童基本上是散養,從小就很獨立。每天上下學,不僅是走路,還要獨自乘坐公交、地鐵和城鐵,一個個的“小豆包”和上班的大人一樣,有模有樣地排隊等車。上車後,大人們也不會為他們讓座,在日本人的意識裏,小孩子更需要的是鍛鍊而不是保護。他們的課業負擔並不重,經常看到成群結隊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去博物館參觀、到景點遊學、到工廠實踐……不像國內的孩子,業餘時間都被大大小小的課外班、興趣班所佔用。

上學、放學不需要家長的接送,一方面減輕家長的負擔,另一方面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在路上他們愉快地交談著,每天上學、放學都是快樂的時光。

在上學和放學比較集中的時候,馬路上會出現穿著黃背心的志願者,聽説這是為了保證孩子過馬路特意安排的。其實,日本早已為孩子的安全成長,設置了一個無形的“金鐘罩”。尤其是城市裏的小學生,始終都處在嚴密監護之中,雖然他們更早開始接受獨立行動的訓練,但他們並非處於一個無人監管的環境裏。在日本,狹窄的道路比比皆是,地方政府和學校會劃定出一條繞過危險道路的上學路線。政府有關部門也會用指示牌,道路噴繪或其他指示物,醒目標出這些路線,確保上學路上或回家途中的學生,一直可處於“能見度”良好的環境中,通過這種措施為孩子的安全又多加了一層保險。家長通常需要在開學前選擇一條上學路線,為孩子繪製出詳細地圖,並將其提交給學校備案。許多學校採用集體上學放學的做法,將學生按照不同居住區分班編組,讓他們集體上學結伴回家。特別是公立學校,常常會按照值班表安排家長看守,十字路口社區的志願者也會沿著規定的上學、放學路線執勤。他們往往是各個社區的長者,並穿著標明身份的背心。

我們夜宿五箇山 “長彐門”民宿,在圍爐夜話時,大家還聊到,在這個僅有20多戶居民的合掌村,不可能有學校。沒想到第二天清晨下雪了,老闆娘欣喜地喚我們出門看雪。安靜的合掌屋和皚皚白雪相輝映,周圍罕有人煙猶如秘境一般,仿佛整個村子只有我們幾個人。美麗靜謐的山村,路上行人很少,走到哪都是那麼安靜。

突然,一陣“叮叮噹當”的鈴鐺聲響,五六個孩子沿著山路排隊而來,大的領著小的,孩子們書包上的鈴鐺“叮叮噹當”很是清脆。問起這鈴鐺有什麼作用,導遊説一方面是提醒過往的行人和車輛,另一方面是嚇退貿然闖到山道上的“熊本熊”們,可以想像這些挂鈴鐺的小學生們是一道很美的風景。

曾記得第一次去富士山,在半山腰的小店裏買了幾樣伴手禮,老闆娘特意送了我一個精緻的小銅鈴鐺。出了小店,迎面看到拄著登山仗從富士山頂走下來的一家人,一對中年夫婦帶著三個半大的男孩子,每人都灰頭土臉,但都挂個鈴鐺,他們一邊説笑一邊留下一串“叮叮噹當”的聲響……

 

 

 

 

最美的節日

這個雙節沒有安排出遊,在家陪陪孩子和父母,然後轉轉文化街和鼓樓,這兩處都是外地遊客來天津必打卡之地。節日期間,文化街人頭攢動,多以家庭為主,以年輕人居多。

天津特色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耳朵眼炸糕”“名流茶館”等店舖前,都排起了長隊。文化街還打造了“大獅子衚同”旅遊特色品牌,紅紅火火的色彩,熱熱鬧鬧的場景,正在天津最美的秋天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