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生肖年畫
尉遲恭
秦瓊
童子招財
戲劇年畫
九九消寒圖
招財進寶
每一門老手藝都曾經歷過一段坎坷而漫長的歲月,都曾留下過一個動人的傳説。歷史的原因,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被視為中國木版年畫發展的“鼻祖”,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工藝品之一,誕生於唐,興于宋,鼎盛于明。內容大多取材於人們熟悉的歷史戲劇、演義小説、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説,富於濃厚的鄉土氣息,常在人物形體的空檔位增添很多美妙精緻的吉慶圖案,由此成了中國四大木版年畫的源頭。
老店與老手藝
□ 張靖/文圖
一個方桌、一副花鏡、一塊梨木、一把刻刀,刻就了一段傳奇,也刻出了一個百年老店。
尹國全是“天成老店”第五代傳承人,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朱仙鎮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他6歲就開始上作臺跟著父親尹福祥學習木版年畫,他對木版年畫情有獨鍾,執著且悟性高,加上他勤奮好學,頗受父親的寵愛。他18歲就成功地雕刻出《大灶》《二灶》《馬上鞍》《五子登科》等多套作品。他的作品紋絡清晰,圖案形象生動,人物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在民間廣為流傳,深受大眾喜愛,並被多家博物館收藏。
“天成老店”的年畫沒有受到國畫和外來繪畫筆調的影響,它不染脂粉,構圖飽滿、形象誇張,線條粗曠流暢、陰陽分明,色彩鮮艷、人物無媚態,勾勒古樸協調,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藝術色彩,加上植物顏料炮製調色,印出的年畫色澤鮮亮、濃重經久不褪色。因此“天成老店”年畫馳名中外,受到了中外木版年畫愛好者和權威人士的高度評價以及收藏,展示出了其精湛的木刻印刷藝術。
年畫和春聯一樣,都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天成老店”也隨著當時的主流意識,創作以反映民間世俗生活為特徵的繪畫作品。從最早的桃符、葦索到神荼,再到後來的關羽、趙雲、尉遲恭、秦叔寶等武將,以及鍾馗、天師、東方朔等神仙。年畫在清代進入鼎盛期。康乾年間國泰民安的社會局面,為年畫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俗小説的風行,又為大量的年畫作坊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清初年畫的一個最主要特徵就是題材多,出現了神仙與吉祥物、世俗生活、世俗生活及故事傳説。擴展出來的很多年畫作品在反映社會變革或人們衣食住行等活動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了時代風尚、社會習俗,這些木板年畫多數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心靈慰藉和精神信仰,符合大眾的審美心理和需求。
木版年畫雕版獨特,套印精巧,木料考究,用紙原始,顏色純正。具有構圖飽滿勻稱,畫面內容豐富,線條簡練粗獷,造型古樸誇張,色彩明快鮮艷,顏料久不褪色等特徵,是我國民間工藝之奇葩瑰寶。2002年被列入“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2006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非文化遺産名錄。如今能夠全面掌握年畫雕版、印刷、調色的老藝人已寥寥無幾,尹國全便是目前被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文聯命名的朱仙鎮木版年畫唯一的傳承人。
沿著歷史的軌跡,我們看到“天成老店”木版年畫從一路風塵中走來,在民間是吉祥福氣的象徵,千百年來,一直裝飾著我們的節日。“天成老店”尹氏家族幾代傳承人,作為承載了人類精神文化的遺産,朱仙鎮木板年畫代表著中華民族的記憶載體,並伴隨著歷史一代代傳承,成為了一株古老的民間藝術之花。不斷地弘揚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繁榮和發展我國民間藝術,相信朱仙鎮木版年畫這張“國家名片”一定會走向世界。
連結
朱仙鎮木版年畫“天成老店”創建於1812年,創始人為尹氏家族。據尹氏家譜記載:“天成老店”傳承譜係明末清初尹清源,家住小尹口村的尹清源在祖傳的基礎上,在朱仙鎮估衣街中段,開設年畫作坊,以尹清源之子尹德成之名的“德成”二字命店名為“天成德老店”,後來簡稱“天成老店”。從此,便在當時商賈雲集的朱仙鎮從事木版年畫,由於深受當地百姓的鍾愛,加上“天成老店”的雕版、印刷、調色、套版、套色技藝精湛,生意十分興隆,木板年畫供不應求,發展也非常迅速。後來又分出“天義德”“二合永”兩個店,清乾隆年間,尹德成經手把“天成老店”遷往開封,在花井街和北書店街開設了兩處作坊。
高原晨曲
讓成都
富貴壽考
八仙過海
報春花
戲魚蝶
年畫裏的美好嚮往
□ 丁玲芝/文圖 陳志剛/圖
450年前的明末,貫通南北的大運河蜿蜒而來,為楊柳青這個天津古鎮送來了南方精緻的水彩紙張和各地的故事傳説,也讓這裡奔放熱烈的木板年畫聞名於世,流傳華夏大地。
北方的冬天分外清冷,光禿的枝丫,雪融了又下,灰白素色一片。年前集市上的一張張年畫,濃墨重彩,為百姓生活平添了幾分喜慶吉祥氣兒。過了臘八就是年,家家戶戶忙著掃房整理貼年畫,堂屋中的四條屏、鍋臺上的灶王像、炕裙邊的大娃娃,無不寄託著百姓對新年美好生活的嚮往。年畫也成為老百姓身邊最親切的藝術品。
以為楊柳青年畫只是“過年挂的娃娃畫”,那就未免望文生義了。走進楊柳青木板年畫博物館,觀覽年畫品類題材之豐富,一定超乎你想像。從憨態可掬的《蓮年有餘》《五子奪魁》的大娃娃,到《沉魚落雁 閉月羞花》《金盆洗玉》的仕女圖,從《新年多吉慶 闔家樂安然》《猜燈謎》的民間生活圖景,到《三國演義》《黃鶴樓》的戲曲畫,還有神像、風景、建築畫。
在明清,年畫之於皇帝妃子,是祈福納祥的貢品、是了解民間的窗口;之於百姓,是室內裝飾的藝術品,是品學道理的圖畫書,還是凝固戲曲高潮的無聲舞臺。所謂“畫中要有戲,百觀才不膩”,聽戲看戲昂貴,普通百姓消費不起,便在年畫中欣賞神韻、品讀扮相,在戲姿武架中尋找生活的樂趣。
古老的楊柳青年畫也壓著時代的韻腳,緊跟社會的潮流。明清時期多繪仕女、娃娃、福祿壽;民國期間,五色旗飄揚改良年畫中;解放後,親切的毛主席、勞動工農形象入圖,體現男女平等的女娃娃像也躋身其間,年代畫《五子愛清潔》廣為流傳,受到百姓喜聞樂見。
楊柳青年畫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戲劇舞臺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不同於其他地方年畫以刻後印刷為主,而是保留了傳統的勾、刻、印、繪四道工序。
勾描以簡練的筆墨表現畫面圖案,塑造人物形象,講究筆鋒的頓、挫、轉、折。木刻選材為當地盛産的梨木,軟硬適中、紋理細膩、下刀順暢,運刀自如。一張手工精製雕版,既是對繪畫原稿的二度創作,又讓年畫成品在靈動之外多了幾分古樸硬朗。木板浮水印時,先印線,再層層套色。每套一色要換一版。調色一樣有講究,神像色彩厚實,顯得畫面莊重,娃娃仕女則色彩清淡、底色清新自然。彩繪繼承了工筆重彩的繪畫風格,是楊柳青年畫獨一無二的製作工藝。利用筆觸色調,控制水色暈染,將套印後的版韻與手繪技法巧妙融合,相得益彰。“勾、刻、印、繪”四大工序每一步都需要數十年的修煉方可精通,每一幅年畫既是集體的作品,也是時間的藝術。
楊柳青木板年畫,既傳統也時尚,既是民俗也是藝術,寓意吉祥、雅俗共賞、韻味深厚。它用獨特的明快熱烈、斑斕多彩,刻畫出中國氣派,豐富著百姓生活。
Tips
年畫起源於古代的門神畫,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
民間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中較大的一個藝術門類,它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的節日風俗。無論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不僅對民間美術的其他門類曾産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成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歷史上,河南開封的朱仙鎮、山東濰坊的楊家埠、江蘇蘇州的桃花塢、天津的楊柳青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傳統年畫以木刻浮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多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為題材,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是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