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啦
編者按:聽,春天的腳步近了;看,過年的燈籠紅了。踏著時光的節律,又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將拉開序幕,又一輪春華秋實將掀開序章。
歲月不歇,光陰最美。所有熱愛生活的心靈,都情不自禁唱出對生活的讚歌,這歌裏有對生活熾熱的愛戀,有對故鄉深沉的眷戀,有對傳統年味雋永的思戀……爆竹聲聲辭舊歲,山河錦繡又芳菲。讓我們循著唐詩宋詞的脈絡,跨越時空,共此情思綿延。
剪紙·沈葉青
攝影·陳秀玉 (廈門市分行分校)
書法·吳建立 (河南省分行分校)
書法·張春根 (江蘇省分行)
煙火放歌新時代的春天
□ 于保月/文
一
過大年!賀新年!
當時針走進春節時間,年味變得熱氣騰騰,紅色覆蓋了神州大地,喜氣洋溢著男女老幼、方方面面。中華民族闔家團圓中的歡樂景象,是新春佳節永遠吟不盡的溫馨詩篇。
沸點在大年除夕之夜,煙花在故鄉的村鎮以最隆重的姿態火爆開演。抬眼望去,天地間聯袂成廣闊的舞臺,故鄉的夜空宛如姹紫嫣紅的花園。千花在競放,萬朵齊爭艷,如夢如幻,蔚為壯觀。這聲聲高亢嘹亮的祝福,把人間歲月的富足與平安,都演繹成了漫天飛舞的五彩斑斕。
從小到大,我一直深愛著故鄉新春焰火綻放的瞬間——花並非花,霧並非霧,這裡像火樹銀花虹彩狂舞,那邊像金菊怒放牡丹滿園,眼前像巨龍騰飛彩蝶翩躚,遠方像紅日噴薄金霞滿天……赤橙黃綠青藍紫,璀璨陸離地跳躍,出神入化得耀眼。焰火從平面升騰為立體,由下而上,由近及遠,此起彼伏,成群抱團,一波又一波,一片又一片,變幻無窮的色彩在新春的扉頁上四處盡染,儼然成為頂天立地美輪美奐的畫卷。在這華夏古老而盛大的節日裏,鄉里鄉親都把吉辰美好的心願,潤澤在熾熱的心田。
故鄉迎春節日的焰火啊,美了時光,醉了人間。因為情本火熱,所以花開燦爛;因為心有光芒,所以崇高追遠……
二
童年裏故鄉的煙花,遠不像今天這般。製作看似簡單,但快樂不遜眼前。
鄉鎮工廠裏的鐵屑,柴禾燒成的木炭,幾本老書的紙頁,卷成細細的長簡。如此製成的煙花,裏面燃燒著木炭,鐵屑會變成小小的炸點,隨之迸發出奪目的光環。正月裏的鄉下,一處處的院落裏,一條條的衚同間,孩子們玩得手舞足蹈,把迎春節日的氛圍渲染了再渲染。
這時候,小貨郎進村送來了“遞遞簡”,這一元錢一扎的小煙花,總能把孩子們的眼光吸引到跟前。父母們高興地買上一二扎,孩子們滿足得就像小鳥一般,燃放出的那一束束閃亮的彩練,把鄉村的年味照樣烘托到極限。
煙花是鄉下孩子們過年總也玩不夠的眷戀。大煙花有大煙花的驚喜,小煙花有小煙花的新鮮。在孩子們的眼裏,小小“遞遞簡”雖然沒有一飛沖天的耀炫,也沒有五彩變幻的爛漫,但簡易歸簡易,來自心底的快樂,照樣是紛彩萬千。因為過年時的夜空,就是孩子們任意揮灑的畫板,那沉浸在其中的樂趣和希望,一直會在成長中久久甘甜。
三
進入新時代,新技術、新工藝讓節日煙花煥發出一片新天。不僅品種繁多,而且綠色安全,處在幸福生活中的故鄉娃娃們,節日裏玩得更嗨更歡。
再也不用像過去那樣,頂著滿臉黑炭,去搗鼓煙花做得怎麼好玩,新時代鄉下孩子們的快樂更加多元。走進小康社會的新型農民,正把幸福的時光用心裝扮。過去年代里舍不得花錢的拮據,今天早已不再復返,如今再也不會讓孩子們的笑聲感到虧欠。從城裏買來的各種煙花,大包小包從室內堆到了小院。穿得紅紅火火的鄉親們,點燃起各種花樣的新玩意兒,在笑聲裏把親情和富足放飛得老遠老遠。
錢花得格外舒心,日子過得特別美滿,新年的好兆頭都升騰在這大年時空的最高端。走在小康大道上,美麗鄉村在全面振興中煥發出了嶄新的巨變。
人逢如意春,花舞吉祥年。脫貧致富牛給力,迎春追夢馬加鞭。把焰火點燃到沸點,把奮鬥的藍圖放大得更加如願。鄉里鄉親們無不堅信,未來的好日子會比蜜汁更甜更甜。
四
正月裏鄉下的焰火,是故鄉新春最響亮的鼓點。
抖落冬的寒意,融化凍結的農田,鄉親們在綠水青山中邁進新時代最蓬勃的春天。
春天的中國大舞臺,從小故鄉到大中華,一切綠色都在旺盛成長並日漸茂繁。從田野到車間,從科技實驗室到服務窗口櫃面,創新變革遍佈眼前,動能轉換魅力無限。從製造到智造,從追趕到領先,一切思考,一切行動,都在成倍生發出更大的能量,匯聚成高品質發展欣欣向榮的景觀。新的發展理念贏得人民滿意、世界矚目、載入史冊的最亮成績單。
新春伊始,無論農民、工人還是科技專家、合作夥伴,人們更加堅定信念,初心如磐。爆竹聲聲裏,向春天進發的奮鬥者個個豪氣凜然;煙花朵朵中,為夢想拼搏的開拓者人人雄風沖天。春光裏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風貌,無不擼起袖子加油幹!
黨的生日即將迎來百年,百年大黨百年征程波瀾壯闊信念歷久彌堅。擺脫貧困實現小康,黨在新時代鐵骨錚錚的擔當和諾言,實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與期盼。抗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災難,十四億人眾志成城共克時艱,黨的非凡領航高瞻遠矚經受住嚴峻考驗,率先按下復工復産“快車鍵”,“中國號”巨輪在五洲四海乘風破浪,成為唯一正增長的“紅狀元”。“奮鬥者”萬米海潛、量子“九章”成功構建、“嫦娥”攬月圓滿飛天、“和諧號”跨山越嶺暢通人間……知難而進、堅韌向前。十九屆五中全會擎畫出中國未來最美好的前行方案,遠景目標更加聚焦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新的春天,明媚的驕陽更加溫暖。共和國正在邁入關鍵的歷史節點,實行更高水準開放,實現更高品質發展,“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歷史交匯一脈相連,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十三五”圓滿收官,建設現代強國創新創造中國大地生機盎然,華夏兒女龍的傳人前景似錦,生活更加富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時代的中國新春,大寫著新時代中國特色最寶貴、最鮮明的實踐。屢創傳奇的中國答卷,在世界視野裏刮目相看!
五
憶昔日歲月崢嶸,征途漫漫挺鐵肩;喜今時舉世同慶,宏圖大展築夢圓。鐮刀和鐵錘,經過百年風雨的淬煉,如今越發金光閃閃。
啊,合拍著故鄉迎春的焰火鼓點,我們意氣風發地邁向“十四五”壯麗開局的新時代春天。新的春天正值新的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有新機遇也有新挑戰。踐行新的發展理念,建設新的美好家園,我們使命在肩,當精神先見、勇往直前,鞭牛加速開新局,策馬奔騰揚徵帆。
待黨迎來百年華誕,看神州政通人和千行順,國泰民安萬家歡,我們再用心用情把人民對黨赤誠摯愛的心聲,譜寫成最新最美的詩篇——
感恩好日子的今天,放歌新時代的非凡!(建行大學)
春到人間草木知
□ 孫林潔/文
像卡著點兒似的,陽臺上的長壽花,總是在春節前如約綻放,今年也不例外。
每次到陽臺去看她,我總會久久駐足,感嘆于她纖細的枝條,如何承載那麼馥鬱繁盛的花朵,仿佛要把這一年積蓄的力量,一股腦兒捧給春天。
就是一夜之間,長壽花開始抽芽,含苞。傲然獨立的枝丫上,花苞挨挨擠擠,層層疊疊,最多的一枝上竟然能有十多朵。如果是第一次見她開花的樣子,必然驚嘆于她花開的熱烈。
春未到時,她已吐芳;春漸遠時,她仍爛漫。就在去年五月中,她還葆有著春日裏的最後一朵倔強。讓人欣喜,也給人力量。
陽臺上的這盆長壽花,已經不止一次地給我驚喜。
這是我這個養花“菜鳥”第一次養的可以開花的花。初移栽時,她只是短短的兩截花枝,養花達人告訴我,須在水中泡出根須再移植土中,否則不好成活。
水培數日,仍不見明顯的根鬚生發。性急如我,貪戀花朵的美色,不管不顧地將她栽種土中。盆過於大,花格外小,為不致空曠,我將一些見風就長、無需費心打理的綠植相伴左右。之後,她不急不徐地生長,旁枝斜蔓,很快就蔥籠了整個花盆,將“鄰居們”擠得無處可去。
看著她繁茂,等著她開花。枝未含苞花未現時,我卻因為工作到了另一個城市。往返中間或澆水,偶爾凝望,缺少打理關照,這花怕是賞不成了。三個月後,當我回到原來的城市打包搬家時,沒想到這盆長壽花就那樣轟轟烈烈出現在我面前,花苞盈枝欲吐芳,滿盆新綠暗含香。
花以她的熱烈執著將我徹底征服,跟隨我長途跋涉,兩年來如約盛放。
正當我津津樂道她的頑強時,前年花期過後,長壽花卻日漸稀落。隨手插枝到花開兩季,想來她的使命已達,心裏也無太多遺憾。剪去稀疏的枝條,留下三五枝新鮮的幼苗重新插入土中,乾枯已無綠色的老枝任由其在盆中靜化春泥。
忽一日,正在陽臺享受陽光的我突然又被她吸引了。那幾截枯黃乾癟的老枝上,居然冒出了星星點點的綠,雖只有針鼻兒大小,卻綠得那麼生機勃勃,那麼欣欣向榮。
“春天來了!”我脫口而出。此時此刻,看到眼前的景致,任誰都會説出這四個字吧。春天來了,枯木逢春,新綠叢生。春天,多麼神奇,多麼美妙。
那晚,很少在朋友圈發佈個人動態的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發出去兩張圖——一張幾近枯枝上倔強的嫩綠色幼芽,一張滿枝茂密的繁花,那是同一盆長壽花初萌與繁盛的對比。圖片上,我寫下了這樣的話:從一枝幼苗,到繁花似錦——相信,春天不遠!
短短幾分鐘,朋友們的點讚與留言就霸了屏。當看到朋友圈我的動態被一片點讚的“心”包圍,我的眼濕潤了。我知道,在那個非同以往的春節,讓大家共鳴的,不是圖片有多精美,而是那一抹春色,那一種力量,那一份信心。
現在想來,當年我種下她的時候,也正是春天。難怪,什麼樣的境遇都沒有阻止她向上生長。
還好,我沒放棄你;還好,你也沒有放棄自己。
“春到人間草木知”——再讀到這句春天的詩,我的眼前是一片鬱鬱蔥蔥,葳葳蕤蕤。去親近草木吧,你會更早地感知春天,收穫喜悅,增添能量。
春滿人間,一切都有了生機;春滿心田,一切都有了希望……(山西省分行)
唐宋詩詞中的春節
□ 陳騰飛/文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因在一年的歲首,俗稱“年節”。春節作為一個具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在不斷的傳承中積澱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歷代文人墨客著重描寫的節日。尤其在唐宋時期,文人大量抒寫思親懷鄉主題的詩詞,春節便頻頻出現在他們的筆端,並呈現出不同的風貌與況味。
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一般都與原始信仰、祭祀及天文曆法有關,它們更多地反映出古人對自然的崇拜。漢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制訂了《太初歷》,春節被正式確立,定春季一月一日為歲首。一般認為曹植的《元會》為描寫春節的第一首詩,詩中“初歲元祚,吉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描繪了元旦賀歲的熱鬧場景,這首詩也奠定了春節詩詞歡慶的基調。其實早在《詩經》中就有關於春節的描寫:“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唐風·蟋蟀》)。這是一首歲末述懷詩,天氣漸涼,蟋蟀由野外遷到室內,由此想到已是歲末,不禁生出感慨,勸人勤勉。
唐宋時期,書寫春節的詩文大量涌現,其中很多涉及到當時的節日習俗,有很多延續至今。首先是熬夜守歲,那時除夕夜要點歲火、守歲火,即房屋內各處都要點燃燭火,闔家歡聚,共同迎接新年。因此,詩歌中多有對守歲的描寫。唐太宗李世民有《守歲》詩:“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此詩描繪了除夕夜皇宮內外張燈結綵、迎接新年的盛景。他還在《除夜》中寫道“對此歡終宴,傾壺待曙光”,對新的一年充滿信心,有革故鼎新之志,大唐的盛世強音也在他的詩中呈現出來了。宋代大詩人蘇軾曾作《守歲》《饋歲》《別歲》三首詩,其中以《守歲》最具趣味:“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詩人回憶除夕夜時家人團聚的場景,明明孩子已經打瞌睡了,卻還要勉強嬉戲歡鬧,生動逼真寫出了守歲時的景象。
現在過春節要貼春聯,其實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不過當時還不叫春聯,叫做桃符。《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古時,人們會在大門兩旁挂上長方形的桃木板,用來驅鬼辟邪,然後在上面寫上聯語,意在祈福祈壽。宋代陸游《除夜雪》雲:“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除夕之夜,天降瑞雪,詩人飲著屠蘇酒,寫著迎春的桃符,滿懷期待迎接新年的到來。王安石有一首《元日》詩,膾炙人口,流傳很廣:“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新春時節,風和日麗,千家萬戶燃放爆竹、歡飲屠蘇、更換桃符,一番喜慶祥和的景象。經過時間的漫長洗禮,桃符也逐漸演化為今日的春聯。
春節應該是闔家團圓的時刻,但古人因為種種原因不能與親友歡聚,因此也就生出了羈旅漂泊、客居他鄉的愁思。崔涂《除夜》雲:“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漸與骨肉遠,轉于僮仆親。那堪正漂泊,來日歲華新。”詩人在除夕夜漂泊異鄉,不能與家人團聚,流露出痛苦無奈的心情。高適的“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將遠離家鄉的羈旅漂泊之感與除夕夜的歡樂氛圍相對比,更顯出其心境的淒涼。
從唐宋詩詞中,不僅可以體味 “興盡聞壺覆,宵闌見鬥橫”的宴飲之歡、“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的漂泊之思、“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的時光之嘆、“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的奮進之志,還可以重新體驗守歲火、飲屠蘇、寫桃符那些既遙遠又親切的民間習俗。因此,讀古人詩詞,不僅是與古人心靈的契合,更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在古人的詩詞中品味悠久的歷史文化與人生百態。(河南省分行)
臘肉,家的思念,年的味道
□ 莫壘/文
下班回家,驚喜發現陽臺挂滿了臘肉,趕緊給爸媽打電話。“我們今天回老家熏臘肉了,給你拿了一些,你自己煮著吃喲”,電話那頭,是滿滿的牽掛,電話這頭,是對小時候過年的懷念。
記得小時候,做臘肉是家裏一年一度的大事,不僅意味著可以吃上美味的佳肴,還意味著新的一年即將到來。我爸媽是當地做臘肉的高手,每到過年,家裏就會請來屠夫“殺年豬”,大部分的肉是用來做臘肉的,爸媽會把切成一條一條的肉放在一個大桶裏,將鹽、八角、茴香粉等佐料一層一層塗抹在豬肉上,經過一週的腌制,已經有淡淡的肉香了。將肉用繩子一塊塊串好,搭建一個臨時“帳篷”,把肉放入,再用柏樹枝的煙去“集中”熏制,一般還會加入一些橘皮,聽爸媽説可以增加香味。熏完一天后,他們再把臘肉挂在廚房灶臺,讓臘肉接受一日三餐“人間煙火”的慢熏,經過這一道道工序做出來的臘肉,就完成了華麗的轉身,不僅色澤紅潤,鹹香可口,還可以長時間儲存。
雖然臘肉也比較多,但也不是天天吃,有時候嘴饞了,我會主動去廚房生火做飯,然後故意數灶臺上挂著的臘肉,也許是爸媽看出了我的“小心思”,就直接取下一塊來煮,算是加個菜了。當臘肉煮出來,剛切好那一刻,熱氣騰騰、香味撲鼻而來,接過爸媽遞過來的臘肉,忍不住大快朵頤,那味道至今還縈繞在嘴邊。
小學畢業後,我們全家搬到市區,離家鄉越來越遠。我回老家的次數也慢慢變少,加之城市禁止放鞭炮、煙花等,臘肉也不用熏制,直接去超市就可以買到,過年的氣息可以説是越來越淡。但好在爸媽還是堅持每年過年前,都回老家用柏樹枝熏制臘肉,把家鄉的年味最大程度地還原,以至於臘肉總會出現在我們家年夜飯的飯桌上,並且在春節過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我的日常美食和待客的家鄉特産,甚至是結束一天工作後回到家裏最有效的“能量補充站”。
喜歡爸媽熏制的臘肉,散發著濃郁柴火味道,這個味道,是年味的傳承,是家人的思念,穿過了寒冷的冬日,融入了濃郁的親情,溫暖而滋潤。(重慶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