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數字茉莉花”
----——廣西區分行“數字茉莉”平臺拓展記
一朵小小茉莉花,生長出超百億的産業
花農在交易市場等待交易
工作人員深入茉莉花交易市場調研
“茉莉之鄉”承載了橫州百姓致富奔小康的期待
好一朵“數字茉莉花”
——廣西區分行“數字茉莉”平臺拓展記
■ 阮冰 鄧勇
很少有人知道,世界最大的茉莉花産地,在廣西的橫縣(今年撤縣設市改為橫州市)。每10朵茉莉花,就有6朵産自橫州。
每年5月至11月長達半年的花期裏,每天都會有近百萬斤的鮮花,通過市場交易從田間流入茶倉。晚上十點鐘,茉莉花開始吐香,緩緩滲入茶葉,開啟“香飄天下”的旅程……
對於橫州市這樣一個並不發達的縣級市,“茉莉之鄉”不僅僅是一張地域名片,更是一個大大的産業依託,承載著全市人民致富奔小康厚厚的期待。儘管産業集中,産值較大,但當地的茉莉花産業均以線下、現金交易為主,政府在全市建設了三個專業市場,花農、花商在市場中游走,使得資金流、物流、資訊流缺乏積累,相互割裂,整個市場面臨諸多痛點:産業鏈條相互獨立,政府難以全局監管;茉莉花無法溯源,花企産品品控很難;花商現金交易效率低下,又難以融資;價格不透明,花農議價能力有限,利益容易受損。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茉莉花産業的做大做強。政府亟需借力推動茉莉花産業新發展。
面對大市場、大客群,在舊有的思路面前,銀行卻無切口,難以提供服務,這使當地支行和廣西區分行都感到很糾結。
在新金融理念推動下,廣西區分行針對茉莉花産業現狀,在總行普惠部、鄉金部、數管部等部門的指導支援下,確立了“建設茉莉花産業新生態,搭建茉莉花交易新場景,實現銀行服務全面覆蓋”的思路,與政府簽訂協議,為産業建設一套系統,為市場搭建若干場景,以金融科技暢通産業鏈條,以智慧平臺引導産業發展,實現金融功能有效切入,形成“産業+數據+金融”的良性互動,構建“數字茉莉”新生態。
廣西區分行多次對接區、市各級政府,使平臺從設計之初就與政府的規劃思路相互契合,明確了全市茉莉花新生態交易將通過建行聯名卡實現。
嶄新的“數字茉莉”綜合平臺利用建行的金融科技優勢,重構茉莉市場新生態,搭建了“一朵雲、一平臺、一終端、四系統”。“一朵雲”即茉莉花基礎數據雲,全面記錄茉莉花産業數據。“一平臺”即茉莉花交易管理與服務平臺,包括農戶微信小程式、APP等。“一終端”即智慧電子秤,過秤實現計量計價和數據採集。“四系統”,包括政府監管系統、花價預測與發佈系統、運營維護系統和溯源系統。平臺覆蓋了種植中的農資購買,交易中的秤量付款,加工中的品質監控,銷售中的跟蹤溯源,佈局了從出産到銷售的整個産業鏈環節,建設了從田間地頭到終端貨架上的十個數字化場景。
“數字茉莉”十大數字應用場景配圖
其中核心的交易程式可以簡單概括為 “一放、二掃、三付款”。在交易時,花農將鮮花放置於智慧電子稱上,打開微信小程式,展示出二維碼供花商掃描。平臺通過網路自動將鮮花的數量、單位、總價等資訊發送給農戶。農戶確認無誤後,花商在手機上進行線上支付,建行根據平臺指令從花商賬戶中扣劃交易款轉入花農的茉莉花聯名卡,並通過短信提醒交易雙方。整個過程最快可在10秒內完成。
“數字茉莉”還搭載了更多的功能。在平臺上,花農可以實時了解茉莉花的市場交易價格資訊,掌握了與花商的議價權;花商通過平臺了解市場動態,及時掌握進場節奏;政府市場監管部門通過大數據也實現了發佈市場指導價格的數據支撐。接下來,還留下了專門的數據介面,服務於田間管理、産地溯源、大數據分析,銜接上建行的普惠金融貸款“花農貸”和“裕農通”金融服務等等。
“數字茉莉”是建行系統內首個服務第一産業的金融科技平臺,併入選“數字廣西”典型案例。它的誕生是新金融推動業務拓新路、開新局的一個真實寫照。自2019年8月上線以來,已發行茉莉花聯名卡2.5萬張,實現交易額6400萬元,為花農授信金額達860萬元。在這個平臺上,建設銀行與地方政府實現了“水乳交融”,如今“建行茉莉花卡”正成為橫州市新的地方名片,政府全力推進茉莉花卡的普及。依託“數字茉莉”平臺,廣西區政府和當地市政府正在接續推進“産城鄉融合”,融入“國際大舞臺”,邁上“數字化發展”新階段的政策和措施。2020年,橫州市茉莉花綜合産值達到125億元。
一朵僅有4到12釐米長的茉莉花,竟生長出了超百億的産業。
好一朵壯麗的“數字茉莉花”!
打通“資訊孤島”
■ 藍琨 唐志宏
下午三點,廣西橫州市校椅鎮的花農麻昌東扛著一麻袋茉莉鮮花走進石井鮮花交易市場,先在“數字茉莉”手機小程式上比較即時收購價,然後挑選一家採用“數字茉莉”智慧電子秤的收購商,很快就完成了交易。
如今,在當地熱鬧非凡的茉莉花交易市場,揮動手機掃碼進行交易已是司空見慣。
“手機上能看到各個企業的收購價,中間商不敢惡意壓價、‘吃秤頭’。我們也不用擔心收到假幣,還能使用茉莉花聯名卡交易流水向銀行申請小額貸款。”麻昌東説。
看似只是交易方式的改變,背後卻意味著對這個産值超百億元的特色産業鏈條的“數字化重構”。而承擔這一重任的,正是廣西區分行聯合當地政府、聯動總行打造的“數字茉莉”平臺。
在舊有的現金交易為主的模式下,産業鏈短,産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供應鏈無序,交易不規範,價格不透明,供需不對接;價值鏈弱,“橫縣茉莉花”品牌認知度不足。反映在資訊流的圖景上,就是由小到大的三個“資訊孤島”:“花農資訊孤島”,表現為缺乏市場資訊導致花農的議價能力極低;“監管資訊孤島”,表現為缺乏資訊積累導致無法指導市場價格和指導生産;“品牌資訊孤島”,表現為現場交易導致真正了解“橫縣茉莉花”品牌的人群僅限于少數花商。
為打通“資訊孤島”,平臺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數字從哪來”的問題,前提便是建設“數字茉莉”交易體系,推動鮮花交易由線下向線上轉變,整合政府、花農、花商、加工企業等茉莉花産業鏈參與方,構建起一朵與茉莉花産業相關的“基礎數據雲”,為政府監管、價格指數、溯源系統提供數據支撐。
“我們要用‘數字’破解茉莉花交易市場監管無序、交易不規範、價格不透明,花農生産積極性受挫等‘效率之痛’。”在推進“數字茉莉”平臺建設過程中,分行針對産業“痛點”,運用“一秤、一卡、一指數”,讓鮮花交易更公正、更便捷、可溯源。
“一秤”即統一推廣使用集通訊、掃碼支付、校準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秤,利用智慧手機和移動支付進行鮮花交易。平臺實時記錄茉莉鮮花何時何地由誰出售給誰等交易資訊,自動合成完整的溯源鏈,形成交易大數據。
“一卡”即通過建行發行的“茉莉花卡”,花農和鮮花收購商通過“數字茉莉”手機APP掃碼完成交易支付,茉莉花款實現實時到賬,節省交易成本。
“一指數”即以交易大數據為基礎對茉莉鮮花價格進行實時預測,形成和發佈更精準、科學的鮮花交易指導價,通過“價格指數”保護花農利益。
“數字茉莉”平臺的建設,開啟了茉莉花産、供、銷數據積累的大門。通過種植管理體系逐步獲取30萬花農、11萬畝茉莉花等相關種植數據和農戶數據;通過智慧交易體系,逐步獲取超500戶花商、超100家茶企、近20億交易額的茉莉花(茶)交易數據和經營數據;通過産業服務體系,逐步連結政府政務系統、電子商務系統、産權交易系統等,實現G端數據採集;通過疫情監控體系,引流超40萬用戶關注“數字茉莉”平臺,批量獲取基礎居民用戶數據資源。這些都為茉莉花産業數字化升級創造了條件。
而依託“數字茉莉”平臺建設,廣西區分行已實現茉莉花聯名卡發卡2.5萬張,註冊用戶達5000戶,實現交易額6400萬元,交易量4600噸,同時帶動裕農通活躍服務點300余個,並成功拓展了橫州市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近10個機構賬戶,牽動了1.5萬人行政事業單位餐補發放、1.2萬人茉莉花補貼發放等生態圈鏈建設等。
與此同時,在總行指導幫助下,廣西區分行結合橫州市茉莉花花農種植特點與融資需求,在“數字茉莉”交易系統中引入評價與信用機制,借助總行“龍信商”公共數據産品,打造專門針對農戶的評價得分體系,結合政府端花農種植補貼數據,實現了基於“龍信商”分值高低給予花農差異化的額度授信,充分利用數據賦能,創新研發推出了基於手機銀行的個人支農快貸,即“花農貸”,解決茉莉花産業鏈上花農等市場主體的融資難問題。2020年6月28日,首批“花農貸”支用。截至目前,該行已為花農授信金額達860萬元,惠及農戶1036戶。
“數字茉莉”的創新,真正實現了利用大數據和資訊化技術對茉莉花産業鏈、價值鏈的重塑。
“數字茉莉”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的充分肯定,橫州市政府把建行列入當地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員唯一金融機構,要將“數字茉莉”打造為當地鄉村振興樣板;廣西大數據發展局、南寧市將“數字茉莉”平臺作為數字廣西建設成果,列入“數字廣西展示中心”典型案例;國家層面把廣西橫州市列入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推動數字鄉村在廣西橫州市先行先試。
目前,依託總行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優勢,廣西區分行正聯合相關政府部門繼續豐富橫州市“數字茉莉”平臺應用場景,在做好“花農貸”推廣、上量的同時,加速“花商貸”“茶企貸”等針對茉莉花産業鏈上下游的創新産品設計開發,以新金融力量持續為橫州市茉莉花産業發展注入動能活水。
從0到1
■ 姜崇建
“從0到1”,是創造新事物,是開啟新路徑,是播種新希望。
時任橫縣支行行長邱喜康從沒有想過,“數字茉莉”的從0到1會與他的縣支行工作歷程交織在一起。
2018年邱喜康到橫縣支行工作,在與縣長的一次閒談中,第一次聽到政府關於建設茉莉花數字化平臺的感嘆與憂思。
在縣委縣政府,在市場管理、數據管理部門,這幾乎是大家一致討論的話題。“父母官”們望洋興嘆的背後,搏動著為民謀利的赤子之心。
更沒想到的是,當他把這個“難題”帶回南寧自貿區支行,竟點燃了管轄行南寧五象支行以及廣西區分行的創新激情,這把“火”還一直燒到了總行。
現在回想起來,“數字茉莉”的征程就是從那一刻開始離開0的。
探查痛點
既然事情鬧出去了,就一定要做成。為此,邱喜康組建支行項目團隊,首先從把握市場和政府的難點入手,一個痛點一個痛點地摸情況。
品質之痛。源頭種植的品質和安全等方面無法監控、分級和追溯。企業缺乏品牌效益,橫縣茉莉花(茶)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認知度不大,産業鏈短,産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
效率之痛。茉莉花交易過程中,使用現金結算,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在收花到最後制茶的過程中,中間商過多,市場監管無序,交易不規範,價格不透明,“花賤傷農”現象比較明顯,影響生産積極性,農民收入提升不明顯不利於脫貧。
産業之痛。零散式、碎片化的茉莉花交易,無法科學規範市場定價,形成統一的指導性價格,保護花農利益,也無法形成真正權威的茉莉花價格指數。供需不對接,花農無法直接面對茶商,科學規劃産業佈局難度較大,茉莉花茶的銷售和物流配送仍線上下完成,耗費人力物力財力。
動力之痛。一二三産配套體系不完善,當地企業供應資訊和外地企業需求資訊供需對接不充分,市場無法指導生産,政府缺乏決策支撐,亟需搭建“一點對全球”的電商網路打通銷售和配送渠道。傳統線下現金交易,難以累計銀行流水和信譽的“大數據”,因此他們要想獲得銀行貸款是比較難的,融資難問題也比較常見……
理清堵點
一個平臺的開發,市場調研和模式構建是最為重要的,只有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研、需求的準確描述、構建符合需求的模式,才能搭建出具有生命力的數字化平臺。
為充分掌握茉莉花産業發展的痛點,了解影響茉莉花産業升級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問題,項目團隊扎入田間地頭、進村入戶、走花農、訪花商、進茶企、蹲市場,有時甚至自己親自收花、買花,對産業鏈開展了全方位的調研。
為了更充分地掌握茉莉花發展供應鏈條情況、各市場主體具體需求和發展痛點,邱喜康帶領項目團隊通過多次走訪花業局、花茶加工企業、花茶協會、鄉鎮收花花販、花農、交易市場管理方等,逐步勾勒出茉莉花産業供應鏈條情況,並總結和提煉了茉莉花産業發展的特點。
茉莉花白天摘花,下午三點多至晚上七點進行交易;交易地點主要集中在三大市場;高峰期一個攤點每分鐘成交茉莉花5-6筆;茉莉交易均採用現金交易,每天交易現金需求超過千萬元。
茉莉花必須在八點左右進場做加工準備,因為茉莉花晚上十點左右開花,而茉莉花茶加工是茶胚運到橫州市進行加工的,因為茉莉花無法運出外地加工;茶廠一般不直接收茉莉花,因為直接收花需要人力成本,而是由攤販收花後再轉售給茶廠,每斤再收取佣金。
茉莉花價格形成機制是由待加工茶胚量和今天的産花量形成;每天茉莉花價格如股票,甚至有時波動比股票還大;價格基本操控在十幾個大商販和茶企手上,花農被動接受價格。
切中肯綮
邱喜康帶領的支行項目團隊並不是單打獨鬥的。在完成了市場調研的同時,廣西區分行的專業化團隊及時介入,不僅指導支行的調研,而且組建了由廣西區分行金科部牽頭,第三方技術開發公司作為技術支援的聯合開發團隊,肩負起平臺設計的全部責任,不僅於此,項目還盼來了總行的支援,迎來了總行“根在基層”調研團隊。
在“數字茉莉”平臺搭建初期,很多人對線上交易模式存在疑問:“線上交易用微信或者支付寶不就行了嗎?”項目開發團隊認為,微信和支付寶更適用於“個人付款至商戶”,而數字茉莉平臺需要解決的是“商戶或個人付款給個人”的茉莉花交易場景,且數字茉莉還搭載了智慧稱重功能,以期提高交易的效率,提升客戶的體驗。
目前市面上的支付手段幾乎都無法實現實時到賬,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就無法滿足花農對於資金到賬情況的及時掌握,平臺就很難進行推廣。基於對茉莉花産業現有交易模式的調研了解,項目團隊堅持一定要解決“實時到賬”難題。提出必須在監管政策和技術支援層面找到良好的結合點,從這一思路出發,“數字茉莉”項目團隊進一步與區分行進行溝通,向多部門尋求問題解決方案。廣西區分行資金結算、網路金融、個人金融、金融科技等部門經過多輪創新方案的提出、討論、嘗試實現、發現問題、修正問題、再實現、再打磨……最終打通了線上交易的關鍵一環“線上交易、實時到賬、無手續費”,實現了平臺線上交易“T+0”實時到賬技術攻關,這種支付手段實現了既有支付方式上的功能創新,超越了微信和支付寶等網路支付平臺。
2019年8月27日,“數字茉莉”平臺正式上線,“從0到1”也終於成為了現實。
“在鋪就‘數字茉莉’騰飛的道路上,我僅僅是建設銀行新金融實踐的一個馬前卒。然而讓我一生難忘的是,有一絲新金融的活水流過了我的手,流入了生我養我的壯鄉大地……”如今已回到區分行公司業務部工作的邱喜康,正把眼光放得更長遠,“努力總結和移植‘數字茉莉’的成功經驗,用新金融手段,推進從1到N的複製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