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蘇軾·洞庭春色賦
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局部)
仇英·赤壁圖卷(局部)
唐宋八大家的境界
□ 王建南/文
被稱為“唐宋八大家”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在大多數人眼裏,都是舉世聞名的文學大師。其實,以所處的時代而言,他們首先是以官員的面目出現在現實生活之中。受儒家道統的影響,可以説,他們都心懷天下,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操勞一生,因此,可以把他們的人生訴求概括為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文理想的堅守與追求。然而,就在這樣的人生主題之外,這八人在文學與藝術方面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為此,遼寧省博物館于2020年12月2日推出了“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這是歷史上首個以傳世精品展示“唐宋八大家”家國情懷和時代風華的主題文物展。展覽展出了含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拓片、陶瓷等門類展品共計115件(組)。展覽分為“文垂千載”“德行篤定”和“家國情懷”三個大單元。展覽精彩紛呈,看點多多。篇幅有限,只能擷取其中部分精華,供讀者品味。
寄情于酒的詩賦
毋庸置疑,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中的明星,他穿越一千年的魅力,令今人為之欽慕。本展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蘇軾書寫于59歲的《洞庭春色賦 中山松醪賦》。全卷由7張白麻紙接裝而成長卷,達3米,共684個字,這是現存字數最多的蘇軾書法作品,借自吉林博物館。“洞庭春色”是心黃柑釀就的酒,為安定郡王趙令畤所督造。他派自己的侄子送到蘇軾手中,蘇軾為表達感謝,當即作賦一篇。此後,由於不滿京城中新黨與舊黨之間無休無止的爭論,蘇軾自請外派到定州任知州。他自己釀了一種酒,名“中山松醪酒”。松醪是通過烹煮松節取出枝中脂,跟黍米、麥子一起煮熟,然後以此為原料釀酒。味道甘甜,余味略苦。這篇賦是他記錄釀製的經過,從中有所感悟的內容。1094年,蘇軾被貶嶺南時因雨受阻於今天河南省的睢縣,等待再次上路期間,濡墨揮毫將兩篇賦文謄寫了一遍。乾隆皇帝曾評:“精氣盤鬱豪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見。”評價還是到位的。蘇軾借酒抒懷,想像巧妙,沉雄勁健的書法,一氣呵成。在展廳中,緊挨著這卷書法的是一封蘇軾寫給禪師朋友的書信,內容講到他打算在陽羨(今宜興)賣田的事宜,是他48歲時所書。在歷史上,這件《賣田陽羨帖》與《洞庭中山》二賦都經歷了重重磨難。最後一次險情發生在溥儀逃離位於長春的偽皇宮之時。守衛的士兵乘虛而入當時的偽圖書館,哄搶保存于其中的古代書畫。由於各不相讓,這兩件作品的前部和後部被撕走,至今下落不明。所幸主體保存了下來,幾經輾轉,終於進入了國家的博物館,得以妥善保管。
抗洪詩篇見證兄弟情
在文學史上,蘇轍長期被哥哥蘇軾的光芒遮掩。本次展覽也為他獨辟一個區域,展現他的才華與人生軌跡。在墻上的説明資料中,有一篇文章《黃樓賦》,它的創作還與蘇軾有直接的關聯。
西元1077年,宋神宗熙寧十年,身處王安石變法鬥爭漩渦中的蘇軾在山東密州任上期滿,不想回到京城再次捲入黨爭的他申請繼續在京外任職,獲得朝廷批准,于四月來到徐州,擔任知州。這一年蘇軾整整40歲。他一到任上,便趕上了抗洪這樣的急事。剛到轄地,黃河決口,滔滔洪水朝徐州而來。蘇軾組織徐州軍民在城中積蓄土石加固城墻。抗洪期間,蘇軾布衣草履,在城上吃住,與徐州共存亡。經過70多個晝夜奮戰,全城軍民戰勝了水災,保住了城池。神宗皇帝下旨表彰蘇東坡的功勞。為紀念此次抗洪救災的勝利,次年二月,在修復城墻時,蘇軾在城東門擋水要衝修建了一座兩層高樓,題名“黃樓”,取黃土鎮水之意。蘇軾特別邀請蘇轍來參觀,弟弟為哥哥作了一篇《黃樓賦》,以示紀念。蘇軾親筆書寫,刻碑于樓中。本次展覽中有一件複製品蘇轍《跋懷素自敘帖》,文中蘇轍寫道,看到這麼珍貴的墨寶,馬上就想到了哥哥,並且對其書法讚美了一番。實際上,蘇轍從小練字就是跟在蘇軾後面,並以哥哥的字為楷模。
最古老的書法作品
遼博藏東晉佚名絹本作品《曹娥誄辭卷》是本展最為古老的書法作品。這是一篇表彰東漢烈女曹娥而作的官方祭悼文章。畫心上有東晉陞平二年(359年)的署款。此篇小楷何人所作?自宋至清對作者一直存在爭論,其中一種看法認為是王羲之親筆。源自東漢年間的曹娥碑,會稽上虞令度尚欲為曹娥立碑,命其弟子邯鄲淳作碑文。在畫心上有一大批歷史名人的題跋,其中以南宋高宗趙構、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清聖祖康熙皇帝最為有名。而在絹上方邊沿有韓愈的題跋“國子博士韓愈、趙元遇、著作佐郎樊宗師、處士盧同觀,元知四年五月二十日。退之題。”韓愈,字退之,因此,這一段文字極有可能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傳世的唯一筆跡。從結字與筆法上可以看出,韓愈習字應以顏真卿為主要楷模。
極具“藝術范兒”宋代帝王
書法是歷代帝王在登基之前的必修課,關乎一國之君的臉面和尊嚴。本展中出現的宋徽宗趙佶、高宗趙構和孝宗趙昚,即為例證。《瑞鶴圖》是本展上的另一件明星展品。圖中描繪了鶴群盤旋于北宋都城汴梁宣德門上空。左右鴟尾之上,有兩鶴駐立。另有十八隻鶴飛舞在空中。群鶴翔集,莊嚴肅穆中透出神秘吉祥的氣氛。根據畫幅左側宋徽宗親筆所記,北宋政和二年正月(1112年),都城上空忽然雲氣飄浮,低映端門,群鶴飛鳴于宮殿之上,久久盤旋,不肯離去。這一年徽宗30歲,他目睹此景興奮不已,認為這是國運興盛的預兆,於是欣然命筆,繪于絹素之上,並以他獨一無二的瘦金體題詩一首。然而,祥瑞只是虛幻,無法保祐這位皇帝江山永固。15年後,北宋在金兵的突襲下轟然結束。繼位者趙構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本展有他一件非常精彩的章草書作品《洛神賦》,是他退位後在德壽殿居住時所寫。趙構擅書,並不令人奇怪,趙宋一族深深地沉浸于藝術之中,為歷代皇族之最。此卷頗具章草意味,用筆沉穩渾厚,方圓兼備,草法謹嚴。下一任繼位者孝宗趙昚也寫得一手漂亮的章草,展廳中有他書寫的《後赤壁賦卷》。雖然該作結尾並沒有孝宗的款署,歷來眾説紛紜。老一輩的鑒定大家楊仁凱經過論證,認定是趙昚親筆。從書寫上分析,他的字與趙構的字雖很像,但孝宗作字較之高宗,往往落筆凝重不夠,結字略顯鬆懈。審視此卷,正有這樣的欠缺。本卷以泥金寫在藏青色涂染過的絹本之上,顯得極為精神。
洛神一卷令人神往
説過宋高宗書寫的《洛神賦》,本次展覽另有遼寧省博物館的《洛神賦圖》亮相於公眾視野,這可是遼博鎮館之寶。《洛神賦圖》最早屬於圓明園藏品。按較為普遍的説法,傳為宋人臨摹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存世共有6件,其中遼博這一件和故宮所藏另一卷最具觀賞性和研究價值。《洛神賦圖》按照曹植《洛神賦》的文意安排畫面,分為22段設色,通過山水、人物、龍魚、車馬、神物等元素,描繪了從曹植行臨洛水,與洛神在夢中相會,他與洛神戀戀不捨,最終洛神無奈離去的情景。顧愷之巧妙地運用各種技巧將辭賦中描寫的動人故事以完整連續的畫面展現出來,其形式類似現代的連環畫作品,開創了中國傳統繪畫長卷的先河。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型、環境描繪和筆墨表現的形式來看,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根據卷後所鈐的八十方歷代藏印看,此卷流傳有序。清末被遜帝溥儀攜帶出宮,經天津運往長春偽皇宮。抗戰勝利後被東北抗日聯軍收繳,後入藏東北博物館(即遼寧博物館前身)。
本展定名為“山高水長”,取自范仲淹的詩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作為中國古代文化最負盛名的人文組合,以一種極富代表性和啟迪性的文化品質,為後世的中國文人確立了高山仰止的思想高度和綿延千載的生命深度。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一直沐浴在他們所創造的人文光輝之中。
青年拉斐爾
聖母的婚禮
巴爾達薩雷
披紗巾的少女
椅中聖母
拉斐爾的藝術世界
□ 韋曉燕/文
拉斐爾· 桑提(1483-1520),義大利烏爾比諾人,他和達·芬奇、米開朗琪羅並稱文藝復興三傑。拉斐爾37歲英年早逝,短短人生卻創作了300多幅藝術作品,500年來始終是古典主義不可逾越的高峰。
2020年是拉斐爾逝世500週年,全球各大博物館原本計劃了持續整年的各類特展,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令一批展覽不得不“停擺”。何其幸運,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博物館的《不可能的相遇——拉斐爾的藝術》展于2020年12月13日至2021年2月21日卻如期順利展出,來自7個國家18座博物館的36幅高清數字作品,跨越時空的相遇,讓我們得以回望人類文明的經典記憶。展覽吸引來無數熱愛藝術的觀眾,這個展覽也著實深深慰籍了觀眾們因疫情而深感不安的心靈。
致敬藝術大師最好的方法,就是欣賞他的作品,傳播他的藝術精神,讓更多的人了解他。
十五、十六世紀的義大利,可謂文藝復興“巨星”雲集。當時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早已名滿天下,而年輕的拉斐爾能同這兩位大師並稱三傑,他的藝術之路是怎樣的呢?
拉斐爾可謂出生在起跑線上。他的父親是作家兼畫家,服務於烏爾比諾宮廷,因而拉斐爾從小就獲得一些人文主義的思想。雖然父母的疼愛和培養只陪伴了他11年,但這份深沉而專注的愛,卻滋養了他敦厚謙遜、圓熟堅韌的性格內核,也形成了他柔美明朗、恬靜和諧、治愈人心的藝術風格。
拉斐爾在藝術上是早熟的,這得益於父親的培養,以及老師佩魯基諾的親傳,14歲,他就模倣皮耶羅·德拉·佛朗切斯科畫的烏爾比諾公爵夫人側面像,在自家墻壁上創作了《母與子》濕壁畫。1504年他借鑒老師佩魯吉諾同主題作品創作的《聖母的婚禮》, 充分吸收了老師的藝術精華,且後來居上,無論是構圖、人物造型還是色彩、透視都有所創新。尤其是畫面平衡,背景的描繪,聖母瑪利亞的莊嚴優雅均為前輩畫家中所罕見。拉斐爾還不到十七歲就成為獨立的藝術家。他早期的作品深受翁布裏亞畫派和北方弗萊芒畫派的影響,追求細膩精密的現實主義表現,畫風華麗、抒情,具有裝飾性,人物往往柔和、純凈,有種靜謐的幸福感。
當時的弗洛倫薩是歐洲著名的藝術中心,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1504年,拉斐爾慕名來到這裡,展現了他超強的學習和創新能力。他抓住一切機會向前人、同時代大師、朋友圈的同輩不斷學習,對包括弗洛倫薩畫派、威尼斯畫派等不同風格和特色的藝術兼收並蓄,博採眾長,構圖、技法、色彩……就像一個“海綿寶寶”,他讓自己快速成長、進步。而在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的影響之下,他的作品變得越來越大氣。在其1505-1507年的作品中,人們可以感受到兩位大師的影響痕跡。不過,拉斐爾依然有自己獨特的追求,他創造了新類型的美,與達·芬奇不同,他筆下的人物往往是溫柔的圓臉,既有人的純真情感,又昇華到了一種崇高的完美和寧靜境界。他也與米開朗琪羅不同,因為他希望發展一種更為優雅而親切的風格。
拉斐爾在達·芬奇工坊臨摹了《蒙娜麗莎》之後,充分學習吸收了達·芬奇的三角構圖、四分之三側面、暈染法等技法創作出《獨角獸女士像》《多尼夫婦雙聯肖像》《披紗巾的少女》等一系列人物肖像,其中被譽為男版蒙娜麗莎的《巴爾達薩雷》完美地體現了 “文藝復興”時期産生的思想與存在價值,展現了一種至高無上的優雅、無可挑剔的智慧,以及貴族式從容不迫的外交官兼學者氣質。這幅畫對後來的魯本斯和倫勃朗都産生很大影響,兩位大師均以此為範本繪製了自己的肖像。
畫治愈能量滿格的甜美聖母是拉斐爾創作的最重要主題之一,他筆下安詳、豐腴、恬靜、秀美的聖母傳遞出一種虔誠信仰的力量。“像拉斐爾的聖母”在義大利至今仍是對女性的最高讚譽。《椅中聖母》“最能體現新時代對人和生活的美好理想以及充分發展的願望”。拉斐爾並沒有把聖母畫成高高在上的“神”,而讓她似鄰家女孩兒,安詳溫柔、優雅端莊。在色彩表達上,衣服以高飽和度的三原色為主,和諧,優美,豐腴,昂揚茁壯。藝術史家貢布裏希指出,拉斐爾的作品有著一種超越時空的純粹美,看起來似乎理所當然。然而表面的單純,其實結晶于深邃的思想、仔細的計劃和巨大的藝術智慧。
拉斐爾在短暫的生命中有十二年是在羅馬度過的。他在那裏留下了輝煌的壁畫作品。教廷簽字廳裏的濕壁畫也許是拉斐爾最偉大的作品。它們分別是《辯論》《雅典學院》,以及《帕納薩斯山》和《美德》。
拉斐爾在設計和建築領域均有獨特的建樹。此外,拉斐爾對考古學也有著濃厚的興趣,細細地研究過古希臘羅馬的雕塑。這些在他的繪畫中都有所反映。
在當時的畫家中,拉斐爾無疑是最勤奮的。拉斐爾短短37年的人生,留下300多幅藝術作品,絕大多數都是完成品。他常常為了創作一幅作品,畫很多素描草稿,反覆設計構圖與造型,比如他為《基督下葬》就畫了二十多張素描,反覆修改,追求畫面的完美與和諧。
直到生命的最後,他在病床上還在嘔心瀝血創作最後的曠世傑作《基督顯聖容》。這幅包含了一幅好畫所必須追求和具備的全部元素的作品,體現了拉斐爾作為文藝復興盛期頂級藝術大師所能達到的同期最高水準與神學意義上的巔峰,更為藝術未來的走向開闢了新的道路。
天道酬勤。在拉斐爾傳世巨作《雅典學院》中,他將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描繪成了米開朗琪羅的樣子,還把柏拉圖描繪成達·芬奇的形象放在畫作的中心,卻僅僅把自己藏在最右側立柱的後方,抒發了他對這些古代先賢及當世英才的崇拜與仰望。這一做法,也恰恰體現了他罕見的謙遜與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
拉斐爾的一生如夏花般燦爛,然而天妒英才,在37歲生日那天,拉斐爾逝世了!他的葬禮在羅馬的萬神殿舉行,拉斐爾如今也依舊躺在裏面的大理石棺槨上,他的朋友詩人彼得·本博以拉丁文為他撰寫了墓誌銘:“他在世,自然恐被其征服。他死了,自然恐隨他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