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預“建”未來 探尋企業大學本質

發佈時間:2021-03-24

 

 

 

編者按:建行大學成立兩年多以來得到了行內外學員、社會以及媒體的廣泛關注,近日,關注企業培訓與人才發展實踐十七載的《培訓》雜誌(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對建行大學進行了專題報道並於3月19日出版,其中就人才培養、企業大學管理及發展規劃等話題對建行大學執行副校長陳孝周進行了專訪,以下為專訪實錄。

三軍易得,良將難求。一家企業大學是否只要擁有大體量、大預算,就能培養出具備洞見力、預見性、創新性以及匹配建行戰略的人才?這是建行大學執行副校長陳孝周從戎馬倥傯的金融一線來到建行大學這樣一處共建共用、沒有圍墻的學院時,一直在思考的主題。他將建設銀行的各部門各層級稱之為建行大學的“客戶”,“務實為‘客戶’們做好量身定制的培訓服務,這是企業大學的本質。”陳孝周談道。

《培訓》:您曾經在建行大學本部全體員工大會上提到,“作為一名‘老建行人’,來到建行大學工作是一種回歸:一是職業的回歸,二是精神的回歸。帶著回歸的感恩,將滿懷信心與大家一起努力,為打造特色化的企業大學而努力。”能否請您結合您的職業經歷談一談,為什麼您説這是一種職業的回歸?一種精神的回歸?

陳孝周:作為一名有30多年工作經歷的老建行人,在知天命的年齡有幸到建行大學工作,對我個人而言,是盤點昇華一生工作實踐經驗的契機,也是將實踐智慧和人生閱歷進行分享傳播的契機。多年前,大學畢業之時我也曾經做過老師,後來在建行工作了10年,繼而在資産管理企業做總裁,21年後又回到建行體系來到建行大學。我希望站在不一樣的角度來理解教育、理解金融、服務於大家。

金融是一個操作性、務實性和實踐性極強的行業,建行大學借鑒了很多案例教學的方式,讓學員每次遇到問題都清楚可以找誰、該以怎樣的思路來解決。“專業化”與“通用性”協同發展是建行大學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把“務實性”和“創造性”結合是建行大學對人才培養的期待。可以説,在金融人才培養領域,建行大學是不可替代的。

我自己一直對教育培訓事業深懷熱愛與敬畏之心,不管是在經營領域實戰,還是到建行大學傳道授業解惑,都沒有脫離我所深愛、深耕的金融領域。所以我才説既是“職業的回歸,也是精神的回歸”。帶著反哺與回歸的迫切,為建行打造特色化的企業大學而努力。這種心情,有點像戰場前線歸來的士兵,急迫地想要將戰鬥經驗與感受昇華為謀略和兵法,以此反過來助力和支撐經營與管理。

《培訓》:從帶領、服務於經濟管理、資産管理,到服務於一所大學,服務於教育培訓,您覺得最大的差異是什麼?又有哪些相似之處?

陳孝周:我把建行大學的服務對象——也就是建設銀行的各個部門各個層級稱之為“客戶”,因為他們是“聽到炮火的人”。企業大學雖然有極為高遠的立意,卻也有極為實務性與服務性的一面,“客戶”們都是帶著問題而來;而企業大學的核心價值非常直接——快速、系統化地解決客戶們平時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不抓培訓工作的領導是不會抓工作的領導。只有通過培訓不斷補充新知,才能提高員工隊伍的戰鬥力,才能賦能和推動經營與管理。所以,經營管理與教育培訓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在幹中學,在學中悟,金融與教育都是促進經濟社會進步的美好的事業,這兩點在建行大學得到了融合。

《培訓》:您提到“為打造特色化的企業大學而努力。”請從您自身的角度談一談是如何規劃並打造建行大學的關鍵特色的?

陳孝周:建行大學的特色在於開放合作、共建共用。我認為一流的企業大學不在於內部擁有怎樣的硬體配置,也不一定要內部擁有多少專家學者,而在於能真正整合運用各種資源為我所用,資源整合的能力也是一種軟實力。金融在於“融”,融匯、融合、融通,企業大學與高等學府不同,建行大學以一顆開放的心態去整合一流的資源和師資,讓各個領域最尖端的人才帶來最新鮮的授課。立足於金融領域的特色,我們還將深化産教融合,與實際結合又不拘泥于實際,強化培養中高端金融人才。

每個企業大學都帶著企業和行業的烙印,金融機構面向所有行業,所以區別於一般的企業大學,建行大學是面向全社會各個行業,服務於廣大人民群眾。建行大學秉承建設銀行的為國為民擔當基因,踐行新金融理念,從成立伊始就肩負著服務社會的使命,將努力在金融和教育融合中探索更多為社會賦能的可能。

《培訓》:您曾提出“辦好金融機構的企業大學,一定要有一定的創新性和預見能力。建行大學要注重把握金融行業發展趨勢,把商業銀行産品與綜合服務結合起來,構建終身學習新生態。”能否與大家分享一下建行大學培養“創新性和預見能力”人才的著力點、相關思路以及重點舉措?

陳孝周:建行大學希望培養具有創新性和預見能力的金融高端人才,我希望人才培養要“看高、看遠、看透”。

看高即“方方面面比別人早半步”,鍛鍊創新性與預見能力。例如,説到“碳排放”“碳中和”“大氣污染”“全球變暖”……這些詞彙跟金融看似毫不相關,但實際上密切相聯。建行大學就會邀請一流學者為建行學員講授“碳中和與碳達峰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同樣,光伏行業因為碳匯的産生,也許會有新的延伸和機遇。商業是一個彼此影響、互相關聯的生態,這些都是作為一個金融從業者應當提前了解與感知到的趨勢。只有比別人早半步,戰略才會比別人快一步,也就是田國立校長曾説過的“一切痛點皆是機遇”。我們的金融人才需要看到這些業務的發展,進行前置理解。

看遠即“能看到宏觀的發展”。金融背景的大學與一般的大學和企業大學均不同,雖然金融注重實踐,但對人才的培養又不能拘泥于培養太具體的事務。我常常説,宏觀上不對,微觀上越努力,可能對機構、對戰略傷害越大。20年來,金融的語境完全變了,所以對所需人才的要求也相應變化;科技手段的應用更讓金融的整個業態天翻地覆地改變。過去的金融業、銀行業不關注“小微”,只注重大型企業、大型機構,這是由於過去的科技與數據手段,不足以做到讓每一個小微個體數據浮現而決定的風險防控措施。但是現在,每一個個體皆是數據節點,且個人非常珍視自身信用,所以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從原來的20%的大機構大企業延展到100%的大中小客戶個體,服務性質與服務內容都要跟上相應的躍遷。

看透即“洞悉行業週期”。過去金融人可能只需要了解銀行業,現在要了解很多行業,並洞悉這些行業的本質與週期,以幫助客戶們穿越週期;以前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從業人員需要學習的內容是完全割裂的,而現在客戶的需求是一體化的,需要金融服務人員對銀行、保險、證券都能全面了解。因此,去年建行大學開展了一系列關於數字化的人才培養。科技每天在變化,金融每天在變化,數據作為一個生産要素可以幫助銀行為客戶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社會服務。經培訓與認證後的這批數字化人才是多面手、強應用、高理解的人才,他們的成長對金融行業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培訓》:在新時代新金融新生態背景下,您認為企業大學該如何“投身教育創新未來”?面對未來,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建行大學又有著怎樣的規劃?

陳孝周: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促使很多行業不得不加快了改變的步伐,對於建行大學來説更是如此。教育培訓已不僅僅是形式上將線下課程轉為線上的改變這麼簡單,而是在新時代新金融新生態背景下,從內核到外在均要激發創新的動能。金融如水,滋潤實業,澆灌經濟。水德近於道,以不爭為爭,以無私為私,隨變化而變化。隨著時代的改變,建行大學將做到四點。

第一,面向未來,高科技化。建行大學在高校與企業之間架起一座座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橋梁,加快推出一批高水準、被各方認可的科研成果,基於未來發展的方向,提供教育融智和普惠服務。

第二,服務員工,更精準化。遍佈全國的各校區、學院將充分利用當地教育資源,打造自身特色和專業強項,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區,更精準地服務於員工。我們還將繼續加強與實踐部門的資訊交互,提供客戶滿意的産品。

第三,服務社會,更沉浸化。賦能同業,服務社會,將金融的基本邏輯、金融的思維方式帶給更多需要的人。

第四,服務戰略,更實踐化。向下紮根、向上生長。結合建行的戰略,進一步深化業務板塊的教育培訓和業務研究職責,打造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影響力的培訓課程、培訓項目、培訓教材、名師隊伍和科研成果以服務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