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遊
南鑼鼓巷和什剎海
□ 圖文/劉宏成
週六臨時想去鑼鼓巷看看,畢竟北京衚同名聲在外。
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也是規劃中的25片舊城保護區之一。近幾年,更是成為許多時尚雜誌報道的熱點,不少電視劇在這裡取景拍攝,許多國內外遊客把其列為北京的必遊景點。其實,明清以來,這裡一直是“富人區”,居住過許多達官貴人、社會名流,從明朝將軍到清朝王爺,從北洋政府總統到國民黨總裁,從文學大師到畫壇巨匠,這裡的每一條衚同都留有歷史的痕跡。
説實話,我一點都不喜歡這裡,倒不是不喜歡這裡的街巷,主要是不喜歡太多的人流、太多的商業氣息。感覺這裡更適合年輕人,來吃個小吃、選個文創産品,或者看看那些電影、電視劇在這裡的拍攝地。這裡更像一個穿著古裝的時尚美女,作為旅遊景點更合適。考察老北京衚同的生活?對不起,她太與時俱進。 從北鑼鼓巷進入,人不太多。忽然間人流滾滾,便知道應該是進入南鑼鼓巷了,果不其然。然後,我匆匆拍了幾張照片,趕緊從南面出去了。西側不遠,是什剎海景區,免費,感覺挺清爽,過去看看。
什剎海,是北京市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西城區,毗鄰北京城中軸線。水域面積33.6萬平方米,與中南海水域一脈相連,是北京內城唯一一處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也是北京城內面積最大、風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歷史街區,在北京城規劃建設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在2000年批准的北京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中,什剎海地區面積是最大的。
什剎海包括前海、後海和西海(又稱積水潭)三個水域及臨近地區,與“前三海”相呼應,俗稱“後三海”。什剎海也寫作“十剎海”,四週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稱。清代起就成為遊樂消夏之所,為燕京勝景之一。什剎海景區的不少古建築在北京城市建設發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例如有恭王府及花園、宋慶齡故居及醇王府、郭沫若紀念館、鐘鼓樓、德勝門箭樓、廣化寺、匯通祠、會賢堂。
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中則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來讚美什剎海的神韻。什剎海景區風光秀麗,被譽為“北方的水鄉”。隨著遊客的增多,這裡逐漸出現了一些古文化商店、小吃街和酒吧等,因此,也成為了京城文化街之一。
初秋的荷塘,幾乎看不見荷花,那些曾經生機勃勃的荷葉,在午後的陽光裏低頭沉思。偶爾看見一條小巷,有些古色古香的感覺。
望海樓是我小時候畫過的景物,看到真的,不免有些小小的失望,遠沒有我畫中高山上俯瞰大海的那個有氣勢。
宋慶齡故居,我從對面遠遠看著。這個有點意味、傳統風格的建築與遠處現代風格的高樓,放在一個畫面裏,就是世事變遷的象徵。
桂林行記
□ 圖文/姚鳳霞
這兒遠離塵世的喧囂和繁華,沒有車水馬龍,讓疲憊的心靈回歸自然,彼時才明白,荷花池、燕子湖、侗鄉風情、桃花源和原始部落,水過景移,和藍天白雲渾然融為一體,天曠人近、岸闊波平……“坐看雲卷雲舒,靜聽花開花落”,這便是人生最高境界了嗎?
在桂花飄香的季節,飛到了桂林。
安置好住處和行李,一個人走出賓館。時值傍晚,遠遠望去,群山環繞,若隱若現的山巒疊嶂,讓處在其中的小城如夢幻般美麗。近處,馬路兩旁一串串一簇簇金黃色的花兒,搖曳在片片綠葉間,似翩翩起舞的蝴蝶,很是美妙,這便是桂花了。風起時,縷縷花香盈動,帶有一絲甜蜜的幽香飄來,氤氳的空氣讓人沉醉。街頭巷尾到處可見米粉店,隨便進去一家,要了二兩米粉,很快就上來5個晶瑩剔透的小碗,米粉潔白光亮細膩。滷水據説是用7種香料坐鍋,放入豬肉、豬骨、牛肉等,再加入三花酒、羅漢果等配料熬製而成,味道純美,香氣撲鼻。與米粉拌在一起,再佐以酸豆角、酸菜、辣椒、香菜、蔥花等,味道堪稱完美。
第二天便是乘遊輪遊漓江。這兒的山水應該是桂林的精華了。站在遊輪頂層,極目四望,遠山如畫,近水涵碧。正值煙雨迷蒙時節,雲紗霧幔,江上煙波浩渺,群山若隱若現,浮雲穿行于奇峰之間,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幅潑墨水彩畫。“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漓江的山水,就像古代美女的頭飾,如此蜿蜒多姿,如此風情萬種。你可以閉上雙眼深呼吸,感受一下新鮮的空氣,那濕漉漉的清新是大自然獨有的味道;你可以睜開雙眼遠眺,遠處的山,或似白兔飲水,或似八仙遊江,或似溯江鯉魚,或似師徒取經,或似九馬畫山……總之,你盡可以發揮想像,讓這些千姿百態的山峰栩栩如生起來。近觀處更是一灣一景,船行過處,江水盪漾,凝翠吐綠,峰連著峰,崖接著崖,水上是靜景,水下是動景,亦動亦靜,美輪美奐。最美當屬黃布灘了,兩旁7座大小不一的山峰,婷婷玉立,恰似沐浴的少女,水中的倒影清晰可見,山依山,水環水,山水纏綿,顧盼生情,徜徉其中,如落仙景,恍若天上人間。
如果説乘遊輪沒有找到水上泛舟意境的話,第三天的“世外桃源”之行會把你帶到一個幽靜唯美的田園風光裏。竹筏在綠絲綢般的江面上裁波剪浪、悠然滑行,站在上面,微風拂面,天曠人近、岸闊波平,腳下漓水清清,頭上鳥雀歡唱,還有漫山遍野的綠草、山花、溶洞、木樓、風雨橋和漂流在翠竹之隙的歌謠。水過景移,穿過荷花池、燕子湖、侗鄉風情屋、原始部落,最後經過一個幽暗狹窄的水洞,突然間柳暗花明,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小島,整個島上桃花盛開,一簇簇粉紅色的花兒綴滿枝頭,那是一片粉色的海洋,似朝霞、像雲海,風情嫵媚,妖嬈萬千,那是一次令人震撼的視覺盛宴,浮光綽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突然明白了這個風景區被命名為“世外桃源”的緣由,雖然沒有《桃花源記》描述的“良田美池”“雞犬相聞”和“男耕女織”,但卻是一個桃花盛開的靜地。這兒不涉紅塵,遠離喧囂和繁華,縱使有多少數不清的過往,瞬間都會塵慮盡滌,俗念頓消,讓心靈回歸自然。
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發現一種尋尋覓覓的美好,于我,桂林的山水便是如此了。
初見黔北
■ 圖文/李文珂
第一次踏入貴州北部,立刻被這裡豐富的“內涵”驚艷到了。出乎意料的是黔北像個寶藏,不但可以飽覽到各路風情,卻又比各路更別有一番黔鄉韻味——老北京的飛檐、框景;安徽的氤氳山林與徽派白墻;日本京都的青苔和北海道的蜿蜒鄉路;杭州的面朝茶山,背仗竹林;甚至仿佛童話電影裏才會出現的溶洞版的羚羊谷和鬱鬱蔥蔥不見雪的日照金山——深藏不露的黔北這裡一一都有……
滿船清夢壓星河
□ 圖文/喬勰
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水城威尼斯是一個漂浮在釅釅碧波上的夢境。
陽春三月,臨海而生的威尼斯並未有絲毫春意,儘管如此,這座在小學課本上就已經鐫刻在記憶裏的城市,仍然讓人心生嚮往。交錯的窄巷氤氳著神秘色彩,另一頭不知通向何方。連接著水城小島的是一座座風格迥異的小橋,牽係著水城各個區域。沉浸在緩慢的節奏及復古的意式建築中釋放身心,這可能就是久在樊籠之外的詩歌與遠方吧。
上萬艘的貢多拉是水城裏重要的交通工具,翩躚搖曳的小舟,將水城各個角落串聯起來,跟隨著貢多拉遊弋在水城的各個水巷。穿過橋底,揭開這座城市的神秘面紗,一窺芳容。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積不到7.8平方公里,卻由118個小島組成,177條運河像蛛網一樣密布其間,401座形態各異、風格不同的橋則將各個小島連接成一塊翡翠,鑲嵌在這片海域上,有的莊重,有的小巧,有的似蜿蜒盤旋的飛龍,有的又似斑斕多姿的飛虹。其中最著名的是利亞德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文學巨著《威尼斯商人》記述的就是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聖馬可廣場和聖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又一大必去景點。自古以來,聖馬可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廣場東西長170多米,東西分別寬80米和55米,面積達1萬平方米之巨。1797年拿破侖進佔威尼斯後,垂涎這裡的景色,讚嘆聖馬可廣場是“世界上最美的廣場”,曾下令把廣場旁邊的總督府改為行宮,一直到21世紀,人們還把它稱為拿破侖宮。這裡人流如潮,廣場上有數不清的鴿子飛起飛落,與遊人和平共處。
而與之盛名並駕齊驅的聖馬可大教堂則融合了東、西方的建築特色,以拜佔庭建築風格為底,相繼于15世紀加入了哥特式的裝飾,17世紀加入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裝飾,使其風格各異,但又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不失和諧。外觀上,它的五座圓頂據説是來自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正面的華麗裝飾是源自拜佔庭的風格;而整座教堂的結構又呈現出希臘式的十字形設計,這些建築上的特色讓人驚嘆不已。
總督宮,是以前威尼斯最高行政官總督的官邸。宮殿最早建於西元九世紀,後來屢次修建,成為14至15世紀的哥特式傑出作品。穿過與教堂相連的卡爾門,進入總督宮內院,可見15世紀建造的巨人階梯,上立海神和戰神的巨大雕像,從1485年起,總督就在這裡加冕。宮內還有一處“金梯”通往總督的居室,因其兩側涂金的墻壁而得名。宮內包括委員會廳、候客廳、四門廳、議會廳、十人廳和大會議廳等,各個廳都以油畫、壁畫和大理石雕刻來裝飾,整個總督宮複雜奢華、輝煌璀璨。
連結總督府和旁邊的地牢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嘆息橋”,也是威尼斯的必訪景點之一。嘆息橋造型屬早期巴洛克式風格,它是一座拱廊橋,架設在總督宮和監獄之間的小河上,橋呈房屋狀,上部穹隆覆蓋,封閉得很嚴實,只有向運河一側有兩個小窗,窗欞雕得很精緻,是由許多八瓣菊花組合的。然而,如此精緻的窗欞,卻是犯人們最後一瞥的地方。
威尼斯是文藝復興的一個重鎮,在這裡有涅槃重生的鳳凰歌劇院,有散發憂傷氣息的“嘆息橋”,有恢弘大氣的拜佔庭式建築,有被稱作世界上最美的廣場之一的聖馬可廣場,有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德國音樂大師理查德·瓦格納在這裡與世長辭……這個城市昔日的光榮與夢想,通過保存異常完好的建築延續到21世紀,她獨特的氣氛令遊人感到如受魔法,令凡是來過的威尼斯遊客都唸唸不捨,樂而忘返。聖馬可廣場上一群肆無忌憚的鴿子伴隨著人群飛起又落下,聽著回蕩的鐘聲,內心也隨之寧靜。一百年後的威尼斯,可能永遠只活在人們的記憶裏,一頭栽進茫茫大海,像海的女兒一樣化為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