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
人間煙火
■ 陳珊/圖文
一直覺得城市最迷人的風情都藏在市井間的菜市場裏,那是人間最實在的煙火氣。這裡有琳瑯滿目的貨物以及小販們熱鬧的叫賣聲,從你進市場的那一刻起,便被這裡的熱情感染著,心底那顆凡塵之心就這樣泛起漣漪,被溫暖著。
卡梅爾市場是特拉維夫最著名的市場,也是中東最大的室外集市之一,吃穿用等日常百貨應有盡有且價格便宜合理,更難得的是,這裡市場秩序井然。據説特拉維夫大多數飯店都會來此採購食材,市民們也會首選來這裡購買一些不常見的食材。而我們這些遊客,在這裡也能找到真正的實惠,比如甜品、冰箱貼、香料等,還有一些小品牌死海泥護膚品,價格便宜品質也還不錯,很值得購買。
當然,最值得一提的,還是卡梅爾市場的水果。據説以色列的水果在培育的時候,都是經過精密測算的,故而,水果的品質令人稱讚。櫻桃又大又甜、荔枝晶瑩剔透,最讓人魂牽夢繞的就是以色列的紅石榴了,酸酸甜甜,美味可口。讓人完全忘記了這是一個自然條件並不佔優勢的國家,想想他們的農作物不僅滿足了國民需求,還能出口到各國,也實屬不易。
雲滇的花、葉、果
□ 庹夢琦/文圖
飲食,大概是一個地區最鮮明的標誌。泱泱華夏,地域遼闊,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造就了各地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遊玩過不同城市,品嘗過各色美食,我對雲滇地區的風味一直情有獨鍾。
得益於雲滇地區複雜的地形、多變的氣候、豐富的資源、大散居小聚居的民族,成就了此處動植物獨一無二的屬性。食材皆是自然生長的,只需簡單樸實的處理,保留住食材最初的美好。“綠色的都是菜,會動的都是肉”,巧妙地運用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資源,大膽而新奇的搭配,讓菜肴迸發出精彩紛呈的風味,這是雲滇人的智慧。
各種植物在雲滇菜肴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膽大心細的雲滇人,運用植物入菜的能力已達出神入化。
花
“春城無處不飛花”,雲滇地區適宜的氣候條件,讓各色鮮花灼灼艷艷,雲滇人將吃的主意打到了花身上。
鮮花炒蛋,作為當地的特色菜之一,廣受歡迎。石榴花、玫瑰花、茉莉花皆可搭配,咬上一口,蛋的爽滑鮮嫩,花的芳香四溢,在口腔裏激蕩,竟是如此和諧;色彩搭配上自是更不用説,金黃中點綴著或紅或白,還有零星的綠穿插其間,賞心悅目,讓人不禁食欲大增。
再來就是各種花釀,桃花釀、桂花釀、玫瑰花釀,應有盡有。不同於啤酒的澀口、白酒的辛辣,花釀,將花的清甜沉澱在了酒香裏,度數不高,微醺剛好。 雲滇人沒做到雨露均沾,而是將獨有的恩寵給了玫瑰。玫瑰鮮花餅已經成為了雲南遊的必備伴手禮,且成為雲滇美食的重要標簽之一。
葉
“花邊折得芭蕉葉”,芭蕉葉,是傣味包燒的依託。用天然的芭蕉葉作為烹制工具,不同於鍋具僅僅將食物加熱的單一屬性,芭蕉葉的清香會在烹制過程中滲入食材,與之完美融合,達到增香提味的作用。包燒羅非魚、包燒菌菇、潑水粑粑等,都將芭蕉葉運用到了極致。
香茅,因其帶有檸檬樣的青澀草香,又被稱作檸檬草;作為雲滇地區最重要的香料之一,香茅在菜肴中的出現頻率也是極高的。雲南德宏名菜——檸檬雞,將雞去骨剝皮(俗稱“鬼雞”),加入清香的香茅,讓雞肉的香味更加濃郁而別樣,爽口開胃,深得食客青睞。除了雞肉,雲滇地區燒烤時,大多數肉類在烹制過程中都會加入香茅,以達到除腥膻、去油膩、提味道的效果。
雲滇地區素來偏好辛香的植物,被某些地區戲稱為“臭菜”的芫荽,在雲滇人心中的地位頗高,這從雲滇各種菜肴中對於芫荽的鍾愛就可看出。“蘸水”是雲滇人吃食的最佳伴侶,烤三線肉、烤羅非魚、蘸水魚等等,似乎跟肉類沾邊的菜肴,旁邊都會有一碟蘸水與之相伴。調製一碟有靈魂的蘸水,芫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作為對付腥膻的一把好手,芫荽輕而易舉地成為了雲滇人蘸水中的常規配置。
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木瓜和番木瓜在雲滇地區都很常見,乍看之下,有點傻傻分不清。粗略可用大小區分,木瓜小,番木瓜大;但不論是哪種,能上桌成菜的就是好木瓜。偏好使用青澀嫩果的雲滇人,將青木瓜蘸鹽巴或辣椒作為美食,如果你品嘗過酸筍的奇異口感並甚覺不錯,那青木瓜配辣椒你一定不能錯過,保準讓你甘之如飴、欲罷不能。
雲滇地區的風味偏向酸辣,而檸檬作為“酸”派的代表之一,在雲滇菜肴中自是必不可少的。雲滇人用極簡的處理方式,將青檸壓汁,加少許白糖,灌上冰水,就是一杯清新爽口的檸檬水,既能消暑解渴,又能解膩助消化,是對付濕熱的良品。
世間萬物皆有靈,雲滇的花、葉、果身賦雲滇特有的靈氣,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曾經偶然途徑的我,僅僅是窺得一角,便已驚艷不已,而能夠置身其中的雲滇人,令人何其艷羨。期待,與雲滇的花、葉、果的再次重逢!
符離燒雞
□ 曹錦/文圖
符離位於安徽北部,距宿州15公里,是個古老的集鎮。兩千多年前的司馬遷在《史記·陳涉世家》裏記載:“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説明秦朝就有符離。有了符離就有了符離燒雞。有人説沒有符離,就有符離燒雞了,話雖然有些過分,但説明符離燒雞淵源很長。1994年春,徐州漢楚王墓出土一泥封陶盆“符離丞印”,封記可見,其內雞骨架安好。經鑒,乃“符離集貢雞”,可見符離燒雞已有兩千年曆史了。
這裡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秦始皇統一後,即設符離縣,當時符離的商業很繁榮,來了做雞菜買賣的老張頭、徒弟邵四及女兒張莉。由於當時店舖太多,生意不好做,而老張頭的手藝又很一般,得不到顧客的眷顧。一段時間後,老張頭的本錢賠得差不多,雞菜店眼見開不下去了。聰明的邵四對雞菜進行了改進。原先老張頭做雞菜,是把雞剁碎,或紅燒,或煎炒,做不出特色,因此得不到客人的青睞。邵四把雞退了毛,從脖頸上下刀,取出嗉囊,從肛門掏出內臟,清洗後,整雞放到油鍋裏炸,炸到一定程度,使得雞外表黃燦燦的,撈出後放到鹵鍋裏,用小火煨一夜。第二天早上再從鹵鍋裏撈出,涂上紅曲色素,改名為“紅雞”。
經這樣一改,雞菜即美又香,吸引了眾多客人,生意很快火紅起來。幾年後,老張頭死了,邵四同張莉結了婚,把店改為“邵四紅雞店”。他們紮根符離,生意越做越大。邵四做雞菜的經驗越來越多,為了贏得客戶,邵四認為雞上涂紅曲不雅觀,乾脆把紅曲去掉,直接賣黃燦燦的滷雞,自己取名為“燒雞”。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無數人的改進,後人就取名為“符離燒雞”了。
現在符離燒雞的製作過程很複雜,書上是這樣記載的:選用每只重約1000克當地麻雞10隻,宰殺放血,熱水燙、去毛、洗凈,在靠肩的頸部直開一小口,取出嗉囊;再在肛門上邊開口,取出內臟,用水洗凈。然後用刀背敲斷大腿骨,從肛門上邊開口處把兩隻雞腿交叉插入雞腹內,再將右翅膀從宰殺的刀口處穿入,使翅膀尖從雞嘴露出。雞頭彎回別在雞膀下邊,左膀向裏別在背上,與右膀成一直線。最後將雞腹內兩隻雞爪撐開,頂住雞腹。 將處理好的雞挂在陰涼處,晾幹水分,用毛刷蘸飴糖塗抹雞身。涂勻後入大油鍋中,炸成金黃色時撈出。 另備大鍋,鍋內放足水,再把砂仁、白芷、肉蔻、丁香、辛夷、元茴等13種名貴藥材,裝入一隻紗布袋中,紮緊袋口,放入鍋中,將水燒開,然後加入糖、鹽,調好味,將炸好的雞整齊地放入,用旺火燒開,撇去浮沫,稍煮5分鐘後,將鍋中雞上下翻動一次,蓋上鍋蓋,改用文火煮4至6小時,以肉爛脫骨為止。煮雞的滷汁越老越好,老鹵越用越香。
這樣做出的燒雞,不但口味好,而且具有活血通絡、強身建骨、滋陰補陽等功能。目前,符離燒雞牌子很多,老牌燒雞有:中華燒雞、劉老二燒雞、王聾子燒雞、陳廣生燒雞等;新牌燒雞有:徽香園燒雞、李逵燒雞等。品牌雖多,但不盡相同之中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美味“家”肴
□ 彭天放/文
論起吃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愛。有人喜歡辛辣,特別享受那複合重口的味道,在口腔中瞬間炸裂開來的刺激感。有人喜歡初嘗時無甚滋味,但越咂摸越有趣的那抹回味。還有人追求的就只是入口時或爽脆勁道或嫩滑軟糯的口感。雖説是眾口難調,但有一種味道,卻被大多數人想念惦記,生根於心。那便是小時候的味道。
小時的味道或甜或鹹,或油膩,有時還會帶有些許焦香。時間變遷,媽媽的手藝也在不斷進步,甚至有了自己的風格。佳肴不斷變化創新,父母的愛意卻是一直未變。
在我的記憶裏,母親總是想盡各種辦法為我做菜。她的手藝傳承于我的外婆,一言蔽之,便是不放辣的川菜。無論是圓白菜、馬鈴薯絲,還是竹筍炒肉、胡蘿蔔炒豬肝,媽媽的烹飪技藝就在這一道道的炒菜中練得爐火純青。下班時,順路買好當天的食材,回家便鑽進廚房洗菜,擇菜,切肉,煮飯,一個小時便可做好一桌簡單卻美味的家常菜肴。為了能使正在長身體的我營養均衡,媽媽還總會特意煮些簡單的蛋花菜湯。保證每頓有肉、周周有魚蝦。那時的我並沒有察覺這些菜有什麼不一樣,直到長大了,看過了別人家的功能表,才知道媽媽為著這日復一日的羹肴,傾注了不少心血與汗水。有了媽媽不計回報的付出,才有了全家人長期營養美味的“飯桌精品工程”。
媽媽的飲食智慧不僅是營養美味,還有她那隨時令而變化的功能表,總能讓我體會到吃的樂趣。春天,媽媽會在週末帶著我去挖些馬齒莧,秋天我們一起去市場買膏蟹,為那當季的頭道鮮,忙得不亦樂乎。
這些年離家遠遊,食堂外賣不少吃,也會有不少品嘗山珍海味的機會。可我最喜歡的,還是媽媽做的糊塌子,配上馬鈴薯絲,我總能吃好幾張,現在想起來還會流口水。於是,每次回家,都還是想耍耍性子,假裝自己是個沒長大的小孩,就為了那口媽媽做的樸實飯菜。儘管母親近幾年已經不怎麼做飯了,手藝有些生疏,放鹽時也有些許拿捏不準。但只要我回家,她還是會精心準備,甚至花一整個下午的時間為我燉一鍋肉,拿手好菜更是一一上桌,當然也有糊塌子。
我又想家了。
黃橋燒餅
□ 黃克義/文圖
一個小鎮因一樣小吃而聞名全國,可謂鳳毛麟角,蘇中黃橋就是。而這個小吃就是黃橋燒餅。
黃橋燒餅只有巴掌大小,厚薄不盈半寸,表面撒了一層厚厚的焦黃芝麻。或是圓圓的,微甜,或是扁扁的,微鹹。個個黃燦燦,如同工藝品般,極為精緻。主餡是肉松、火腿、蝦米、雞丁、香腸等,外加豬油、香蔥調和。外黃裏軟,不焦不糊,不油不膩,咬一口,香氣四溢,沁人心脾,蔥油滲進嘴角,滿口生津。
而黃橋燒餅之所以名揚天下,蜚聲中外,1949年還被用作開國大典國宴點心,是因為那場著名的黃橋決戰。
1940年10月,也就是皖南事變前三個月,國民黨頑固派、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為阻止新四軍北上,企圖在黃橋打一仗,全殲蘇北境內新四軍。陳毅、粟裕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以7000兵力背水一戰,英勇迎擊國民黨3萬多優勢兵力。激戰數日,最終以少勝多。這一戰役就是黃橋決戰。電影《東進序曲》《黃橋決戰》都是以該戰役為背景拍攝的。黃橋決戰一戰定乾坤,實現了新四軍與八路軍的勝利會師,奠定了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基礎,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
黃橋決戰期間,黃橋鎮十多家農磨坊,六十多個燒餅爐,千家萬戶日夜趕做燒餅。鎮外戰火紛飛,鎮內爐火通紅,群眾冒著敵人的炮火,從四面八方把燒餅送上前線,把傷員背下戰場,譜寫了一曲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情深、同仇敵愾的壯麗凱歌。
“黃橋燒餅黃又黃哎,黃黃燒餅慰勞忙!燒餅要用熱火烤哎,軍隊要靠老百姓幫。”《黃橋燒餅歌》就誕生於炮火硝煙中,吟誦傳唱至今,成為經典紅歌。黃橋燒餅的名聲隨著一曲《黃橋燒餅歌》遠播大江南北,黃橋也跟著“母以子貴”了。
黃橋燒餅雖得名于黃橋決戰,但燒餅“內容”已今非昔比,大相徑庭了。七十餘年前的黃橋燒餅只是一種簡單的酒酵面餅,麵粉用酒酵發酵,然後在草爐上加少許油,用小火烘烤成兩面焦黃即成,形狀如一個倒扣著的小臉盆,民間稱之為漲燒餅。裏面可是什麼餡兒也沒有,簡單地在麵粉里加一點點糖就算是極講究的了。
黃橋燒餅到底源於何時,雖無文字記載,但民間流傳的一個小故事,多少有些參考價值。説是清朝道光年間,如皋縣知縣路過黃橋,吃了一回黃橋燒餅後齒頰留香,唸唸不忘。如黃二地相距六十余裏,這位縣太爺竟不惜自掏腰包,隔三差五地派快馬到黃橋購買燒餅,以飽口福。這個故事告訴後人,至少在一百五十多年前,黃橋燒餅便小有名氣。
現如今,黃橋燒餅已有“中華民族小吃”“江蘇食品博覽會金獎”“天下第一餅”等美譽加身,其製作技藝入選省級非遺項目。“黃橋燒餅”商標與“淮安大米”“洞庭山碧螺春”等躋身江蘇農産品和地理標誌二十強。燒餅産業已成為黃橋鎮第三産業支柱,當地人探親訪友,生日婚嫁和奠基上樑招待客人時,總是要有黃橋燒餅的。黃橋燒餅店遍佈全國各地,不僅在為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貢獻,而且豐富了就業渠道。
黃橋燒餅雖小,但每次品嘗,總會自然而然地萌生許多聯想,真個是耐人回味。
“樸籽粿”的情懷
□ 林衛/文圖
時至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節,除了漫山遍野結伴而行、掃墓踏青的人們,還有一味融入舌尖的鄉愁——樸籽粿。這種傳統節日的“樸籽粿”情結,在潮汕人心中已深深留下烙印,成為潮汕本土的獨特文化記憶。
“潮汕人,尚食粿。”“時節做時粿,時令防時病。”一年四季,眾多品種的粿會分時節走進潮汕人家中,融入四季氣象。這些粿品一般是白色或紅色的,唯獨清明節拜祖獻祭的樸籽粿是綠色的。
潮汕地區有“清明食葉,端午吃藥”的民諺。這藥是指梔粿,而這葉就是指“樸籽粿”。
清明時節,氣溫轉暖,雨水較多,陰濕的環境使食物變質,是腸道疾病多發季節,聰明的潮汕人注重時令飲食,早已熟知樸籽味甘甜,有清熱解毒,消食去積的功效。
清明臨近時,家里長輩會先摘來新鮮的樸籽葉,和水攪成綠色的汁液,將汁液混合粘米粉攪拌均勻至黏稠狀,再放入少許泡打粉加蓋靜置1小時,倒入已經預蒸5分鐘的瓷碗或錫箔杯中,大火蒸20分鐘。
揭開鍋蓋,一股誘人撲鼻的樸籽葉濃香撲面而來。一隻只飽滿的“樸籽粿”口感鬆軟,味道甘甜,如同抹茶蛋糕,勾人食欲。樸籽葉的青綠色賦予“樸籽粿”春天般的綠意,其獨特香味會傳遍“厝邊頭尾”。
你看,色澤青翠的“樸枳粿”,粿面凸起而裂開,一個個咧著嘴微笑著,像一朵朵盛開的花。
“樸籽粿”揉進了青草、陽光、雨露的味道,還有思念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愛的味道。這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家庭以及祖祖輩輩的念舊、勤儉、勇敢、擔當等情感和信念融合在一起。是滋味,是情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
青山隱隱,碧水迢迢。歲月有痕花不語,綠水無弦卻有情。年復一年的清明霏霏細雨裏,潮汕人用“樸籽粿”祭奠祖先,緬懷先人,在那股帶著草木氣息的香氣中,品讀清明的“樸籽粿”韻味,在心靈深處平添了幾分思古懷今的幽微之情。
珍惜當下,方能不負無限春光,潮汕文化才得以綿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