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藝術

發佈時間:2021-04-20

 

 

 

 

《北京風光》(浮水印木刻藏書票)

《魚讀月》(楊可揚藏書票代表作)

《刺猬》(存世最早的德國藏書票)

《堂吉訶德》(西班牙銅版藏書票)

《晨鳥》(木刻藏書票)

 

 

“紙上寶石”藏書票

□ 韋泱/文

何謂藏書票?這是貼在書籍扉頁上的一種小小的裝飾畫片,是書籍收藏者自己擁有的一種藝術標記。票面上有拉丁文“EX·LIBRIS”的字母,這是國際通用寫法,意即“藏書的書票”,配上藏書者姓名,組成專用書票。它方寸之間,充滿藝術趣味,被譽為“紙上寶石”。

藏書票溯源

藏書票是舶來品,起源於德國。現存最早的一張藏書票,約在1450年間。這是一幅黑白木刻畫,畫面上是一隻刺猬,嘴上銜著一枝野花,腳下落葉繽紛,畫面上部的紙卷上,有一行德文,大意是“慎防刺猬隨時一吻”。這歐洲的藏書標記,與中國的不一樣。我國古時從唐朝起,一直沿用至今的是藏書印,即在自己收藏的書上,鈐上紅色印戳,這可稱是篆刻藝術的展現。

上世紀初,歐洲藏書票傳入中國,國人開始製作和使用藏書票。九十年代初,我國台灣出版人吳興文在出版于1913年的《圖解法文百科辭典》一書中,發現封面內貼有一張《關祖章藏書》的藏書票。畫面是一位古代書生,在一盞燭燈下,在滿屋古籍叢中,正陶陶然展卷閱讀。據查閱,這位關祖章是廣西蒼梧縣人,早年留學美國倫勒斯工藝學校,回國後任職交通部工程師,梧州工務局局長。他雖是“理工男”,卻很有傳統文化素養,他使用的藏書票,就富有中國傳統文人的意味。

而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藏書票,則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在我國萌芽。最早使用藏書票的是戲劇理論家宋春舫先生,他是浙江吳興人,早年畢業于上海聖約翰大學,留學瑞士,獲日內瓦大學碩士學位。回國後任教清華、北大、東吳大學和國立青島大學。在研究戲劇理論的同時,他喜歡收藏戲劇書刊,1931年他在青島建造了自己的藏書樓,名曰“褐木廬”。梁實秋讚嘆説:“我看見過的最考究的書房,當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廬’為第一。”宋春舫還編有《褐木廬藏劇目》,並開始使用《褐木廬》藏書票。之後,由於魯迅先生的介紹和收藏,以及作家葉靈鳳在1933年發表國內第一篇《藏書票之話》文章,我國木刻家李樺、唐英偉、賴少其等人身體力行,開始投入藏書票創作。

藝術的審美情趣

藏書票從一開始,就被定義為一種藝術樣式。這種微型美術作品,體現出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它構圖形象。每張藏書票的構成,主體是一幅圖畫,人物、風景、器物等等(也有人完全以誇張文字造形),但構圖簡潔生動,卻是這種圖畫的特色。再配以精心設計的字體,如“EX·LIBRIS”,如“某某藏書”,或是一句關於讀書的格言,如“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以及作者用鉛筆親自簽名等。這是畫與字組成整體的形象畫面;二是它的寓意清晰,經久耐看。每一張藏書票,都有一個相對集中的主題,但總與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著名版畫家楊可揚先生的代表作《魚讀月》,是在一個清朗的月夜,一彎清澈的泓水,三尾小魚追逐水底的月影。那麼,人讀什麼呢?寓意不言而明。這種含蓄雋永的審美情趣,是優秀藏書票應該具備的品質,它使觀者享受到藝術的美感,啟迪心智。

創作技法面面觀

藏書票一般都由版畫家創作完成,因為這一畫種便於印拓複製,少則幾張,多則幾十張上百張。版畫家製作藏書票,多以材料為媒介,以木板為材料的稱為木刻或套色木刻,還有銅版畫、石版畫等形式,這些都是創作藏書票的常用技法。

一、木刻藏書票。這是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畫家運用最多的一種形式。一般是黑白分明的單色木刻,有的粗獷奔放,富有力度,有的精雕細刻,纖細入微,都表現出畫家的匠心獨運、簡潔明快的刀法。

二、浮水印木刻藏書票。這是用套色版畫方法創作的藏書票,浮水印木刻是我國傳統藝術,也是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版畫藝術。它運用少量的色彩,可以套印出豐富和諧的色調,給人以濕潤、明艷、渾然天成的藝術韻味。

三、銅版或石版藏書票。這種製作方法國外較多,以銅板或石板作底面,用硝酸腐蝕、鐵盤、砂砬研磨、刮刻等,再行拓印,其效果比較逼真,有豐富的層次感,類似素描。

四、絲網版藏書票。這是借鑒現代繪畫手法的一種新的創作方法,它的材料是用絹絲、尼龍、滌綸等做成網框,配以油墨或彩色顏料,效果如同浮水印木刻。其他還有紙版畫、塑膠版畫等。同時,電腦科技的快速發展,為藏書票的製作提供了更多便利。

發展現狀之我見

藏書票在國際上已流行了幾個世紀,但在我國起步較晚,真正開始進入發展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老版畫家李樺、李平凡等倡議下,北京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專業機構“中國藏書票研究會”,開始辦藏書票展覽,並參與國際藏書票各種活動,推動了我國藏書票藝術的普及和發展。

隨著國內藝術品收藏市場的興起和繁榮,作為一種相對較為小眾的藝術品,藏書票也因交流和交易,從而形成了收藏市場,並有較快的擴容趨勢。至此,藏書票從最初貼在書上,作為裝飾的實用功能,逐步演化成收藏功能,有了量化的經濟價值。

我以為,首先,藏書票成為收藏品,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時下,因網路的發達,分化了紙質書的閱讀群,而能成為書籍收藏者則是鳳毛麟角。其次,藏書票有了經濟價值,且不斷有升值空間,價格往往超過一本書,愛書人就不捨得免費貼在書上,導致書與藏書票的分離,也使藏書票獨立成為收藏品,愛書者的精英走進了收藏圈。再次,藏書票走向市場,促進了畫家的創作熱情,更多的畫家投入藏書票的創作,推動了它的繁榮。總之,藏書票愛好者的隊伍不斷擴大,為這一藝術得到普及和提高,打下了紮實基礎。

 

 

 

1981年發行的《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寶釵撲蝶”

2020年發行的 《紅樓夢》(第四組)“湘雲眠芍”

2014年發行的《紅樓夢》(第一組)“夢遊太虛幻境”

2020年發行的《紅樓夢》(第四組)“三姐還劍”

2014年發行的《紅樓夢》(第一組)“賈母接外孫女

1981年發行的《紅樓夢·金陵十二釵》“李紈課子”

2016年發行的《紅樓夢》(第二組)“齡官畫薔”

 

 

方寸間的紅樓故事

□ 公孫欠諛/文圖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説的瑰寶,其地位在四大名著中也居於首位。多少年來,多少人在研究《紅樓夢》,《紅樓夢》有過多少批本,出過多少版本和連環畫,翻譯成為多少種文字,還有,改編成多少種戲劇和影視作品,有多少畫家以《紅樓夢》為題材來創作美術作品,也都統計不過來了。

中國郵政部門多次發行過《紅樓夢》題材的郵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正在滇西的一個小縣城上裏初中,也剛剛開始集郵。正值《紅樓夢·金陵十二釵》郵票發行,我費了很多工夫才把一套《紅樓夢》信銷票集齊,不常用到的高面值票和發行量較少的“筋票”是很難集到的。

1981年11月和1982年4月分兩組發行的《金陵十二釵》,同時還有《雙玉讀曲》小型張一枚,這也是文革後發行的第一套古典名著題材郵票,採用劉旦宅先生原畫作品,將金陵十二釵在原著中最精彩的章節選取了十二個故事:黛玉葬花、寶釵撲蝶、元春省親、迎春誦經、探春結社、惜春構圖、湘雲拾麟、李紈課子、鳳姐設局、巧姐避禍、可卿春困、妙玉奉茶。

由於當時發行量不大,加之多枚票面值符合當時郵政常規信函面值,大量的已經通過郵政消耗,現在存世的也不多了。1982年,我媽媽在昆明醫學院(現在的昆明醫科大)第一附屬醫院進修,我在離她400公里外的縣裏讀書,面臨中考,學習也不好。媽媽很著急,那時家裏也沒有電話,和我聯繫也就靠每週一封家書,鼓勵我認真讀書。媽媽用心地在給我的信封上貼的都是各種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當時最多的就是“寶釵撲蝶”和“探春結社”。“寶釵撲蝶”是4分面值,我清楚記得當時的平信郵資是8分,所以一次要貼兩枚。郵票被我保存了下來,珍貴的家書卻不知所蹤。幾十年過去了,年事已高的老母親已經不太記得當時的事了,但我還完全記得當時媽媽對一個不懂事孩子教育上的無奈。現在我為人父,同樣面對不懂事的孩子,我體會到了“養兒方知父母恩”。

2015年是曹雪芹誕辰300週年,從2014年開始,郵政部門又從小説的章節中按故事順序發行了四組《紅樓夢》郵票,葫蘆僧亂判葫蘆案、夢遊太虛幻境、寶玉受笞、晴雯撕扇、鴛鴦抗婚、寶琴立雪、三姐還劍等被選入其中。

我整理現有的紅樓夢郵品,更多的還是極限明信片。作為製作極限明信片載體的美術明信片不少,王叔暉、華三川、劉旦宅、戴敦邦等名畫家先後有關於《紅樓夢》的畫作被製作成明信片,郵政部門還發過《紅樓夢》題材的賀年有獎明信片,這些都是製作極限明信片的優質載體。《紅樓夢》由於是文學作品,極限明信片的“定戳”成為爭議,有的選擇作者祖籍地或居住地,但多數人認為郵戳蓋小説中的故事發生地“金陵”,即今天的南京較為合適。

這幾年,因為郵票主圖和明信片主圖不能完全吻合,部分片子還在尋找中。目前,《紅樓夢》郵票已經發行到了第四組,按照小説情節的推進,剛好過半,由此看來,還應該有四組未發行,時間應該還要8年。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其他形式錶現《紅樓夢》題材的郵票也可能再發行,比如戲劇和美術作品等,毋庸置疑,《紅樓夢》故事還將繼續出現在方寸中。

 

Tips

筋票:一套郵票中收集難度較大的一枚或幾枚。一般産生筋票的原因是,發行量小于同一套郵票中的其他枚,也可能是因為大量使用或者投放量小,造成各枚郵票間的收集難度不同。

早年,郵票的主要職能是用於郵政通信,不同面值間的用量不同,常用面值發行量會大一些,不常用面值發行量會小一些,所以就會造成一套郵票中一枚或幾枚收集難度大。市場價格也會高於其他枚,甚至超過整套郵票一半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