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遊
在山與海的傳説中相遇巴厘島
□ 圖文/孟昕
巴厘島是常年火熱的旅遊勝地,大概是因為這個小島把世界上所有的驚喜都收藏了:迷人的海岸線、別致的餐廳、極盡奢華的頂級酒店,同時還有隨風搖曳的香蕉樹和爛漫古老的稻田。巴厘島的基因真是浪漫到骨子裏,它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火山與大海交融的獨特體驗,具有發達完善的旅遊業,又始終保持著豐富的文化遺産,永遠維持著一種神秘的平衡。
經過長長的跨海大橋到達巴厘島的第一刻,我就對她一見鍾情了。阿貢火山、巴圖爾火山、京打馬尼火山,巴厘島由於地處板塊交界地帶,火山眾多且活躍度高。島上居民信奉火山是神明們的住所,充滿礦物質的火山灰帶給莊稼豐收,火山湖泊給良田灌溉帶來充足水源。而對遊客來説,更是不可複製的旅行體驗。地熱溫泉瞬間使疲憊的身體滿血復活,徒步火山挑戰自我的脫變,壯麗的日出給人世界盡頭的感覺。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庫塔海灘、金巴蘭海灘、努沙杜瓦海灘,一眼望去藍寶石一般澄透的大海,陽光下閃爍著金色光芒的男孩女孩,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絢麗日落等,交織成巴厘島的獨特美景。巴厘人認為海是魔鬼的領域,而山是天神的疆土,在這裡,山和海又以一種巧妙的平衡存在著。在巴厘島感受著水火交融的獨特體驗,在14米高的礁石上坐擁絕世落日,度過一段極富儀式感的時光。
巴厘島真正的靈魂,並不在匆匆而過的旅途中,而是掩藏在當地人的生活點滴中,在千年的古老歷史裏。釀酒的匠人爬上高高的椰樹,取下30度的椰子酒,香飄萬里;刻寫經文的老人如同沉浸在千年前的時光裏,靈活的雙手演繹著遺傳至今的編制技法,絲毫不在意周圍眾人的驚艷;偶遇的孩童,洋溢著笑臉衝我興奮地擺手,彷彿世界本就如此簡單,所有的煩惱都在頃刻間化解;天空之門裏最古老的神廟,一邊是熙熙攘攘的遊客,一邊正在舉行最莊嚴的禮拜儀式;廟前酣睡的狗和石柱上面目猙獰的石刻一點也沒有違和感,這才是巴厘島最真實的模樣。
巴厘島的獨特就是它的平衡,山與海的平衡,發達與傳統的平衡,缺失了哪一種,都會失去它特有的魅力。所以,放慢腳步,躺在沙灘上和朋友一起聊天、睡覺、放鬆,對著無盡的海岸線,道出所有的蠢蠢欲動;或者走近傳統文化,看看當地舞蹈、石雕藝人的作品、獨具特色的繪畫,感受在如此發達的今天,依舊過著傳統生活的村民的生活;騎著摩托車,看著連綿不絕的山突然豁然開朗,展開為無邊無際的大海。才能真正體會平衡之奇妙,體會這山與海的傳説。
老洛陽
□ 文/唐瑋
洛陽,十三朝古都,在地圖上,錦繡千里;在舌尖上,質樸醇厚。它是打開我古城之行第一站開始的鑰匙。我用了三天時間,將這座古城遊覽了一遍,古城的風貌深深地印入腦中,在我回到南寧,仍不時猶如沉浸式電影一般浮現。
白馬寺,是我去洛陽的第一站,位於洛陽市老城東,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第一座官辦寺院。因傳教高僧以白馬駝經而命名白馬寺。寺廟整體佈局規整、古樸自然。
裏面的景致與其他傳統寺廟並無二致,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處。一處是白馬寺的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有熱心的信教大媽告訴我,這象徵了佛教的“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文化體現于點點滴滴可見一斑,哪怕只是大門,也寄託了人們內心對理想精神世界的嚮往。一處是放生池,白馬寺的放生池很小,並不允許投喂,因此池中的鯉魚體態健康苗條,面對圍觀的遊人也淡定自若地暢遊在自己的小小天地,完全沒有南寧南湖裏肥碩的鯉魚群聚集在人流處張嘴乞食的模樣。佛教中的魚,大抵該如此,每每回想起來,我嘴角都難忍笑意。
龍門石窟是我此去洛陽的目的所在,自然次日一早就和朋友驅車前往。雖然,在書籍上看過無數關於龍門石窟的資料,去之前腦中早已想像了千百次。當真正看到龍門石窟奉先寺出現在我眼前時,我還是被深深地震撼了。盧舍那大佛為唐代所塑,在身旁的英武雄健的天王、端莊持重的菩薩映襯下,大佛的神情自在淡然,形態豐滿、面容安詳親切,雖然嘴角含笑,但是天然一段威嚴令人敬重,佛窟氣勢莊嚴卻因大佛的氣質讓人敬而不懼。賓陽洞中的釋迦牟尼像,因雕刻時期為北魏,當時以瘦為美,故而脖頸袖長,因為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所以佛的服飾為寬袍大袖袈裟,又與雲岡石窟的袒右肩式袈裟不同。龍門石窟群像種種,風格各有韆鞦。此前,我對佛像的印象還是統一固化的,那日才明白,在各個時期的佛像上承載了當時人們深刻的情感。那些普通純粹的匠人們,將自己身處生活的苦難沉澱凝萃出對美好生活和“來世”的嚮往寄託其中,在階級固化的封建社會,給自己留下那麼一點美好的期待。
食物是一座城的靈魂,洛陽十字街自古就是商賈雲集之處,現在也不例外,一眼望不到頭的攤位,洛陽美食盡匯於此。價格不貴,不翻湯、漿麵條、洛陽水席、洛陽牛肉湯……應有盡有。洛陽的這些風味小吃都離不開湯湯水水,往往都佐以各種香料作為調料,分量也體現著北方人的豪氣,一大碗下去,大汗淋漓,只覺得仿佛每個毛孔都透著痛快。
古城是維繫傳統的重要標誌,它承載過往,支撐現在,延至未來。倘若古城的傳統不再,那我們人在故土,也猶如他鄉。所幸的是,洛陽城雖然經濟快速發展,但是該保留的古城古味猶在,人民醇厚質樸未丟。洛陽人的熱情我至今難忘,記得買牛肉湯時,那個店家知道我從南方來,堅持給我加了好大一勺牛肉。這或許就是老洛陽大氣傳承的凝聚,更是現代社會的我們“魂牽夢縈”之依歸。
“喀什”的兩副面孔
□ 文/鄭興達
余秋雨老師在《文化苦旅》中寫道:“那一座兩條絲綢之路的匯合處,是西域開發最早的城郭,叫‘疏勒’,也就是現在中國最西的城市喀什,又叫‘喀什噶爾’的城。”
喀什噶爾,一座中國最西的城市,在中國地圖上,它的地理位置雖很偏遠,但掩蓋不了它璀璨奪目的光芒。這座城,在古絲綢之路上享譽兩千餘年,如今依舊熠熠生輝。
如果你看過電影《追風箏的人》,你會發現,在喀什,很多場景似曾相識。
在喀什的短短幾天裏,我發現它有兩副面孔,一副是老城,一副是新城。
走進老城,引入眼簾的是層疊錯落的古樸土屋、縱橫交錯的迷宮街巷,以及花紋精美的木質門窗,給人一種穿越到中世紀的錯覺。房屋建築材料主要是生土結構,建築佈局很隨意、自由,不少傳統民居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是以伊斯蘭文化為特色的迷宮式城市街區。
老城的居民對生活的熱愛,體現在對一草一木的呵護上,即便自家房屋有那麼一點點的陳舊不堪,家家戶戶門口都會種著綠樹,陽臺上盛開著紅花,蔓蔓青藤並不懼這斑駁的土黃、深棕和淺褐,自顧自攀爬滿墻,隨紅旗迎風飄揚。
不同於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而在這裡,老城擁有一股魔力,時間是緩慢的,甚至是靜止的,用自然本色抵禦著時間的流淌,讓你沉溺其中。
而走進新城,馬路乾淨寬闊,車輛穿梭往來,氣派非凡的廣場、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崛地而起,鐵路、國際機場也正式投入使用。這樣的喀什,不亞於內地的那些現代化大都市。
兩副面孔中,我最鐘意的還是老城,在老城,艾提尕爾清真寺和百年老茶館是最值得逛逛的地方。
艾提尕爾清真寺,建於1442年,大門用黃磚砌築,白石膏勾縫,看上去線條清晰,非常醒目,它坐落于老城的正對面——喀什市中心的艾提尕爾廣場,意為“假日禮拜和集會的場所”,是新疆最具代表性的伊斯蘭風格建築、中國最大的伊斯蘭教寺院、全疆乃至全國穆斯林“聚禮”之地,堪稱小“麥加”,是喀什噶爾的標誌。
而聞名遐邇的百年老茶館,便在清真寺右側的老街內,一般北京時間11點開門。它曾在2013年重新裝修過,看起來並不老舊。雖説是兩層,但一樓只是入口,二樓才是喝茶吃馕的地方。來茶館喝茶的主要是本地的維族大叔,他們喝茶吃馕,聊天八卦,心情好時,有人奏樂、有人跳舞……老城的慢節奏、維族人的熱情,體現于他們的舉手投足之間。在這裡點上一壺奶茶,兩個甜點,看著街上維族人三三兩兩走過,嫋嫋的熱氣中,時間似乎已然靜止。
喀什的兩副面孔,代表著兩種生活、兩種時間。它們交織在一起,組成了喀什噶爾這個充滿濃郁的維吾爾氣息、讓人沉迷其中而無法自拔的神奇城市。
正如著名作家周濤在《喚醒令》中所説的,你可以一眼望穿許多城市的五臟六腑,但你無法看透喀什那雙迷蒙的眼睛。
且行且拍畫中行
□ 圖文/張東苑
春天的一個明媚日子,開始了婺源、黃山攝影采風自駕之旅。
經過兩天的跋涉,到達了最美鄉村婺源。婺源江嶺,10萬畝梯田油菜花,與競相綻放的桃花、白墻黛瓦的徽式建築相影相襯,充滿詩情畫意,一幅自然山水與詩畫田園的水墨畫躍于眼中。踏著暖暖的春風,在油菜花中尋找一隴一隴的春暖花開,在村莊中遇見一份特殊的古樸與典雅,心也燦爛。
婺源,攝影愛好者都不會錯過去譽為“天上人家”的查平坦。這不,天濛濛亮,我們便出發向查平坦小村奔去。查平坦沿途風光就讓人陶醉,一路桃花夾道。停放好車子後,大家迅速背起腳架、相機向山上趕,生怕錯過了美景。當氣喘喘爬上山時,只見山中綠樹野花,溪水潺潺,滿山的松竹在雲霧中舒枝展葉;層層疊疊的梯田開滿金黃的油菜花。放眼遠處,映入眼的便是雲海。在山澗,飄浮的雲海正在慢慢地飄動,時似洶湧波濤,時似千舟競發,一會兒聚、一會兒散,變幻著。碧水青山,白色梨花,粉色桃花,飄渺雲海,黑白古老民居,恍如置身於仙境中。
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離開婺源,我們向黃山進發。進入黃山景區是下午2時半,經過3個多小時的艱辛登山,到達了住宿地——光明頂。
第二天早上,竟然下起了雨,幸運地見到了黃山雨後稍縱即逝的美景。雨後的黃山輕霧繚繞,奇峰怪石和古松隱現雲霧之中。忽而微風吹過,縷縷雲霧散去,山峰、松林顯現。風平浪靜時,山峰、松林煙霧籠罩,白茫茫一片,像一副神秘的面紗,罩得山峰羞澀得如同半遮面的少女。霧與山峰、松林盡情地演繹著一幕幕若隱若現、飄飄渺渺的人間仙境,怎一個美字了得!美景面前,大家也忙壞了,長焦、魚眼、哈蘇、林哈夫輪流上陣,好不熱鬧。
十天的且行且拍,收穫的不只是美景和攝影技術,更多的是攝影愛好者的敬業精神。為守候黃昏和清晨的最佳攝影時光,每天基本都是3點多起床,大家一起踩泥濘、冒雨水、頂寒風、爬高山,那股毅力令人折服。十天雖不長,但是美好、難忘的旅程,足以帶給我滿滿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