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藝術

發佈時間:2021-07-21

 

 

 

印章·天問一號祝融號

“祝融號”印章

 

 

印記初心

□ 韋曉燕/文圖

提起篆刻,大家腦海裏想的一定是手抓刻刀,在刻床上跟石頭較勁兒的情景。你想像過用幾千度沸騰的鋼水澆築印章嗎?今年在中華世紀壇舉辦的《印記初心——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眾篆刻作品展》上,展覽主題印章《印記初心》就是由北京歌華集團、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中鋼集團、奧運印社的設計師和專家們共同創意製作。這枚印章由鋼水澆鑄而成,印面字體選用宋体,印坯採用“海水江崖紋”和黨旗紅、黨徽金配色,寓意中國共産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謀發展、謀復興。這,是不是挺酷的?

詩書畫印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 “四絕”,是中國文人墨客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中國印——篆刻,俗稱治印,是以刀代筆為主要表現手段、在印章上突出表現中國特有漢字——篆體書法美的造型藝術。直觀上看,篆刻印章的形式美就是把書法、章法、刀法加上氣韻完美有機地概括于方寸之間,是書法、繪畫與雕刻等藝術的縮寫,旨在表現活潑自然的情趣和氣韻生動的金石韻味,可稱為書法的姊妹藝術。

印是古代人在社會生産生活中相互交往作為權力與憑證的信譽保證,是人們承認的代表官方和個人的符號。中國篆刻過去主要是以石材或者金屬為主要材料,以刻刀為工具,以漢字為表像,並由中國古代印章製作技藝發展而來的一門獨特的鐫刻藝術。篆刻自春秋戰國時代至今已有近3000年曆史。篆刻藝術史可謂幾經興盛與衰落,從秦漢的發展到新莽的改革,再到宋代官家壟斷造成的衰微,及至明清被文人學者發揚光大,形成多種流派。如今篆刻成為一種小眾藝術,2009年,中國篆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印記”展在中華世紀壇已經連續舉辦三年。2019年的主題是慶祝建國70週年,2020年的主題是決戰脫貧奔小康,今年則是以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為主題。展覽主辦方一如既往秉持大眾篆刻藝術的理念,將篆刻發展歷史、藝術性、印章字體、印章材料和制印工具等作為展覽輔線,充分體現新時代篆刻藝術的傳承和創新。而展現新時代大眾篆刻藝術的表達方式,也讓篆刻從小眾藝術變成被大眾廣泛喜愛和參與的一種藝術形式。

今年6月11日至7月25日,《印記初心——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年大眾篆刻作品展》在中華世紀壇展出。展覽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個部分,收集了專業篆刻工作者、大中小學師生、企業員工和科研單位職工設計創作的340多枚大眾篆刻作品,與時俱進、努力創新、獨具特色地展現了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年來的輝煌歷程和豐功偉績,表達了人民群眾“鑒印憶黨史,永遠跟黨走”的赤誠之心。

此次展覽印材非常豐富,除了石材、陶瓷、木材等傳統用材,還有金屬、樹脂、亞克力、水晶、實木+金屬漆、高鋁耐火磚、玻璃微珠、玻璃纖維、石墨等新材料,多達20余種。同時,印章設計製作採用電腦設計、IPAD篆刻、機器刻製,還有3D 列印,彩色噴繪等新技術。可以説新內容、新字體、新科技、新材料、新造型、新設計正在賦予中國印文化和篆刻藝術更加豐富的新時代特徵。例如,由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公司員工設計並使用3D技術列印製作的“俄國十月革命”這枚印章,印材採用樹脂和木質材料。印章上方的雕塑是遠東蘇維埃政權戰士紀念碑,象徵十月革命的勝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由北京于小菓點心模具博物館的設計師創意製作的,印材採用木製和亞克力材料,創作者在造型上,特意構思了一隻吹響的小號,寓意著革命的號角已經吹響。 “五位一體總體佈局”這枚印章,它的印材鮮為人知,是這次展覽首次推出的由中國建材集團彭壽院士和中鋼集團王運敏院士他們帶領的科研團隊研發的新型材料——玻璃微珠,簡單來説,它就是一種圓球粉末狀的非金屬材料,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俗稱它為“工業麵粉”。以前這種材料依賴進口,現在咱們的央企已能批量生産了,實現了進口替代,解決了被國外“卡脖子”的問題。這次展覽的許多印章都選用了這種新材料。

《印記初心》參展單位達150多家,其中有大量社會各界人士和大中學生的作品,展覽集中體現了大眾篆刻推廣普及所取得的成績。展覽中,“八七會議”這枚印章很有特色,它是由國家電網公司員工創意製作的,印材採用琉璃和木質底座。印章記錄了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中國革命從此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據介紹,國網公司的職工文化開展得有聲有色,對推動國網公司持續創新和培育大國工匠精神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目前他們已在全國各地建成了120多個國網印吧,培養了眾多的大眾篆刻志願者,在這次參展的340多枚印章中,各地國網印吧提供的作品就多達59個。

這次參展作者最老的是82歲的篆刻家韓天衡,而年紀最小的的則是一位只有1.5歲的小小“篆刻家”,它的名字叫“點石”。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原來這位年齡只有1.5歲的“篆刻家”,是由浙江大學老校長、中國工程院潘雲鶴院士領導的人工智慧團隊開發的機器人。印章的印面內容是“引進來 走出去”,印材採用陶瓷和水晶滴膠。展現了新時代大眾篆刻在科技賦能下的日新月異和豐碩成果。

用印章見證和記錄這個偉大時代的前進步伐,也賦予了篆刻藝術新的生命活力。“工農民主政權”這枚印章,在這次展覽作品中別具一格,它是製造復興號的企業——中車集團青島四方公司職工設計製作的。印材採用了透光性較好的光敏樹脂材料。四面雕刻著當年代表們開會的場景。這枚印章記錄了1931年11月,中共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的歷史瞬間。“乒乓外交”這枚印章,它是由威海石材博物館的篆刻愛好者設計製作的,印面內容設計採用乒乓元素,生動活潑,引人入勝。這枚印章生動記錄了1971年4月,毛澤東主席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問中國,從而推動“小球轉動大球”的重要歷史瞬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枚印章,是由中國通號集團的同志們參照鐵路信號的“活化石”——號志燈,採用3D技術列印製作而成。電影《紅燈記》的主人公李玉和,當年就是提著這盞號志燈,指揮列車安全運作。今天,取而代之的是現代資訊網路技術打造的智慧化鐵路通信信號系統。這枚印章更寓意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像一座燈塔,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

篆刻這種古老的藝術,曾一度被人們視為“雕蟲小技”,如今又重新崛起,從近幾年的篆刻展品中我們看到,在繼承傳統風格的基礎上,採用了新字體、新材料和新工藝,在題材和內容上,堅持與時俱進,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印記初心》展以260個黨史詞條刻製的印章,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人民幸福、國家富強的偉大成就,以及篳路藍縷、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砥礪前行的奮鬥精神和崇高使命,激勵人們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貢獻。

 

 

 

展區一角

展廳的“草鞋墻”

展覽圖片:北平學生歡迎解放軍入城

展區的石庫門

展覽圖片:參加入城式的步兵部隊從西直門入城

展覽實物

 

 

 

革命的足跡

□ 閻謹/文 黃晉晉/圖

 

每一段偉大的征程都會留下無數奮勇向前的足跡。沿著這些足跡,人們才能夠回溯艱苦卓絕的來路上那些曾經的求索和奮戰、堅守與犧牲。今年,首都博物館舉辦了“偉大征程——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特展”,共展出圖片、照片和實物展品共280組件。它們就如同一個個深深的足跡,為我們生動還原了中國共産黨從建黨到建立新中國的革命歷程。

一本宣言: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隔著倣上海石庫門建築的門洞,靜靜泊著一艘木質的紅船——展覽第一部分“東方破曉”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中國共産黨的誕生,主要陳列的是新文化運動和黨的“一大”至“四大”期間的相關文獻資料。其中,有一本紙張泛黃的薄薄書冊,是陳望道翻譯的中國最早的《共産黨宣言》全譯本。

1920年初春,陳望道先生接受了全本《共産黨宣言》的翻譯任務。為了更加心無旁騖地譯書,他回到浙江老家,在柴房裏用板凳搭起“書桌”,夜以繼日地工作。一天,心疼他的母親包了粽子,配上紅糖,讓他補補身體,沒想到他只顧全神貫注地推敲字句,竟把墨水當成紅糖蘸粽子吃了,還對母親説“可甜了,可甜了”……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講到這段故事,動情地説:“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陳望道先生用平時五倍的精力完成了翻譯工作,首版《共産黨宣言》中譯本的出版也讓當時中國更多的先進分子嘗到了真理的味道。他們在這真理的指引下,毅然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道路,投身於中華民族獨立自強的偉大事業。

一份誓詞:永遠跟黨走

來到展覽第二部分“星火燎原”,最令人震撼的是一面“草鞋墻”:1934年,農家女子陳發姑的丈夫、紅軍戰士朱吉薰隨部隊北上長征,從此杳無音信。但陳發姑始終堅信紅軍和丈夫一定會回來,每年為丈夫打一雙草鞋,即使雙目失明也不間斷,到去世前共打了75雙。

在“草鞋墻”對面的展櫃裏擺放著一份陳舊破損的入黨誓詞。1931年1月,江西省永新縣北田村農民賀頁朵被批准入黨,寫下了這份誓詞。誓詞的24個字裏有6個錯別字,其中“嚴守秘密”四個字都寫錯了,但這絲毫沒有影響賀頁朵對黨的忠誠。他以榨油職業為掩護,將自己的榨油坊設為秘密交通站,為東南特區及紅軍蒐集情報、運送傷員和食鹽藥材。紅軍長征後,賀頁朵與黨組織失去聯繫。為了嚴守秘密,他將入黨誓詞用油紙包好,藏在榨油坊的屋檐下。直到1951年中央赴南方老革命根據地慰問團來到永新,賀頁朵才將這份珍貴的誓詞交給了他們。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創建發展了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但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在巨大的困難和危險面前,無論是共産黨員,還是根據地人民,都從未改變“堅定不移跟黨走”的信念。

一截衣袖:燃起全民族救亡的火焰

進入展覽第三部分“中流砥柱”,全民族抗戰的畫卷徐徐打開:國共合作抗日旗、八路軍擊落日機機身做的鋁碗、有周恩來親筆題字的日軍地圖、印著“慶祝勝利”的背包……與這些有著鮮明戰爭色彩的文物相比,一截衣袖似乎不那麼顯眼。但是,這截衣袖上留下了一二·九運動受害者的斑斑血跡,這也是一二·九愛國救亡運動的歷史印記。

1935年,由於日軍侵華的加緊和國民黨政府的妥協,“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這一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臨時市委、北平學聯的領導下,北平各大、中學校的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遊行,雖遭軍警的鎮壓而毫不退縮。12月16日,萬餘名北平愛國學生走上街頭,舉行了聲勢更為浩大的示威活動,發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怒吼。他們的英勇鬥爭帶動了廣大工人、農民、市民,使抗日救亡的烈火在全國各地熊熊燃燒起來。

毛澤東主席在回顧這場運動時説:“青年學生好比是一二·九運動的柴火,一切都準備好了,只差用火一點。點火的人是誰呢?就是共産黨。”正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這場大規模抗日愛國運動揭露了日本吞併華北進而獨佔中國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的妥協退讓政策,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一封慰問信:小車推出來的勝利

“……你們為了保衛人民翻身的勝利,為了爭取全國人民的解放,自覺自願的奔赴前線,不顧饑寒風雨,冰天雪地,跋山涉水,馳騁千里,運糧運彈藥,搶救傷員,保證了大兵團作戰中充分的供應轉運力量……同志們:你們辛苦了!……”這是展覽第四部分“奪取勝利”中展陳的一封慰問信,收信人是淮海前線全體參戰民工。

1948年秋,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打響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廣大人民群眾踴躍支前,源源不斷地為我人民解放軍輸送物資、轉運傷員。據統計,三大戰役累計動員民工達880余萬人次、支前的大小車輛141萬輛、擔架36萬餘副、牲畜260余萬頭、糧食4.25億公斤。淮海戰役勝利後,陳毅元帥曾感慨地説:“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中國共産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國性勝利;也必將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黨的誕生、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沿著先輩的足跡,一路走到展覽最後,巨大的螢幕上播放著開國大典的影像資料。到這裡,展覽就結束了,但中國共産黨的歷史還在延續,還將不斷打開新的篇章,留下新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