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學生活
編者按:
也許是寄情于山水悠哉樂哉;也許是沉迷于讀書忘記了日月星辰;也許是運動健身風生水起;也許是沉醉於紙硯丹青繪夢……
紅色?綠色?黃色?——每一個人生活的色彩都由自己繪就,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你的生活,就是你對生活的描繪。而每一筆描繪,都應該起筆于對生活深深的熱愛、落筆于對人生深刻的感悟、轉承人生軌跡的深深淺淺。《建行大學校報》副刊策劃推出“建學生活”專版,呈現大學人多姿多彩、雅致鮮活的生活方式。
提筆記錄,與眾分享。期待在“建學生活”的平臺上,奔涌出不同生活風尚的潮流,在生活裏,抵達生命的真諦。
攝影·夏韻 陳秀玉(廈門市分行分校)
書法 吳建立(河南省分行分校)
“書”路歷程
□ 樊玉秋/文
哄睡閨女,已然夜裏十一點了。兒子已經臉枕著書,趴在沙發上睡著了。我的內心閃過一絲愧疚,卻很快轉為欣慰。看著茶几、沙發上散亂的書,回想自己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忽然覺得有書陪伴何嘗不是一種幸運呢。
兒時的我喜歡看書,名著也罷,雜誌也好,即使有的字不認得,即使有的書看不懂,也會拿來翻一翻。不管什麼時候,瘋累了玩夠了,就捧起來安靜看一會兒。那時,對書本的喜愛懵懵懂懂。書是一種陪伴,是童年獨特的一抹色彩。
上了小學,老師們批改作文時用紅色波浪線標記優美的語句。為了得到更多紅色波浪線,我開始讀文學書籍,還養成了摘抄和背誦名言警句的習慣。每次當我的作文被老師當做範文來讀,我都暗暗竊喜,心裏盤算著又得再看幾本書了。
中學時,我和同學們偷著傳閱金庸先生和瓊瑤女士的作品。金庸的天馬行空,瓊瑤的兒女情長,讓我萌發了創作的念頭,廢寢忘食地寫了滿滿一筆電,完成了我的第一部校園小説。作品被同學們爭相傳閱,我也收穫了屬於自己的“粉絲”。
青春期,讀書是炫耀自己的手段,是天馬行空的想像,是夢想的催化劑。
高中時,為了應試,我們的班主任不允許我們看任何學習資料以外的書,包括《讀者》《青年文摘》,還有當時特別火的雜誌《萌芽》。可這仍抑制不住我對書的喜愛,週六放假的一天,我總是在學校對面的書店度過。畢業晚會上,我們班有一個女生説,有一個遺憾就是,校報上有一首關於青春的詩非常火,到畢業也不知道作者是誰。當我站起來,所有人都驚呆了:這個乖乖女竟然還有另一面!
那時,讀書是掙脫應試枷鎖的快感,是對自由和情懷的嚮往。
大學時代,最令人興奮的就是終於有大把的時間名正言順地“泡”在圖書館裏。一天,我在圖書館發現了一個安靜的小屋,非常雅致,書籍有序擺放,花朵寂靜綻放,一位知性優雅的老師正在窗邊看書。那位老師叫“會心老師”,她的書屋叫“會心書屋”。從此,我成了那裏的常客。我們時常交流讀書心得,談論電影,一起冥想,一起學習心靈成長的課程。
那時,我終於體會到,讀書不是為了寫作,不是為了取悅別人,不是為了顯耀自己。讀書,是一種精神享受,是一種心靈寄託,是遇見另一個自己。
畢業後,走出象牙塔,外面的世界豐富多彩。我忙著工作,忙著結婚生子,讀的書越來越少。直到後來,有了“樊登讀書會”,我和先生每天上下班都要在車上聽書。聽到好書,就忍不住要買來品讀。有一天,我發現先生出差回來包裏特別沉,打開一看,是一本書。
慢慢地,我和先生的交流內容已經不僅僅是孩子的吃喝拉撒,而是更多的讀書心得和人生感悟。讀書,讓我們的距離更近了,讓我們在柴米油鹽之外也找到了一點兒“詩與遠方”,讓平淡如水的生活也有了一絲微波。
好的書本會説話,會在潛移默化間改變人們的生活。有一次,送兒子上幼兒園,車上播放著育兒的書。兒子忽然説:“爸爸,你聽,要不吼不叫才能教育好孩子。”我們才發現,原來一路上他擺弄著玩具,竟也跟著聽了不少東西。
還有一件事,讓我對書籍的力量更加深信不疑。我們家請的阿姨沒上過學,也不認識字,脾氣又很固執。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她就時常嚇唬兒子“不要他”之類的話。我費盡口舌也無法糾正她,很是苦惱。有一天,阿姨與我們同行,下車前,她問:“今天聽的啥書?我聽著怪好,你們給我下載一個聽聽吧。以後給孩子説話還是得注意啊。”我從後視鏡看到了先生的竊笑,困擾我多年的問題,就這樣被書給化解了。
聰明的猶太人把書本涂上蜂蜜,讓小嬰兒去舔,讓他們覺得書本是甜的。這大概就像我們的父母從小反覆給我們講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隨著年歲漸長,我對讀書的認識也越來越深,也希望兩個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兒子小的時候,我每天晚上抱著他讀繪本。有了女兒,她爬來爬去,總是搗亂,有時候是啃書,有時候是搶哥哥的書。我就任由他們把書弄得滿床都是,看多少都行,沒看成也行。
在暖暖的燈光下,我們娘仨相互依偎著,共同享受著親子閱讀的美好時光。那種歲月靜好的感覺,我希望成為他們童年的美好記憶。以後,無論他們多少歲,無論他們走到哪兒,他們對於讀書的最原始記憶就是幸福與滿足,就像猶太人記憶中書本那甜甜的味道。那些我不懂的,書本會教給他們。那些我無法陪他們到達的遠方,書本會帶他們一一抵達。
“媽媽!”我抽開書本,兒子醒了。“這本沒看完呢,想讓你讀。”我把他摟在懷裏,“孩子,不著急,路很長,好書很多,我們慢慢讀”。(河南省南陽分行)
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
□ 孫悅怡/文
在異鄉參加工作快半年了。走之前,也想像過一個人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困難,但對新生活依然充滿了憧憬,唯獨沒想到的是,獨自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吃飯卻成了一件每天都要獨自面對和解決的難題。
在家時,每天母親做飯,自己只管“飯來張口”,偶爾興致來了才會自己下廚做一頓。但出了門就不一樣了,雖説有食堂和外賣,可是每天吃外面的飯,肚子是填飽了,卻總覺得少了點什麼,過了幾週就厭煩了,開始懷念起在家不愁吃喝的日子。也考慮過自己做飯,但一想到忙了一天之後,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洗菜、切配、煮菜、收拾廚房,實在是沒有心思。我甚至想:人要是能不吃飯就好了。於是就經常買些麵包、速食麵糊弄一下自己的胃。
又是週末。獨自一人躺在被窩打開了外賣軟體,翻了好幾頁,實在是沒有食欲。無意間打開了分享菜譜的軟體“下廚房”,首頁出現的一句話——“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讓我怦然心動。軟體裏,大家都在分享著自己的菜譜,江南塞北,食材各異,相同的都是對生活那一份濃濃的熱愛。有的菜譜只是簡單的一盤酸辣白菜,可是最後的圖片裏,一家人圍坐在桌邊享受美食的樣子,讓人瞬間體會到了“民以食為天”的生活真理,也讓我突然意識到:外賣食品少的就是家的味道——要不,我也自己來做一下試試?
將就自己的胃就是將就生活。以後要做個不將就的人!我説幹就幹,馬上起床洗臉,去菜市場買菜,努力回憶曾經吃過的“媽媽牌”美食,再打開菜譜分享軟體看看別人的做法,心裏馬上有了主意和思路,很快就端出來了像模像樣的“大餐”。趁著爆棚的成就感,趕緊拍照發微信朋友圈,一時間同學點讚、老媽老爸驚嘆,“哈哈,走上美食之路不是夢”!
開始自己做飯後才發現,通過自己的手,吃上美味健康的食物,不難也不累。下班的時候,先想像一下自己要吃什麼。是一鍋咕嘟咕嘟冒著熱氣的番茄牛腩,還是一碗鹹鮮油潤香噴噴的豆角燜面,亦或是一碗白粥配鹹菜。下班之後,順路去菜場小逛一下。調料區散發出的各種香料混合的味道、菜肉區人們與攤主交談的聲音、攤位上溫暖的燈光……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在這樣的環境裏,工作上的壓力,生活的煩惱都被拋得遠遠的。我為買到一塊打折的豬肉而快樂,恨不得立刻開火煮飯,將眼前的食材變成想要的美味。
想家的時候,媽媽在電話裏指導我,做出一碗在家常吃的燴面,滿是鄉愁的心被一碗麵條安撫,我與父母的感情也似乎被一根根麵條所牽絆。朋友圈裏曬一曬我做的菜,告訴所有關心我的人,我一個人也過得很好,美食也記錄了我獨在異鄉的成長。
在做飯中,我享受到了生活的樂趣,做飯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像蔡瀾先生曾説的:“如果你覺得生活食之無味,那就好好做一頓飯,你會發現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裏面。”
我想,吃飯不僅僅只是為了填飽人的胃,美味的食物入口,感受到的還有心靈的放鬆與滿足。美食與味蕾的碰撞,讓人心裏升起更多的對生活的熱愛。
想起蕭伯納説過一句話:“任何一種愛都沒有美食來得真切。”一個人的時候也要好好吃飯,柴米油鹽醬醋茶才是生活最樸實最易獲取的幸福滋味。我願意擷取這樣的幸福,作為我對生活的承諾。(寧波市住房與城市建設支行)
在魔都街頭散步
□ 丁瑩/文
夏天,我從北方搬來了上海。
作為上海新來的客人,幾個月裏,憑著好奇心在大街小巷探出腦袋,以目光和行走慢慢感知這座城市。
不知在哪看到的:了解一個國家最快的方法,就是去那裏工作。我想,了解一個城市也一樣。每天上下班的路途,就是一場小型的遠足。在清晨,以一名旅人的心情走出家門,天黑則帶著一天裏的各種見聞悠然歸家。
最常用的通勤方式是地鐵加步行。從居住的地方到單位,地鐵會有一小段距離在地上運作,每次上車後,走著走著車廂會突然亮起來,這時候趕快抬頭,就能從車窗看見天空、房頂和不遠處高架橋上的汽車。然後很快地,地鐵又鑽入黑暗。整個過程很快,短短幾十秒,我不禁想,地鐵真像是城市的針線啊,靈動地在泥土裏上下翻飛,留下自己的針腳。
雖然是固定的線路,偶爾也會悄悄做些改變。有時提前一站下車,跟著浩浩蕩蕩的人群出站,看著逐漸有人脫離隊伍走進不同的寫字樓,等過了三四個紅綠燈,原先一起出站的人就幾乎沒有了。
上班和下班的街頭是不同的,下班後更閒適一些,快一點、慢一點,或突發奇想繞遠去走一條樹更多的路,全憑自己的心意。有時也會走到轉角,去吃一吃很多人排隊的那家館子;有時乾脆不坐地鐵了,騎車回家,在一路熙熙攘攘裏穿行,十來公里的路,也不覺得遠。剛來的時候有一次被交警喝止,在人流量大的斑馬線上不能騎自行車,要下來推著走。跟外地新到上海的朋友聊天,發現大家都有這种經歷,從此也記住了細節處的文明。
今早起來涼意很濃,走路的時候刻意把步子邁得快一些,胳膊甩動的幅度大一些,給身體自助式加熱。無法隨心起舞的時候,散步也是一種舞動吧。
我喜歡上海的街頭。在城市生活的人,街頭是和自然的連接點,我們走出高樓,從摩登回到寧靜,在一天的疲憊後給心充充電。秋去冬來,大片的葉子掉落後鋪陳在路上,金黃的銀杏葉好看地閃著光;入夜後的天空挂著暖黃的路燈和低垂的飛機,走到昏暗處,抬頭有滿天的星光;深夜的露水打在草叢和自行車座上。一天中的任何時刻,都可以在城市街頭散散步,哪怕只有五分鐘。(建信金科)
美文、香茗、妙音,獨享岑寂之美
□ 戴偉武/文
讀書,聽音樂,品茗,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中説:“在這個世界上,不單調的東西讓人很快厭倦,不讓人厭倦的大多是單調的東西。向來如此。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單調的時間,但沒有忍受厭倦的餘地。而大部分人分不出二者的差別。”
《海邊的卡夫卡》是我最為喜歡的村上先生的一本書,因為書中人物與故事從始至終縈繞的那份孤獨感特別契合我獨處又單調、但從不乏味的生活感受。並且,書中最令人難忘、影響至深、不斷令人回味的,是村上一貫獨有的、以古典音樂名曲穿插其中、體現和襯託人物的情感起伏和命運發展的著作風格。這些樂曲與人物的性格和故事交織在一起,較好地塑造了他這樣獨有的一個人,從內心到處事方式,甚至連他在黃昏時的剪影或清晨醒來時獨特的韻味那樣,襯托著他的個性,是一個完整人物不可分割的組成,與事件發展、環境烘托一起完成了作者賦予其小説情節的所有內容。
讀這本書時正好是盛夏時節。清晨小區院子裏,柳樹下,插著耳機獨享書仲介紹的幾首曲子,再結合書中的內容,好好體會、玩味村上先生的世界,是一件非常愉悅有趣的事。
《D大調鋼琴奏鳴曲》是村上先生通過書中人物大島介紹給少年卡夫卡的一首舒伯特的“不完美”卻極具魅力的作品,用書中的原話來感受一下:“尤其這首《D大調奏鳴曲》,難度非同一般。單獨拿出這部作品的一兩個樂章,某種程度上彈得完美的鋼琴家是有的,然而將四個樂章排在一起,刻意從協調性這個角度聽來,據我所知,令人滿意的演奏一個也談不上……因為曲子本身不完美。”
“那為什麼有那麼多鋼琴家向它挑戰呢?”
“問得好……某種具有不完美性的作品因其不完美而強有力地吸引人們的心——至少強有力地吸引某種人的心。”
通過這番對話,其實村上先生是為讀者展現了一個像大島這樣,因身體不完美而生活極其單調、且極不同於普通人的獨特的人,就是“不完美”也會在某方面具備其獨有的吸引力,這就是他存在的價值。這個以音樂作品來投影現實世界的手法,也是村上先生極具魅力、令人手不釋卷的著作風格。
清晨,一邊聽舒伯特純凈如水般清澈的 《D大調鋼琴奏鳴曲》,一邊讀著村上的文字,有一口沒一口隨意啜飲水杯裏的普洱茶。靜靜的晨曦灑滿樹葉的縫隙,寧靜中透著淡淡的閒適,如海邊的風卷來絲絲縷縷清涼的潮霧,慢慢感受書中人物“不完美”又無比吸引人的魅力,在看似單調的生活中品味不單調的人生。
相比“不完美”卻獨具魅力的《D大調鋼琴奏鳴曲》,完美到令人窒息的貝多芬的 《大公三重奏》同樣是村上先生通過書中人物介紹給讀者的又一名曲,而且完美到令書中人物星野這個從來沒有接觸過古典音樂的、對於高度發達的現實社會來説自定義為“自己不過是個毫無意義可言的單純的附屬物”的長途卡車司機,因與這首曲子在咖啡館的偶然相遇,一聽傾心,由從不關注到主動詢問曲名。用書中原話來説,“總好像有一種……親切感”,並且多要了第二杯咖啡,繼續審查自己的人生。突然,他覺得在故事中甚至此生自己都沒有弄明白的“為什麼他的人生被攪進自己並不清楚的一系列旅行場景”,也變得“怎麼都無所謂的”了,只要他“有一種位於正確場所的實感”—-自己存在於他要幫助的人身邊就好。《大公三重奏》幫助了他的思索,而這在之前是從未有過的事情。村上先生為他插入的這首貝多芬名曲除了樂曲本身的完美,更有貝多芬創作曲子原本的寓意在其中,那就是為他自己的恩人魯道夫大公感恩回饋之作,抒發了作者的理想主義情懷。
正午,窗外熱浪蒸騰,轉回屋里拉上窗簾,一邊繼續閱讀、品茗,一邊打開音響,滿屋子充溢貝多芬《大公三重奏》華麗流暢、溫馨浪漫的旋律,將自己與外界的一切喧囂和浮躁隔離,徹頭徹尾沉浸在村上的文字與音樂世界,感受嚴肅硬朗風格背後的貝多芬,享受這份除了完美純粹的古典音樂外,別無它物的靜美、靜怡與靜謐世界,讓人生的另一面存在得更有味道,直到夕陽余暉一點一點墜入夜色。
就像喜歡《海邊的卡夫卡》中村上春樹先生為兩個不是主角的人物大島和星野營造出的“不完美”卻獨具魅力的世界,或“完美”的理想主義情懷一樣,我喜歡這屬於我的單調而純粹的美,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美文、香茗、妙音,讓這一個人的世界寧靜致遠。(甘肅總審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