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三晉風光終是春 金融躬耕新百年

發佈時間:2021-10-14

 

 

“人説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近日,山西多地連續降雨,給收穫時節的三晉大地帶來風雨侵襲,也讓我們更加期盼經典老歌中的豐收景象儘快重現。

在晉中、在運城,一款名為“農富貸”的建行裕農快貸産品為多家合作社帶去福音。不用抵押、不用擔保、不用跑銀行,在手機上隨用隨貸、隨借隨還,額度迴圈使用,利息按天計算,這是山西省分行創新推出的助力鄉村振興惠農産品。分行積極投身鄉村振興探索實踐,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下沉鄉村,深耕縣域,鑿開業務增長新泉眼”鄉村振興大調研。目前,已走訪18個縣域、15個涉農政府部門、13個涉農龍頭企業、8個農業産業園區、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8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示範村,調研對象涵蓋市縣涉農行政部門、涉農經營主體、村支兩委、“裕農通”業主、致富帶頭人及農業生態場景等。針對農村專業合作社融資難、擔保難、融資貴、融資慢的痛點,分行創新思路,全力攻堅,推出“農富貸”直聯農業農村部“新農直報”APP,農戶上傳個人資訊、農補資訊,就可測得貸款額度,即支即用。自七月末上線以來,已授信 989筆 6536萬元,支用440筆 3312萬元。

“農富貸”——讓更多父老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讓更多鄉親的美好生活開足馬力!

 

■ 本版供稿:文/孫林潔 圖/李玉峰

 

 

 

 

眾志成城,搶險救災;直面困難,守望相助。風雨中,我們看到三晉父老的堅強與樂觀,我們看到多方支援的溫暖與力量。我們堅信,風雨過後終是春,我們也堅信,有新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終會迎來美好春光。

本期,讓我們走進三晉沃野,深入晉中、運城兩地,以山西省分行鄉村振興創新惠農産品“農富貸”為眼,在承載著四時勞作的田野上,看新金融的勃勃生機,期待稻菽千重浪,瓜果飄清香,天朗氣清人歡暢,圍爐把酒話桑麻。

 

 

 

一個不遙遠的“富裕夢”

通體翠綠的黃瓜,頂花帶刺;紅潤多汁的番茄,晶瑩飽滿。大棚內,劉文娟領著合作社社員麻利地採摘,前院的大哥推著小車哼著小曲忙著“轉机”。大棚外,等著接貨的大車滿載而去。

“我們的菜都是當天摘當天賣,遠銷到了廣西、武漢,光番茄一天就有幾萬斤。”從2016年建合作社初期的30個蔬菜拱棚,發展到現在的300個,目睹村裏外出務工的年輕人陸續回鄉,守著老人妻兒在家門口就能致富,劉文娟再次確信,自己的堅持沒有錯。

“我就想著要打破傳統觀念!”靠著這股韌勁,劉文娟屢屢成為晉中祁縣東觀鎮北堡村的“第一”。

村裏第一個做電商的是她。2015年冬天,她建起村裏第一個微信群,幫著鄉親們讓“山貨出山”。手機上能賣東西?大夥兒半信半疑。

冬天正是村裏特産小花生收穫的時節,這種小花生顆粒小而實,表皮鮮紅,一顆花生能有四、五顆果仁,産量高營養豐富。鄉親們要麼逢集才能賣,要麼騎著三輪車到鄰村、縣城兜售,有的從臘月上凍一直賣到正月還賣不完。從“小花生”開始,劉文娟的電商群吆喝開了。

“我要50斤、我要200斤、我來500斤”,群裏搶購接龍一發不可收,全村近萬斤小花生不到三天就一售而光。呆在家裏就能把錢賺了?大夥兒喜不自勝。

“我不僅要幫鄉親們賺錢,還要為鄉親們省錢。”劉文娟又開了村裏第一個“美淘村”惠農互聯便利店,日用百貨、農資、電器,鄉親們需要什麼她就進什麼,貨比多家,確保物美價廉。2016年,她榮獲晉中第四屆青年代表創新創業大賽“優秀創業獎”,發言時她激情滿滿,“解決鄉村網際網路交易‘最後一公里’難題就是我的奮鬥目標!”

打通“最後一公里”這個樸素的願望讓劉文娟與致力於“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建行結緣同行,成為村裏第一個“裕農通”業主。“真的要替鄉親們感謝建行!有了‘裕農通’,村裏的老人們就有福氣了。”

生長本村,長在本村,又嫁在本村,劉文娟體會得到百姓的苦,“我要盡己所能,讓農村生活更美好。”於是,北堡村第一家專業合作社——“永興”合作社又由她張羅起來了。兩個月時間,跑遍祁縣政務大廳、工商局、東觀派出所,收集資料、填表、註冊、審核,辦執照、辦開戶。來回往返,家裏顧不上、裕農小店管不了,可想想鄉親們蔬菜銷不出的難處,想想三伏天一多半番茄因太陽暴曬被菜販子拒收的無奈……“不行!必須走規模化種植的道路,上大棚!”

辛苦,劉文娟不怕。愁的是,建大棚的錢從哪兒來?有的銀行貸款是5戶聯保,各家拿出房産證抵押,一個多月貸款都沒有下來。開弓沒有回頭箭,大夥兒湊錢多少不限,建一個算一個,希望一點點成形,這一次,又是建行帶來了好消息。

“劉姐,我們的‘農富貸’專為合作社負責人量身定制,還不用擔保,手機上測了額度隨時就能支用。”

聽著客戶經理的介紹,劉文娟一時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還有這好事兒,快給我測測能貸多少錢?”

打開建行手機銀行,輸入個人資訊、農補資訊,“28萬元!”“這是什麼高科技?太方便了,全部支用!”

“叮咚”,隨著短信提醒,28萬元秒到賬。劉文娟難以置信地將短信看了一遍又一遍,心底萌生出一個更大的想法。建大型冷庫,反季節銷售蔬菜,讓大夥兒的腰包再鼓點。

“劉姐,不用抵押,秒申秒貸的感覺咋樣?”

“這個好!這個好!建行科技這麼強大,我再提個建議,如果村民們的貸款都不抵押不擔保就好了。”

“您説到點子上了,咱建行‘道德銀行’系統已經上線,今後大夥兒的美德就可以成為信用,就能獲得貸款啦!”

劉文娟聽著、想著、笑著,一幅生機盎然的美麗鄉村圖景在眼前浮現,“讓農村生活更美好”——這個夢,不再遙遠。

 

 

 

“金融馬達”提速開拔

機器轟鳴,沃野無垠。山西晉中榆次區東陽鎮魏岳村,王永崗與眾鑫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夥伴們正在搶收玉米。

玉米收穫機開足馬力,脫皮機、粉碎還田機同步啟動,金黃的玉米棒子一根接一根跳脫而出,收穫機駛過,秸稈同時粉碎還田,留下一道道潑墨寫意的車轍。

“這一畝地,以前兩個人得收一天,還累得腰酸背痛,現在有這鐵傢夥,10分鐘就搞定!”想起幾十年前父輩手工勞作的辛苦,王永崗感慨不已,“我那時就想著,長大要開拖拉機!”

從“兒時夢想”到“一生情牽”

小學課堂上,被老師問及人生理想,“開拖拉機”這個答案收穫了滿堂歡樂,他卻從未動搖。農忙時節,學校專門放了“秋收”假,全家齊上陣搶收搶種,父母肩挑手提,天不亮下地,一直幹到天黑。最重的活總是父親扛,他常看到父親肩膀上一道道血紅的印痕。“開上拖拉機,就能給家裏減輕負擔。”

1995年,高中畢業的他擁有了人生中第一輛拖拉機。天津鐵牛,二手的。“新的買不起!”二手的也得兩、三萬元,家裏沒存款,父母分頭去借,只借了個零頭。去信用社貸款?沒有擔保不能貸。看著兒子渴求的眼神,父親悶聲跑出去,東家進西家出,好話説了幾籮筐,終於找到了可以抵押的支票。

拖拉機開上了,忙完自家農活,王永崗加入了“南征北戰”大軍。本村到外村、本縣到外縣,還跑出了省,河南、山東、河北,白天干活,晚上就在車裏瞇一會兒。那時的他做夢也沒想過,未來能領著村裏200多戶鄉親們發家致富。

“開拖拉機的越來越多,活兒不好找了。”他萌生了成立合作社的想法,攬活提供“耕種管收”一條龍服務。2009年,晉中市眾鑫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掛牌,首批8戶入社,你家有拖拉機,他家有收割機,東家是小麥收割機,西家是玉米收穫機,團結起來力量大,需要誰上誰就上,正如合作社的名字——“眾鑫”,更多的人一起收穫更多的財富。

眼看合作社一天天紅火,入社村民越來越多,2014年就超過了200戶。農機能入股、土地能入股,成為集種植與農機服務為一體的專業合作社,當年9月被評為國家級“示範社”。“這個榮譽有硬指標,農戶年收入要高於當地百姓平均收入30%!”這之後,他又有了新夢想——建設智慧農機合作社,讓更多的農戶踏上陽光大道——只不過這個夢想一直默默埋在心裏,直到遇上了建行。

從“等米下鍋”到“自由支配”

“我這一路都是靠貸款走過來的。”從買第一輛拖拉機開始,王永崗見識過太多借錢的苦、貸款的難。

沒有擔保,車間廠房沒有大紅本不能抵押,合作社不符合貸款條件,這些年貸款最大一筆金額只有5萬元。“那次著急買收割機”,找了五戶聯保才成功。同樣的話,同樣的拒絕,反反覆復不知説了多少遍,聽了多少回。

難,也要去辦;苦,往肚子裏咽。鄉親們跟著自己奔富路,還得往大了做!上半年種青椒、番茄,下半年種蘿蔔、白菜,想方設法擴大銷路,千方百計賣個好價。豐收的喜悅分享過,辛酸的滋味也品嘗過。

“前年,茴子白行情不好,想著晚點收再等等市場,哪知一場急雨,200多畝菜全爛在地裏,那可是40多萬元收成呀!”

大夥兒欲哭無淚。“不行!得建冷庫!不能再讓菜爛在地裏。”

“建冷庫?説得容易,1萬立方米冷庫,製冷機、冷凝器、風機,全套設備下來,沒有幾十萬元建不成。錢從哪來?”

計劃暫時擱淺,夢想卻從未停止生長。今年8月,建行客戶經理送到府來的“農富貸”讓王永崗又聽到了夢想拔節的聲音。

不用抵押不用擔保,建行系統直聯農業農村部“新農直報”APP,農戶上傳個人資訊、農補資訊,就能測貸款額度,隨用隨貸隨借隨還,額度迴圈使用,利息按天計算。

“你知道我的信用值多少錢?足有50萬元啊!”

從前後三個月到3分鐘到賬

看到手機上“50萬元”的額度,王永崗不敢相信,驚呼“冷庫有著落啦!”

不敢相信的事還在後頭,手機上一點3分鐘即到賬。“以前貸款前後要三個月”,有時跑下來也誤了農時,只能舊農機湊合用,幹一天活修半天車。

“建好冷庫,收蔬菜有了緩衝時間,既能調劑行情又能減少缺失,鄉親們的日子會更好!”他要給合作社插上智慧的翅膀,讓管理更科學、裝備更智慧,讓大夥兒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獲得更高的幸福指數。

“這個月,我們要到壽陽、盂縣收玉米,20多臺收割一起出發,想著就壯觀!”

車輪滾滾,馬達歡唱。品味著豐收喜悅,暢想著美好生活,王永崗和鄉親們向著希望的田野,開拔!

 

 

 

為了蘋果的“花樣年華”

“我們萬榮的蘋果皮薄、肉脆、味甜、色艷,我們的‘晉魁’品牌,是山西省著名商標……”説起自家合作社的蘋果,王少斌滔滔不絕。

最近,這位“山西省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正在忙一件大事——衝刺深圳“圳品”特供農産品,申報成功後,紅艷果蔬專業合作社的蘋果將直供粵港澳。

説起蘋果的品質,王少斌有絕對的自信。合作社的1800畝果園位於北緯35度,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土壤礦物質含量豐富,是世界公認的優質蘋果栽植區域,素有“一口萬榮果,三日未絕香”的美譽。

更讓王少斌信心十足的是,在這個關鍵節點,他遇上了建行。

“客戶經理説建行特別針對合作社推出了‘農富貸’,我還真不敢相信。”讓王少斌不敢相信的是,之前沒有一家銀行給合作社貸款,更別提他眼中的“大行”建行了。“我完全沒想到,建行還會支援農戶。”

想起之前的創業歷程,王少斌説最難的就是缺錢。2006年合作社成立,開始只有5戶鄉親入社,現在已經發展到111戶社員,不僅本村,相鄰的楊郭村、孫家莊、丁樊村都有農戶加入,他的合作社也成為山西省合作社+供銷社“二社合一”的試點。

鄉親們看重的,就是他能扛事。平常買化肥買農藥,沒錢就在他這裡賒賬;收蘋果時,不等賣出去,就提前付了款;家裏困難的,蓋房、娶媳婦都和他借錢。合作社最缺錢、最難的時候,他都扛下來了。2013到2016年,合作社陸陸續續建了6個冷庫,可以貯藏1000萬斤蘋果。自籌、集資、民間借貸,能想的轍他都想了,每次缺口都很大,“最難的時候都想碰死算了!”可看到老鄉們信任的眼神,他又重新振作,“活在世上,就是要做有意義的事。”

再出去跑,再出去借,合作社規模一點點擴大,鄉親們每年普遍增收15%。再遇上用錢的事,大傢夥湊,能出3萬元的出3萬元,能出30萬元的出30萬元。合作社上了進口的自動化選果設備,蘋果的大小、紅度自動機選,規格統一、品相一致的蘋果裝箱再賣,銷路大好,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級示範社。

“現在正是新紅星蘋果成熟的季節,你看我們這個蘋果是不是與眾不同。”打開“晉魁”蘋果禮盒,紅彤彤的蘋果上,一張張可愛的笑臉躍然其上,內附一本《萬榮笑話》小冊子,廣告語更是讓人過目難忘,“吃萬榮蘋果,看萬榮笑話”。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民間文學“萬榮笑話”與香飄萬里的萬榮蘋果結合,讓人不笑都難,難怪“晉魁”蘋果還有一個別稱——讓人快樂的蘋果。

“我們這個文化蘋果可不單單這一種,還被當成國禮贈送外賓。”王少斌如數家珍,“金陵十二釵”“八仙過海”“關公像”,甚至還有“水滸一百單八將”,這是在看“四大名著”時突發的靈感,他把蘋果種出了“花”。

為了蘋果的“花樣年華”,王少斌和合作社的夥伴們沒少下功夫。4月份給果子套膜袋,5月下旬給果子套紙袋,快成熟時套上印好圖案的塑膠膜,接受陽光20天的沐浴,王少斌説這叫“陽光雕刻技術”。“新紅星”8月下旬雕刻,“紅富士”則得等到10月上旬。

農時,一步不能誤;環節,一個不能少——一切只為了有個好收成。當問到他的這些發明創造有沒有申報專利時,他的回答讓人動容,“如果申報專利別人就不能用了,讓大家都用,都來致富。”

讓大家都能致富,建行送來的“農富貸”讓王少斌離初衷更近一步。“那天,客戶經理讓我測額度試一下,我説試試就試試,這一測不要緊,50萬元!他也不相信,我也不相信。”

之前跑過幾家合作社,額度最多的也就十幾萬元,試水鄉村振興新産品的客戶經理喜上眉梢,王少斌更是笑逐顏開。

“合作社還得走標準化、規模化種植”,他又有了新打算。雖然每年都請農科院、農業科技大學的專家教授來講課,但社員自主管理果樹,聽著是一樣的課,上的是一樣的肥,結出來的蘋果甜度還是參差不齊。有了建行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援,他想著統一生産、統一管理,農民來合作社打工,利潤盈餘二次分配,大家共同富裕——“那樣,果樹結出的蘋果一樣甜,大家的生活也一樣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