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鱔“貸”得活水來
■ 羅曉帆 宋麗娟
金秋時節,進賢縣三里鄉豐富村到處是一派繁忙景象,農民搶抓農時,勞作在田間地頭。看著水草下逐漸長大了的黃鱔,萬小飛的臉上笑開了花。“現在是黃鱔養殖管理關鍵時期,我正為買飼料的資金缺口發愁,建行客戶經理親自到府服務、指導,手機輕輕一點,錢就到賬了!真是咱農民的貼心人。”作為江西岩昊水産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萬小飛在收到40萬元的“贛農振興貸”資金後,難掩心中的喜悅。
今年以來,在南昌,像萬小飛這樣體驗建行鄉村振興“春雨”的農戶還有133戶。
及時紓困 “贛農振興”解決農戶燃眉之急
在進賢縣三里鄉豐富村的黃鱔養殖基地,一排排鋪滿水草的網箱,漂浮在水面上;一口口整齊的網箱,在藍天之下宛如碧綠的寶石閃閃發光。
“這些都是我家養鱔魚的網箱,雖然每個網箱只有4至5平方米,收成好的時候可以賺不少錢……”萬小飛劃著小船,在一方水塘中忙著整理網箱。目前,萬小飛共養殖黃鱔200多畝,共計8000余口網箱。
“建設銀行的‘贛農振興貸’就像‘及時雨’一樣。有了這40萬元,購買黃鱔飼料的資金就有了著落,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説起建行,萬小飛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60後”萬小飛是進賢縣三里鄉豐富村人,家裏的兄弟姐妹較多,經濟困難。他憑著一股闖勁,離開家鄉在廣州打拼。2009年,他手裏有了一些積蓄,經過深思熟慮,和愛人毅然離開廣州,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返鄉創業,回到三里鄉從事黃鱔養殖。隨著人工養鱔技術普及,參與養殖黃鱔的農戶越來越多,導致進苗難、進苗貴,且品質沒有保障。
2020年,萬小飛調整思路,在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下,開展規範化、標準化養殖,搭建了溫室大棚,把一年段養殖改為兩年段養殖。他説,搭建大棚需要不少資金,當時,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資金出現了很大缺口。江西省南昌進賢支行得知情況後,第一時間與他取得聯繫,發放的第一筆貸款順利及時到賬。
“今年5月份,得知客戶購買飼料的資金很緊張,我們立刻向上級行彙報,最終,僅用一天時間就完成了貸款審批,為萬小飛所在的江西岩昊水産養殖有限公司發放了40萬元的‘贛農振興貸’,助力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支行負責人説。
精準滴灌 金融活水激活鄉村振興動能
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江西省分行圍繞鄉村特色産業,積極支援、培育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推進農産品“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産業示範村建設。其中,南昌分行為三里鄉32戶鱔魚産業群體共發放貸款801萬元。
“三里鄉三面環水,天然餌料充足,適宜發展生態養殖。”三里鄉産業相關負責人説,三里鄉引進黃鱔人工養殖技術後,規模逐年擴大,現在已形成較為成熟、完整的産業鏈,帶動了村民興農致富。去年11月,三里鄉進入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目前,三里鄉黃鱔養殖從業人員15721人,具有很廣闊的市場前景。
南昌分行經過與三里鄉政府的多次溝通、交流,簽署了鄉村振興合作協議,構建起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依託金融科技,創新産品、服務和産融合作機制,推廣“鄉村抗疫農擔貸”“善擔貸”“財園貸”等小微信貸産品和網路供應鏈融資業務,將服務送到府,進村入戶授信,為養殖大戶、農村專業合作社和廣大農戶農業生産提供資金支援,讓農民足不出戶就可享受到普惠、便捷的信貸服務。借力普惠産品,將服務重心下沉到農村市場,不斷延伸農村市場服務半徑,積極發揮金融“開渠引灌”作用,深耕鄉村振興基礎,真正實現了金融活水在農業産業化領域的精準“滴灌”。
如今,有了“贛農振興貸”的支援,走進萬小飛的黃鱔養殖基地,小黃鱔正在溫室大棚裏茁壯成長。“趁著這幾天下雨,我每天都會從溫室大棚裏拿出一些小黃鱔放入水塘裏面正式養殖。”他説,江西省內市場上九成以上的黃鱔都是三里鄉養殖出來的,將銷往上海、浙江、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
助農惠農 築牢根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非常感謝萬小飛帶領我們走上人工養殖黃鱔的道路,我家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了!”萬小飛的鄰居章國忠説,90年代初,自己生了一場大病,住院治療花了不少錢,最後成為村裏建檔立卡戶。為了生計,章國忠到萬小飛的黃鱔養殖基地打零工;有了一定經驗後,自己也養起了黃鱔。
“飼料、技術、銷路……萬小飛是全部包場,飼料的錢都可以在黃鱔養大、賣掉後再給他。”章國忠説,在沒有資金壓力的情況下,他在黃鱔養殖方面越來越得心應手。現在,他家裏養殖黃鱔800多網箱。
萬小飛所在的江西岩昊水産養殖有限公司集水産、家禽養殖、苗木種植和銷售為一體,通過“基地+農戶”的訂單式合作形式,不定期聘請專家和縣鄉技術專家在黃鱔養殖基地舉辦培訓班,帶動300余戶農民養殖黃鱔,吸收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帶動周邊黃鱔養殖戶增收,對推動“三農”工作具有積極作用。
支援江西岩昊水産養殖有限公司的黃鱔養殖産業,只是江西省分行發展涉農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南昌分行堅持普惠貸款讓利於村民、價格最優原則,盡可能減少農戶、農企負擔,以實際行動解決農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築牢鄉村振興“根基”之時,也讓萬小飛和更多的“萬小飛們”在特色農業産業致富路上看到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