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實現傳統服務模式向網路經濟服務模式的轉變
近幾年來,中國的電子銀行業務發展非常迅速,這對於銀行業務轉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電子銀行也面臨著“成長的煩惱”,比如如何在增強安全性的同時兼顧客戶體驗?如何應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衝擊?怎樣實現傳統服務模式向網路經濟服務模式的轉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以上這些問題,對中國建設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徐捷進行了專訪。 兼顧安全性和客戶體驗 NBD:日前,央行發佈的《網上銀行系統資訊安全通用規範(試行)》涉及網上銀行系統的技術、管理和業務運作三個方面,分為基本要求和增強要求兩個層次,你認為目前電子銀行達到增強要求存在哪些困難? 徐捷:1月底央行出臺的這項政策對各家銀行的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以往要求相比,此次強調的內容包括第三方認證,在轉賬方面要求使用的Key必須是現代新型産品,因此各家銀行還在適應調整中。安全性的建立是一個體系的建立,因此後臺操作會複雜和細緻一些,包括實施干預、規則制定,加強反欺詐的操作。 我認為,對於電子銀行,保障安全性的同時兼顧客戶體驗是尤為重要的,客戶體驗應該和安全相協調,比如更高安全性能的産品可能會造成客戶在使用上程式繁瑣,這方面就對新産品産生了一定的制約,而這些新産品需要推廣,也需要市場接納和適應。目前有一些新産品在試用,要達到央行規定的增強安全要求,産品和業務各方面還需要改善。就現在電子銀行市場的情況而言,基本上各家銀行都能達到基本要求,有的做的比較好的銀行已經超越基本要求了。 未來電子銀行的發展方向,我覺得可以學習西方發達國家銀行的做法,他們提倡銀行是商業行為,出現問題由銀行賠付,各家銀行造成的問題由各家銀行自己承擔,監管層只監管系統産生的風險。商業行為很可能是未來我國銀行定義和發展的方向。 面臨第三方支付挑戰 NBD:電子銀行業目前的發展狀況如何? 徐捷:近幾年來,不是金融行業的第三方機構也逐漸涉足金融行業,出現了第三方支付,比如阿里巴巴、快錢、支付寶等,甚至還包括電信、移動開通的手機支付。這對銀行挑戰比較大。近幾年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規模越來越大,這種狀況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但目前是市場經濟,不可否認第三方支付也為客戶提供的一些便利。面對這樣的挑戰,我認為銀行自身的服務要跟上,銀行的網上支付方式得有一些改善。 NBD:如何應對第三方支付機構對銀行金融業務的衝擊?怎樣實現業務模式轉變? 徐捷:目前也有一些銀行和第三方機構合作,比如建行和阿里巴巴合作成立了網路(信貸)銀行,主要解決中小企業貸款問題。第三方支付機構會拿出一些中小企業資訊資源,需要時還會拿出對企業的評星結果資料,當然銀行方面把這作為一個參考。但是,一旦銀行業務要進一步延伸的時候,就需要了解企業更多資訊和交易內容,而這些資料又在第三方手上掌握著,它們控制了中小企業的交易行為方面的資訊資訊,很多內容又是銀行貸款和監管方面所需要了解的。所以,目前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溝通顯得比較重要,但不排除有時在交流和交易的過程中會産生一些摩擦。 過去銀行都是在為實體經濟服務,而網路出現後,銀行的業務並沒有跟進。進入到網路時代,用在實體經濟上的業務模型顯然已經不適合,所以給了第三方支付生存空間。網上資金流通,特別是在網上購物方面,B2C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機構幾乎形成了市場的半壟斷地位,它們吸納的民間資本比較多,還未大規模涉及吸收國有資本。早前監管部門就討論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發牌照問題,但就目前情況而言,監管部門對第三方涉足支付領域採取默認的態度。 現在在二代支付方式方面,各行網銀正在實現互聯,並制定規則。網路時代下,銀行所普遍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實現從實體經濟服務模型到網路經濟服務模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