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金融時報》:凸顯專業優勢承擔社會責任 中德住房儲蓄銀行創新保障性住房金融服務側記

發佈時間:2010-06-28

近日,中德住房儲蓄銀行的兩筆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又發放至承建企業的賬戶,這是中德銀行自2008年底至今發放的第30筆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中德銀行是一家專業經營住房信貸業務的商業銀行。

該行在2008年底在天津市政府和中國建設銀行的支援下啟動了保障房信貸業務的創新探索,將中低收入群體和從事保障房建設的開發企業作為該行的重點服務對象。

200812月至今,中德銀行已累計發放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30筆,發放額度24.1 6億元;累計發放保障性住房個人貸款3.4億元,幫助了1738戶中低收入群眾圓了築家之夢

專注——打造民生品牌

中德銀行于2008年底專門為經濟適用房、限價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和消費設計了個人保障類住房貸款和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産品,天津市政府給予該類産品貸款貼息及財政補助優惠。通過政銀合作,降低了中低收入居民和保障房建設企業的融資成本。據了解,中德銀行個人保障類住房貸款客戶實際承擔的貸款利率最低僅為基準利率的60%

中德銀行創新保障性住房金融業務,始終得到了控股母公司——中國建設銀行的重視和支援。作為國有控股且住房金融處於國內同業領先地位的金融機構,建行對住房保障這一基本民生問題高度重視。2008年初,建行董事長兼中德銀行董事長郭樹清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提出,住房保障必須實行政府與市場有機結合的基本制度。對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保障,既要有政府積極作為,又需要市場良好運轉,既需要投入一定數量的公共資源,又需要充分發揮商業化運作機構的作用,引導配置好巨大的市場資源。並提議,將中德銀行改革重組為專業住房信貸銀行,在全國首家試點保障性住房金融創新。就這樣,2008年底,一套全新的住房融資模式和一家專業的住房信貸銀行應運而生。

轉型以來,中德銀行信貸資産規模增長迅速,其中保障性住房貸款業務佔比超過60%,保障房開發貸款餘額更佔到該行全部開發貸款的86%。保障房金融創新産品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僅2010年一季度就發放個人保障類住房貸款1.1億元,幫助了近600戶中低收入家庭解決了住房問題,投放額在天津市市場佔比已達62%,截至目前,業務量仍逐月攀升;2009年該行經濟適用住房開發貸款當地新增市場佔比達到96.07%,並通過開展業務創新,成功為天津市租賃型經濟適用房建設發放第一筆開發貸款。無論是保障房開發建設還是中低收入居民購房融資,中德銀行都當之無愧地擔當了主角。

專業——彰顯産品優勢

怎樣才能達到合同的配貸要求呢?”我最快需要多長時間能夠使用這份合同的貸款呢?”我如果不能每月都按推薦的額度進行存款,行不行?”最近,客戶經理小王經常接到這樣的諮詢電話。原來,中德銀行依託住房儲蓄與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結合,創新推出的省息貸資金增值計劃得到了客戶的熱情響應。

中德銀行不僅以自身保障性住房信貸産品為載體,使政府的優惠政策能夠惠及更多中低收入居民,還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通過將住房儲蓄産品與個人住房貸款産品的有機組合,把個人住房貸款的即期消費優勢與住房儲蓄的信用約束機制、利率風險管理優勢結合起來,形成相對普通按揭産品的比較優勢。

如何充分發揮住房儲蓄先存後貸、低存低貸、固定利率、政府獎勵的産品特色,配合轉型後開辦的個人住房貸款産品,設計出更好的、能夠進一步降低中低收入群體購房融資成本的全新産品成了中德人面臨的又一課題。省息貸資金增值計劃就是該行專門為此研發的新型住房信貸模式:省息貸是在為客戶提供商業按揭貸款的同時,為客戶量身定制住房信貸理財計劃,推薦符合客戶需求的住房儲蓄産品,幫助客戶在不增加還款壓力的前提下,達到未來鎖定利率風險、減輕利息負擔的目的。

中德銀行現已成功將這一模式運用於保障房金融服務,在進一步減輕中低收入居民利息負擔的同時幫助其進行利率風險的管理。中德銀行住房信貸理財管家的專業形象已漸漸紮根在客戶心中。

創新——有效防範風險

保障性住房的目標客戶群體是中低收入家庭,決定了保障性住房金融業務具有其特殊性,特別是個人客戶,具有貸款單筆金額低、客戶收入不確定性大、資信調查成本高等特點。中德銀行結合服務中低收入群體的實踐,積極建立中低收入居民購房融資樣本數據庫,深入研究該類客戶特徵。在符合監管規定的前提下,努力打造適合這一業務要求和客戶特徵的信貸服務流程、客戶識別標準及風險管控機制,力爭在嚴控風險的前提下,實現高效服務。

中德銀行公司金融部負責人介紹,保障性住房價格比較低廉,廣受市場歡迎,銷售前景較為樂觀,更為重要的是保障房銷售往往採取定向安置、政府回購等方式,有效鎖定了市場銷售風險。

銀行商業運作和政府扶持相結合是保障房金融體系運轉的重要保障。中德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政府為保障性住房金融産品提供政策補貼,調動起多方面的積極因素,實現了政府、銀行、企業、居民多方共贏的局面。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626/024081838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