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網:郭樹清:簡單提高資本要求無助解決金融風險
9月17日,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在接受《財經》等媒體專訪時稱,建行將堅持既定戰略,成為綜合化、全功能的銀行集團。但總體推進上比較穩健,注重把控風險,“不是特別進取”。 對宏觀經濟的冷靜而清晰的把握,使郭樹清在掌舵建行時遊刃有餘。在銀行業遊移不定時,建行率先加大了對基礎設施等行業的信貸支援力度;在全行業高歌猛進時,建行又放緩了腳步。 新資本協議得失 《財經》:近期,27國的監管機構通過了巴塞爾資本協議III,分階段提高銀行一級資本要求到7%。目前國內對銀行業的監管要求也有升級的趨勢。您對此的看法是? 郭樹清:總體來説這是好事。因為環境在惡化,新資本協議體現了宏觀體系的監管趨勢,吸取金融危機的教訓。 具體到我們國家來説,採取更嚴格一點的,比這個巴塞爾協議更高一點的,我都覺得是可以理解的,對國內金融業也有好處。 但是任何時候都不要把一個方面推向極端。不是説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到10%或者15%,其他方面不用考慮,就沒有風險了。我認為,歐洲、美國的這次金融危機,和資本充足率有關係,但是很多時候都是表面的。表面上是資本充足率不夠,流動性不夠,支付不了,實質是它過度發展了金融産品(衍生品)。過度發展的金融業導致其本身産生了泡沫,還有房地産泡沫一系列的問題,而實質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現在各國都還在把金融産業當作支柱産業發展。很多時候是這些國家自己把金融領域弄成泡沫的,然後出問題。不是説對銀行簡單的資本要求就能防止這些問題的出現。 信貸結構調整 《財經》:建行對過去兩年信貸投放速度掌握地很有分寸,這是基於怎樣的判斷? 郭樹清:中國大起大落的經驗太多了,有大起肯定有大落,這符合一般經濟規律。 建行在信貸投放速度有節制可能會吃點虧。但寧可吃點虧,但也要對風險估計得足夠多,這個就涉及到國內外都很關心的銀行體系健康性的問題。 從銀行的經驗來看,每次資産大增長之後,資産品質都會下降,不過這次有些例外,信貸投向上大部分投到了基礎設施,這一塊未來出現過剩的可能性小一些;第二投向小企業和個人的比較多,小企業和個人的資信狀況和適應能力還都比較好。 《財經》:你在中報時強調,今年是“貸後管理年”。您認為新增貸款的風險主要集中在那些方面?怎樣加強風險管理? 郭樹清:根據建行情況,我們做了很多嘗試,努力調整信貸結構。 建行放貸主要是看客戶,而不是簡單地看行業。夕陽産業裏也有很好的客戶,朝陽産業裏也有很差的客戶。地方和地方的信用環境、金融生態也有差別。産能過剩的行業貸款也可以發放,但必須是優質客戶,我們能把控風險;相對我們覺得沒有把握的,就撤出來。 《財經》:目前經濟還處於恢復期,基於您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中期內銀行信貸會保持怎樣的節奏? 郭樹清:經濟復蘇期我們就更得小心,信貸不能增長太快了。當然信貸也不會拖了經濟增長的後腿,不會影響經濟增長。另外還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包括物價水準、資産價格水準等。 綜合經營平流緩進 《財經》:金融危機以後是不是國內銀行走出去的步伐相對慢了,現在週邊經濟環境算不算企穩?對於建行來説,是不是加快走出去的時機? 郭樹清:我們的戰略就是跟著客戶走,為客戶提供更便利的服務,這是最基本的。特別是在國際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讓客戶能夠在更便利的條件下得到商業銀行和國際金融市場服務。 至於走出去的方式和步伐,總體上來説還是穩健。建行主要以自然生長、有機生長為主,也就是我們建分行、設立全資子銀行,不是以收購、兼併為主。第一,金融危機以後我們看到發達國家金融服務業,總體上發展過度、沒有多大潛力;第二,對不熟悉的市場,不熟悉的環境,存在不確定性風險,我們看到很多的教訓。盲目擴張的風險很大。 《財經》:對銀行走綜合化發展的路子現在是怎樣的態度? 郭樹清:我們會繼續堅持既定戰略,成為綜合化、全功能的銀行集團。但我們確實也要警惕混業經營方面的問題。一定要設置內部防火牆,把相關的業務相對分隔開來,把風險控制在最低限度。 混業經營最大的問題是局部的惡化容易傳染,特別是在當週期性危機出現時,我們每年都要分析控制這個方面。另外我們綜合化方面也不是特別進取,還是以商業銀行的業務為主,以國內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