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中國私人可投資産近百萬億私人銀行業期待井噴
(作者:聶偉柱)昨日,福布斯中文版和建設銀行共同發佈了《2010中國私人財富白皮書》。《白皮書》稱,2009年,中國私人可投資資産共計85.4萬億元,其中金融資産佔60%,投資性房地産佔38%,預計2010年中國私人可投資資産總量將達到近100萬億元。 部分高凈值人士資産外流 《白皮書》稱,中國産生了以收入和財富為重要標誌、規模日益增長的中産階層,而在此基礎之上,正在形成一個高凈值人群。2009年,中國高凈值人士數量為33.1萬人,其投資資産總計為18.3萬億元。預計2010年中國高凈值人數將達到38.3萬人,其可投資資産總額將達到22.4萬億元。 2008年至2010年,中國高凈值人士擁有的可投資資産佔全國總量的比例分別為19.9%、21.4%、22.4%。高凈值人士中,大多數選擇房地産投資及股票投資。 此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部分高凈值人士的資産存在外流現象。 在昨日召開的“2010年中國財富管理論壇”上,建設銀行副行長陳佐夫表示,我國個人財富外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到國外成熟、完善的私人財富管理平臺的吸引。他建議,加快中國私人業務的發展,以服務水準和本土優勢吸引高端客戶,留住其財富。 競爭私人銀行領域 我國私人銀行市場起始於2005年。2005年9月,瑞士友邦銀行成立中國內地首家國際私人銀行。花旗、匯豐、渣打等外資銀行先後也在內地推出了私人銀行業務。而與此同時,中行、招行、建行等中資銀行也先後推出了私人銀行業務。 相比歐美,中國私人銀行業還處於初期階段。根據《白皮書》所做調查,高凈值人群中,約有52%的人曾經或正在使用銀行的私人銀行服務,而這其中,中資銀行以89%的份額佔據主導地位。 從雙方競爭力上看,外資、中資銀行開展私人銀行業務各具優勢:中資行客戶資源豐富,分行、網點覆蓋廣泛,能提供全面的産品和服務系列;外資行則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品牌優勢。 《白皮書》認為,目前,中國的私人銀行市場尚未形成市場領導者,但激烈的競爭將使領導者的機會稍縱即逝。誰能加大戰略投入,在體制和機制創新、核心人才的專業能力提升、産品和服務創新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誰就能贏得先機。 “國內開展私人銀行業務前景廣闊,私人銀行業務能為商業銀行帶來回報。”陳佐夫列舉數字稱,據統計,私人銀行帶來的利潤往往是普通客戶的10倍以上,而且穩定性比較強。 事實上,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場化已成為必然趨勢,商業銀行主要依靠傳統信貸業務擴張的模式已難以為繼。而私人銀行因高資本回報率、收入流持續穩定等特點,正成為銀行戰略競爭的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