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新浪財經:朱小黃:信貸投放遠達不到房貸需求

發佈時間:2011-03-23

“要買房,到建行”已經成為購房人熟知的口號,作為房貸主力銀行,建行副行長朱小黃近日在與新浪財經對話時詳細解釋了該行在房地産信貸業務方面的策略。

市場成交下降明顯 商業按揭或受影響

隨著近期房地産限購城市的不斷擴大,各地樓市成交量自2月份出現了明顯下跌,商業銀行的個人按揭業務或將“受此牽連”。據央行此前公佈的2月份金融統計數據中,居民中長期貸款2月份同比僅增1052億元,較1月份環比下降2248億元,由於居民中長期貸款絕大部分是住房按揭貸款,這組數據顯示2月份商業銀行個人房貸已經呈現下降趨勢。

市場成交的下降會影響到對房貸的需求,但是,目前銀行對房貸的資源配置仍達不到市場對房貸的需求。建設銀行副行長朱小黃向新浪財經表示,近幾年,建行房貸在個人信貸資産中的佔比在95%左右。

建行2010年半年報顯示,截至去年6月末,該行個人貸款達12,477.08 億元,佔客戶貸款和墊款總額的比例為23.32%,其中個人住房貸款達10,022.21 億元,較上一年末增加1496億元。

不過,朱小黃仍強調2011年建設銀行將堅持個人住房貸款核心業務地位,但是需考慮兩方面因素,即資産品質和價格利率的變化。

他向新浪財經表示,按揭貸款的風險和成本還是比較小的,而且資産品質都不錯,如果在利率定價中能夠達到一定水準,將會逐步提高收益率。但“在一些房價泡沫較大地區,風險較大、不確定性較大的地區還是需要進行約束。”

對存量房和已簽約的按揭貸款利率,朱小黃表示建行不會上浮,只會根據隨著央行的基準利率的調整而調整。

開發貸謹慎積極

在房地産開發類貸款上,朱小黃表示現在房地産市場處於宏觀調控壓力下,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對於房地産開發類貸款,建行堅持謹慎積極的原則。

國家統計局此前公佈數據顯示,今年前兩月,房地産開發企業資金來源12173億元,開發商資金來源增幅快速回落至16.3%,而去同期年這一增幅數據為69.5%。在開發商的資金來源中自籌資金及定金和預收款佔比越來越高,市場人士認為開發商已經比較差錢。

在被問及距離“國八條”出臺已經快一年時間,是否觀察到有房企出現資金鏈問題無法還貸時,朱小黃稱,“房地産調控實際上已經持續了很多年,過去不是很健康、實力不太強的開發企業已經淘汰的差不多。就建行客戶而言,現在沒有出現明顯的無法還貸的問題。”

不過朱小黃表示,“從防範風險角度出發,也會小心觀察企業的現金流變化情況,如果稍有問題就會採取相應措施。”

朱小黃認為,目前一些開發商將目光轉移至二三線城市是很好的戰略轉移。但他警示,不要重復過去中心城市開發的老套路,不要再在這些城市製造泡沫逼高房價。

“房地産價格最終還是由供求關係決定,保障房的推出將會對穩定房價起到重要作用。”朱小黃如此向新浪財經表示,“通過保障房開發和投放,通過幾年努力,房價走勢會趨於平穩。”

保障房信貸需政策配套支援

根據相關部署,今年全國將要建設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此前住建部已經與各級地方政府簽訂了責任狀,據住建部副部長齊驥的介紹,如此規模的保障房建設年度投資大概在1.3萬億到1.4萬億之間。而根據規劃,未來四年還將建設2600萬套保障房。

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此前曾向新浪財經透露,該行將從貸款規模上做好保障性住房貸款新增計劃,將普通商品房開發貸款業務與保障房開發貸款業務區別開來,差別對待。

朱小黃也向新浪財經表示,建行年初就確定了加大保障房建設信用支援。

不過,由於保障房項目涉及拆遷、開發、銷售、回籠的全流程,關聯方多,情況複雜、體量巨大、各地實施運作模式差異化明顯,防控合規性與政策性風險成為銀行投放貸款的考量因素。

朱小黃介紹稱,建行一方面支援建設保障房項目的開發商,提供開發類貸款,但其開發的項目需要已被政府納入開發和分配計劃。另一方面對購買保障房的個人提供按揭貸款,在抵押率和首付比例上仍按照商業原則。

“對於保障房的金融服務會堅持保本、低收益的原則。但對銀行風險防控而言,其核心問題是必須落實到具體的項目,項目産權清晰,地方政府需要對保障房建設項目提供財政稅收優惠、投資補助甚至用財政資金貼息等配套政策支援。”朱小黃如是説。

朱小黃強調,如果是政府以融資平臺打包借貸方式自身組建公司來進行保障房建設,建行不會參與進去。對於地方政府可能把保障房建設搞成另一個融資平臺的擔憂,朱小黃稱,“平臺的模式現在與銀行打交道很難。”

據了解,近三年建設銀行累計投向保障性住房建設的開發貸款達132.27億元,累計為20.13萬戶中低收入居民發放保障性住房商業按揭和公積金貸款330.41億元。同時,建設銀行積極參與住房公積金支援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貸款試點工作,全部取得28家試點城市承辦承諾,已受託發放公積金項目貸款 64.92億元。

 

 

http://zjj.house.sina.com.cn/news/2011-03-23/095467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