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郭樹清:系統性金融風險是可控的 下半年存加息可能
絲毫沒有意外,上市銀行2011年一季度業績再度全線飄紅。然而,中國銀行業亮麗的業績似乎並未徹底打消外部憂慮,4月中下旬,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下調中國長期本幣發行人違約評級,惠譽認為,未來3年內,中國銀行系統的資産品質可能出現嚴重惡化,壞賬率可能升高到15%到30%。 這是危言聳聽麼? 對於身處其境的中國銀行家來説,警惕系統性風險的同時,大多對銀行業乃至宏觀經濟基本面保持謹慎樂觀。在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看來,“總體上看,如果應對好的話,系統性金融風險是能夠防範的。” 惠譽下調中國評級的主要依據,便是過去兩年中國高速增長的信貸規模,特別是大量信貸投向了風險聚集的房地産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領域。在郭樹清看來,類似上述惠譽的擔憂正常但不免有點悲觀,“不同的銀行差別是較大的,大銀行間的新增貸款速度有差距,區域性銀行、地方性銀行和全國性銀行貸款結構也非常不一樣。” 在競爭策略的差異化選擇上,過去兩年,無論是貸款投放還是業務發展,建行一直保持著相對獨特的節奏,2009年全行業狂飆猛進之時,建行是四大行中年新增貸款最少的。 不過,中國銀行業即便無系統性風險遠慮,但少不了諸多近憂,比如利率市場化挑戰、房地産調控風險、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償付危機等等。4月29日,郭樹清接受包括本報在內的多家媒體採訪,暢談其對商業銀行經營策略、宏觀經濟走勢及金融改革等諸多核心問題的看法。 高利息收入B面 郭樹清認為有必要排除一個認識誤區,即不能用利息收入高低來衡量一家銀行的好壞,水準的高低、發展階段的差別。 經過2009年金融危機的短暫調整,中國銀行業2010年再次走上了高速增長軌道,2011年一季報顯示,上市銀行基本保持了30%以上的利潤增速。 在郭樹清看來,高增速不外乎三個因素:第一,儘管今年一季度GDP增速略有下降,但國民經濟仍保持高位增長,固定資産投資增速仍有25%,經濟規模擴大,銀行經營規模和凈收入規模也隨之擴大;第二,國有銀行改革以來,勞動生産率的提高非常明顯,以建行為例,很多指標都是五年翻一番,有的甚至翻了兩番,比如凈手續費收入上市五年增長了7-8倍;第三就是價格上漲,物價和資産價格上漲也反映到銀行的收入裏。 具體到2011年一季度,建行凈利潤大增34%,主要得益於凈利息收入的增長和撥備計提的減少。該行一季度實現利息凈收入716.30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27%,其凈利差為2.58%,凈利息收益率為2.69%,分別較上年同期提高0.28和0.30個百分點。 不過,上市銀行高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郭樹清坦言,從長期看,每年30%以上,包括近年來平均的27%-28%的增長速度不可持續,“但保持比國民經濟增速略高,還是有可能的。” 為此,商業銀行不得不未雨綢繆,其中之一便是中間業務佔比。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建行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231.54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7.29%,手續費收入貢獻程度超過20%。 長期以來,業界多有議論,中國銀行業需改變傳統吃利差、增長主要靠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在調整收入結構方面多下工夫。不過,郭樹清認為有必要排除一個認識誤區,即並不能用利息收入高低來衡量一家銀行的好壞,水準的高低、發展階段的差別。 “即便國外銀行業,很多非利息收入也是利息收入轉化的。金融危機前,很多國外銀行非利息收入佔比高達40%-50%,但很大一部分來源於信貸資産證券化,比如MBS,ABS,CDO,根子上還是靠信貸、靠利差收入;還有一個例子是信用卡,信用卡賺錢主要靠透支和分期付款,實際上是借款,但信用的部分收入表現為收費。”郭樹清分析。 在郭樹清看來,片面強調收費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有可能助長銀行分支機構弄虛作假,比如本來是正常的利息收入,被轉換為財務諮詢費、方案設計費等名目;而鼓勵收費佔比提高,實際上是鼓勵産品複雜化,而産品複雜化使得産品真實的風險得到掩蓋,風險加大,“這不是我們所提倡的。” 此外,小企業貸款、個人貸款業務被認為是新的增長點。截至2010 年末,建行共建立222 家“信貸工廠”模式的小企業經營中心,小企業貸款餘額將近6800億元,已佔全部企業貸款的20.4%,這一比例高於大型銀行平均水準6.5個百分點,其小企業新增量、餘額、佔比均領先於同業。 郭樹清坦言,執行國家政策與商業銀行戰略轉移是一致的,小企業貸款綜合收益要高於一般公司類貸款30%左右。 “建行不排除增發附屬債可能” 未來隨著貸款額增加,風險資産可能進一步上升,建行不排除增發一些附屬債以補充附屬資本的可能性。 亮麗的季報似乎昭示著,目前對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擔憂沒有必要。以建行為例,該行一季度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繼續“雙降”,其中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下降0.05個百分點,僅為1.09%;撥備覆蓋率更是高達228.80%,較上年末增加7.66個百分點。 惠譽下調中國評級報告中,將中國銀行業未來資産品質隱憂指向了兩個領域,一是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二是房地産信貸。事實上,過去兩年,上述兩類貸款的風險清查也貫穿中國銀行業監管政策始終。 截至2010年11月末,全國地方融資貸款餘額約9.09萬億元,佔全部人民幣貸款的19.16%,全國共有各類地方融資平臺公司9828家,其中2.84萬億已被剝離為一般商業貸款。 具體以建行為例,截至一季末,該行該類貸款餘額已下降至2700多億元,比去年年底5400億的水準減少一半,主要原因在於,根據監管要求,對於現金流可全覆蓋的平臺貸款,可整體劃轉為一般公司類管理的貸款。 過去兩年,針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學界和業界不少人士曾提出,以推進信貸資産證券化的方式予以解決,對此,郭樹清看法不同,“資産證券化也可以,但這並不意味著風險就完全轉移出去了,因為根據新監管理念,商業銀行無論表內還是表外業務,都存在一定風險。” 對於房地産風險,建行管理層表示,該行近年來開發貸比重一直在壓縮。2010年,該行房地産業貸款餘額佔整體貸款餘額比重降至7%左右,且12.34%的增速低於公司類貸款18%的增速;此外,房地産開發貸客戶已由2006年的6000多家降至目前的3000多家。 “應對好的話,系統性金融風險是能夠防範的” 過去兩年,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高速增長帶來的種種弊端也開始凸顯,“規模擴張─資本消耗─上市圈錢”的業務發展模式更廣為詬病。 截至2011年3月末,建行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45%、10.33%,較去年末略有下降,郭樹清認為,10.33%的核心資本充足率仍保持了一個較高水準,未來隨著貸款額增加,風險資産可能進一步上升,建行不排除增發一些附屬債以補充附屬資本的可能性。 “整體看,我們對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是審慎樂觀的。一方面,貸款增速已經下降,另一方面,利潤增速這麼高,補充資本金的能力也有所提高。”郭樹清坦言。 保障房退出機制要明確 在郭樹清看來,保障房開發貸款有一個最基本要求,“哪怕銀行不賺錢,但至少要保本,要安全退出,退出機制要明確”。 2011年內完工1000萬套保障房背後高達1.3萬億的資金需求,將商業銀行推向前臺在保障房貸款收益普遍不高狀況下,商業銀行是進是退? 郭樹清認為,保障房也要分開來看,商業銀行在經濟適用房、兩限房、棚戶區改造上已有較成熟的經驗,現在的難點在公租房領域。 “經適房、限價房等項目,一般政府責任明確、財政支援政策確定,居民一般採用自住自購,這種形式比較成熟,且中國人購房積極性和自有資産觀念較強,貸款風險較小;但廉租房和公租房不同,廉租房建設、管理、運營和退出機制基本上是靠政府。”郭樹清分析。 比如,公租房回收租金難度相當大,回收之後,差額誰來補,政府是不是都要補,這些均對商業銀行是嚴峻挑戰。 郭樹清介紹,建行選擇的公租房項目,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模式:一是,公租房建設選擇地段較好,如市區繁華地段,土地歸政府無償劃撥,且項目上面是租戶下面是商鋪,一賣一租,還款有一定保障,基本可覆蓋大部分或全部成本;二是,財政比較明確給予一定補償,如確定一個期限,期限結束後,如果正常回收不能彌補銀行本息,政府給予一定補貼;另外,還有政府單獨拿出土地作為質押抵押,只要出現風險,有土地抵押和質押的。 在郭樹清看來,保障房開發貸款有一個最基本要求,“哪怕銀行不賺錢,但至少要保本,要安全退出,退出機制要明確。” “總之,保障房是必須搞的,總的計劃也是可行的,但要看這裡面具體項目各佔多大比重。無論哪一種模式,都與一個問題嚴格關聯,即政府必須到位,政策要落實到街道和居委會,要搞清楚居民的收入情況和保障情況必須靠社區靠基層。”郭樹清強調。 下半年存在加息可能 郭樹清認為,下半年還存在加息的可能性,價格上漲的多個因素短期內不大可能下降,需要對通脹保持高度警惕。 前述惠譽報告提出,2011年以來,中國高企的通脹及房地産調控將給中國的宏觀金融穩定帶來不小挑戰。3月,CPI同比上漲5.4%,再創新高,顯示物價上漲較快、通脹預期較強的態勢。 對此,郭樹清認為,下半年還存在加息的可能性,他認為,目前除了菜價、肉價等因素外,價格上漲集中在煤炭、電力等能源領域,另外居住類的服務價格比如房租向上跳動幅度也較大,這些因素短期內不大可能出現下降。因此,需要對通貨膨脹保持高度警惕。 不過,郭坦承,加息對銀行業的影響是中性的。他同時指出,利率市場化比我們想像的要快得多,因為利率市場化並不是簡單地表現為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存貸款的替代物、其他的籌資産品及籌資渠道已經發生了改變,比如信託、理財、保險都可以替代存貸款,而且比重越來越高,這些價格都是浮動變化的。” 此外,對於金融危機之後,中國銀行業紛紛走出去的局面,郭樹清認為,建行還是一家主要立足國內的銀行,國外業務發展,無論是規模還是比例都不會在近期佔到很大比重。 上述判斷基於以下兩個因素,第一,國內銀行業並不飽和,金融服務還存在很大缺口,增長潛力很大,不必捨近求遠;第二,海外業務發展也需要相關管理能力,如人才、知識、經驗等,銀行有一個逐步培育的過程,“總之要看具體情況,我們的計劃是積極穩妥的,沒有那麼雄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