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網:龐秀生:建行的審慎一定不過分
建行上週五發佈今年一季報之後,建行副行長龐秀生表示,轉型與變革的結果將直接影響著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最重要的不是一個時間點的數據好于或遜於預期,而是在未來經濟週期變化中,應對的彈性有多大,增長是否可持續。”龐秀生稱。 最新發佈的一季報顯示,建行在高撥備低不良的基礎上實現了34.23%的凈利潤增長。與此同時,該行的平均資産回報率達到1.71%,加權平均資産收益率則達到26.19%。 撥備覆蓋率一直是常見的用於衡量一家銀行風險抵禦能力的基本指標,但同時也會不時地被一些銀行用於調節利潤的指標。適當降低撥備,就可以在短期內美化報表。 相形之下,建行主動進行了多項撥備,撥備對貸款的比例也于去年年末率先達標,超過監管要求的2.5%達到2.52%。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末,建行不良貸款餘額為645.55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09%,繼續實現“雙降”。同期撥備覆蓋率則達到228.8%,較上年末增加7.66個百分點。 外界一直對中國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潛力心存疑慮。中國銀行業一直沒有真正經歷過經濟下行週期的考驗,由於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與宏觀經濟休戚相關,所以不少銀行家都表示,最關注的便是宏觀經濟的變化和走勢,“她好,銀行就好”。 龐秀生並不諱言,中國經濟當前孕育著很多風險,有的還在積聚,未必所有的風險都可以實現軟著陸。所以“建行的審慎一定不過分,否則可能低估了風險”。不過他直言,不同的市場主體對風險的判斷不同,風險定價也不同,商業銀行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同時還要兼顧其他市場主體、競爭對手,乃至自身發展的多種因素,如何平衡多種關係,“很微妙”。 “如果資産規模增加速度過低,會影響士氣,也會影響競爭格局;太過謹慎客戶關係也會難於維護,如何將自身對市場的冷靜判斷和客戶的市場判斷之間找到結合點,殊為不易。”龐稱。 建行表示,去年四季度就在撥備中考慮了今年經濟形勢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影響,已經計提的撥備主要是基於新增貸款的一般性撥備,而非問題貸款,一個例證是其不良貸款的撥備為凈回撥。 在一些銀行非信貸撥備出現凈回撥的情況下,建行則計提了幾十億元的非信貸撥備,以審慎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 建行去年還對國別風險和聲譽風險進行撥備,也對表外業務和理財業務進行撥備。龐秀生表示,儘管從原則上講,商業銀行在理財業務上不承擔相關責任和風險,但考慮到此前雷曼迷你債的前車之鑒,進行了審慎撥備。 在整個銀行業不良貸款“雙降”已經接近底線之後,資産品質分類的真實性,已成為監管當局新的監管重點。貸款分類的準確性和遷徙率,便是重中之重。 有監管高層曾表示,當前很多貸款分類缺乏科學依據,到底是好是壞,往往是基層分支機構兩三個人説了算,分類基礎不夠準確。 建行首席風險官黃志淩告訴財新記者,監管當局對貸款分類準確性和真實性的考核的確有趨嚴的跡象,而基於真實準確分類基礎上的資産品質,才具有可比性。 黃志淩稱,不良貸款的分類不應該只看現狀和結果,還要看趨勢。有些企業雖然還在正常地還本付息,但如果他們分析後發現企業的現金流有下降趨勢,那麼就會對其貸款分類做審慎地向下遷徙。年報顯示,建行去年實施主動信貸退出1045億元,其中多以尚能還本付息的貸款為主。 黃志淩透露,建行從去年已經提出,不再糾纏于不良貸款率零點幾個百分點的下降,而是要著力構築資産品質領先的基礎。 他表示,建行認為必須鼓勵風險及時暴露,並且要在儘早暴露的同時,加大處置。建行要求分支機構,要在不良貸款暴露的同時,加大處置力度,暴露多少,處置多少。同時,將貸款分類偏離度和結構調整納入了對基層分支機構的考核之中,從機制上引導基層關注風險,從嚴分類。 數據顯示,建行去年對200多億元現有貸款的分類進行了調整。建行高層解釋稱,並非貸款品質發生了問題,而是他們從嚴掌握貸款分類標準。與此同時,建行去年不良貸款的核銷額近百億元。這在一定程度上衝抵了相關撥備,但對於改善存量資産的品質則影響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