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生活週刊》:郭樹清:現在是深化金融改革的有利時機
4月28日晚,建設銀行公佈了今年一季度的業績報告。數據顯示,建行延續了去年以來穩健的風格,貸款規模增速保持同業較低的水準。不過,建行以此創造了34.19%的凈利潤同比增長,在大行中僅次於去年上市的農業銀行。次日上午,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就目前的經濟、金融形勢以及未來建行的發展與策略接受了本刊記者的採訪。 加快金融改革步伐 三聯生活週刊:目前,一些專家學者認為,中國的很多問題與金融抑制有諸多關聯,您認為目前深化金融改革的時機是否成熟? 郭樹清:現在金融業既面臨挑戰,也面臨非常有利的條件。金融業完全可以加快發展、深化改革,特別是在股票、債券、商品期貨市場等直接融資領域。在推進人民幣可兌換,特別是資本項目可兌換方面,在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在參與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改革,重點推動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方面都可以大有作為。 事實上,利率市場化比我們想像的快得多,因為它不是簡單地表現為存貸款利率發生變化,而是存貸款的替代物增加,其他投資渠道、産品多了。比如信託、理財、保險,比重越來越高,這些産品的價格都是浮動的。其他國家的市場化也是這麼來的,並不表現為存貸款利率一下子有很大變化,而是表現為存款和貸款在籌資中的比重下降。 在上海、香港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現在也是一個很好的時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商品使用國和進口國,但是我們的期貨市場還小得很,在全球佔比只有10%左右,這是不相稱的。我們也問過國外一些大宗商品的生産商、供應商、中間商、交易商,他們認為,在中國開放大宗商品期貨交易,包括石油交易是完全可行的,他們也都願意來參與,這些方面可能需要我們抓緊做好一些基礎工作。 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包括外國機構企業在中國發債、發股,也完全可以加快步伐。過去我們擔心資金不足,怕他們抽水,現在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剩餘,而且都壓在央行的儲備上,這個問題的負面影響已經非常嚴重。現在是很好的機會,加快完善金融市場體系,這對於提高整個經濟的效益,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進一步實現經濟平衡都有好處。對銀行的業務轉型,取得更多的商業機會,找到新的發展途徑也是很好的契機,這方面確實可以大有作為。 三聯生活週刊:但是,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向資本市場和債券市場融資。過去,建行的大客戶的比重是比較高的,面對這種趨勢,建行的發展策略是否有所調整? 郭樹清:近年來,我們已在深入推進業務結構調整。去年末,我們已有222家信貸工廠,小企業新增貸款1896億元,同比多增1485億元,貸款餘額達到6799億元,佔全部企業貸款的20.4 %。據銀監會通報,高於大型銀行的平均水準6.5個百分點。我們還和阿里巴巴合作開發了面向小企業的網路貸款,不用抵押,不用傳統的辦法,效果很好。不僅滿足了小企業需要,支援了地方發展,而且,這些小企業貸款的綜合收益要比大企業貸款的平均收益高30%左右。我們有興趣,也有意願繼續做好小企業貸款。個人貸款也是我們增長的重點,去年新增個貸佔到了全部新增貸款的1/3,這其中也包括給很多微型企業的經營性貸款。 第二,我們在服務“三農”方面取得巨大成效。去年,我們的涉農貸款增幅、增量都在同業中名列前茅,貸款餘額達8000多億,同比增長39%,在大銀行中首屈一指。農業、農村潛力無限,目前在農村地區居住的人口有7億多,如果放在國際上,這可能是好幾個大國的人口總和。而且城市化、工業化、資訊化發展速度很快,商業機會很多。我們高度重視縣域經濟、鄉鎮經濟,從地域上也包括過去認為是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我們認為,執行國家的信貸政策和實現銀行新的戰略轉移是一致的。當然,我們也會繼續做好大中城市金融的服務,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會加大向農村地區投資的力度,增加更多的網點和資源。比如説向縣、鄉普及電子銀行、ATM機等,多個渠道一起推進。 第三,隨著大企業直接融資比重的提高,我們也很願意為企業提供投行服務。投行業務是建行業務轉型的重點之一。目前,投行業務收入佔手續費收入比重近20%。 三聯生活週刊:在加快金融改革的過程中,您是如何看待一些金融創新的産品,比如資産證券化。很多銀行界人士呼籲放開資産證券化,給予銀行新的補充資本的渠道。 郭樹清:在金融危機之後,我們對一些金融創新産品有了新的認識。比如資産證券化,監管層就認為,通過這種方式風險並未完全轉移,包括表外業務也是有風險的。其實,現在一些媒體的報道正在形成誤區,就是認為銀行利息收入高就是不好的。實際上,我們不能用利息收入的高低來衡量銀行的好壞。世界上一些大銀行的非息收入比重也是差別很大的,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後,許多銀行的非息收入比重明顯下降了。 即使是非息收入,也有很多是利息收入轉化而來的。國外很多銀行的非息收入都是通過信貸資産證券化取得的,不論多麼複雜的結構性産品,基礎還是利息收入。還有一個例子,信用卡的收入,很大部分實際就是利息,但是表現為手續費。片面強調非息收入有可能助長銀行弄虛作假,鼓勵銀行把産品複雜化,反而掩蓋了真實風險和真實成本。但是有些中間業務收入是實實在在的非息收入,比如在期貨、證券市場的代客交易收入,比如工程諮詢類、造價諮詢類、設計類的服務費等。這些方面,我們和國際先進銀行還有很大差距,是要加快發展的。 通脹是業績超預期的一個原因 三聯生活週刊:從一季度業績來看,銀行繼續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不少銀行的業績增長超出了市場的預期,您認為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郭樹清:一季度銀行業的業績增幅較大,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國民經濟仍在較高速度上運作,固定資産投資也增長了25%。經濟規模擴大,銀行的凈收入規模也會擴大,這是最主要原因。二是銀行業改革以來,勞動生産率提高非常明顯。以建行為例,大部分指標都是五年翻一番、翻兩番,中間業務收入5年增長了七八倍。點均、每人平均的利潤、存款都增長很快,而且這種勢頭還在繼續保持。三是物價和資産價格上漲,也反映在銀行的收入裏頭。 三聯生活週刊:您認為銀行業未來能否保持這樣高的利潤增速? 郭樹清:從長期看,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肯定沒有那麼快,銀行生産率提高也不是無限的,而且如果沒有通脹,銀行業像目前這樣27%-28%甚至30%以上的增速是很難維持的。不過銀行維持比國民經濟增速高一些的利潤增長速度還是可能的。目前投資大銀行股票的平均回報率在10%左右,即使按現金分紅計算的股息收益率也接近4%,應當説也還是非常正常、非常有吸引力的。 三聯生活週刊:一季度,建行的NIM(凈利息收益率)環比繼續上升,但有分析人士認為,二季度可能是NIM上升的拐點,而且這一輪的NIM也不可能達到2008年的高度,您對此有何評價?建行的息差水準年內能否繼續保持上升? 郭樹清:NIM(凈利息收益率)的變化實際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一,後續利率政策調整的節奏、幅度和方向。一般認為非對稱加息對銀行的息差有負面影響。但是從前兩次非對稱加息來看,對我們影響相對有限。其二,資産負債結構對息差也有不同影響。比如説做小企業貸款、涉農貸款,可以提高利息收益率,長期、短期貸款的比重不同對此也有影響。其三,市場資金情況。如果市場資金比較緊張,銀行的議價能力就會提升。對於我們而言,如果後面沒有太多新的、較大的政策動作,NIM會有一個比較穩定的趨勢。 三聯生活週刊:有報道指出,建行正在籌劃收購馬來西亞EONcapital的股權。今年,建行在海外並購方面有何具體計劃?在自設分支機構和並購兩種海外發展模式中,建行傾向與于哪種模式? 郭樹清:海外業務是個重要領域,我們一直在積極推進,但我們始終認為建行還是一家立足國內的銀行。這基於兩個原因,一是現在國內的銀行業還不飽和,金融服務還存在缺口,增長潛力巨大,我們不可能捨近求遠;另一方面,在海外發展業務需要相應的管理能力,在人才、經驗、知識等方面我們還有一個逐步培育的過程。基於這些考慮,我們對海外業務的推進採取的是穩步發展的策略。每年我們都有新的分行開業。去年,我們設立了胡志明分行、雪梨分行、莫斯科代表處,並積極籌劃在南美、中東、東南亞等地區設立機構。 採用並購還是自然增長的方式,主要是和我們的業務發展戰略以及當地監管政策和市場潛力有關,看是自設分支機構容易些,還是並購容易些,有些國家對設置機構或者並購有著不同的限制。在一些成熟市場,金融服務過多,我們就不會選擇做很多零售業務。我們在新興市場國家可能會更積極一點,因為潛力更大。但是在發達國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像倫敦、紐約這些城市,這些地方的外匯、期貨、股票、債券市場都是全球性的,如果提供相關服務,那麼需求也很大,這不同於一般的發達國家。總之我們的想法是既積極又穩妥,沒有那麼雄心勃勃。 積極探索保障房建設的有效模式 三聯生活週刊:目前,保障房建設籌資是社會討論的熱點之一。去年底,建行北京分行和北京市政府簽署了200億元的授信,支援北京的保障性住房建設,成為北京地區首家與政府就此簽訂合作協議的銀行。這是否意味著,建行在支援保障房建設上已經探索出了比較好的模式,特別是在公租房、廉租房方面? 郭樹清:建行在支援保障房建設上具有傳統優勢,在為經濟適用房、兩限房、棚戶區改造等項目提供金融服務方面,都有比較成熟的經驗。我們的體會是政府責任明確,財政支援政策確定,居民一般採用自住、自購這種形式的保障房,風險可控,資金回流比較順暢。 廉租房、公租房的情況有點不同。廉租房主要面向低收入家庭,其資金來源以及後續的管理,基本要靠政府支援,因為靠本身租金週轉無法覆蓋成本。現在社會討論的難點,主要是指公租房,我們也主動做了大量的調研,包括對香港、新加坡以及歐洲一些國家的公租房的研究。其難點在於管理,如何動態確定居住者的收入水準,如何制定進入和退出標準,如何回收租金,如何補足差額。總之,如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言,要抓緊建立“使用、運營、退出等管理制度”,銀行和其他社會資本參與公租房建設,也有一個正常退出的渠道和機制問題。 不過,現在已有一些探索比較成功。比如有的分行簽的公租房項目,選址較好,土地由政府無償劃撥,上面是住宅,下面是商業,那麼商鋪出售或出租的資金基本可以覆蓋大部分成本;還有一些項目,財政明確一定期限內如果資金回收不能彌補銀行本息,那麼政府將給予補償;也有些地方政府會另外拿出土地作為抵押,如果公租房出了風險,那麼以這些土地補償。管理方面不少城市都設立專門的保障房機構,有的還成立了專門的投資建設公司,負責籌資和償還。有的城市還把篩選住戶的責任落實到街道、居委會,制定了公示和舉報查驗辦法。 參考國際上的經驗,我認為應當鼓勵一些機構和企業自建自管一定數量的公租房。例如大學、醫院和科研院所可以為訪問學者、博士後提供中小型公寓,收取成本租金;工業園區或高新技術園區可以為一部分科技人員和專業技術工人提供週轉性住房;駐防部隊可以為流動性較強的隨軍家屬提供有補貼的住房;遠離城鎮的新建獨立工礦企業以及實施跨地區幹部交流的金融機構,都應當允許和鼓勵其自建自管一部分員工宿舍,但必須收取合理的租金,租金太低,住戶就會抵制流動。總之,公租房不能回到過去計劃經濟下的福利房,那樣勢必會走入死衚同,沒有可持續性。要害之處在於,分配一定要限制在特定人群,租金一定要維持在成本上下的水準,管理必須有專責機構,虧空必須有補貼來源。 實行保障性住房制度,並不意味著否定當年的住房分配貨幣化改革,更不意味著要取消房地産市場。未來多數居民仍然要靠市場來解決住房問題,只有低中收入和低收入群體才能享受保障性住房。但是保障性住房建設多了,也會影響普通商品房的供求和價格,如城鎮化能更均衡一些,那麼市場房價就會逐漸回歸正常。只有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才有可能使保障性住房成為一項可持續發展的公益事業。因此,各類保障房要形成階梯式體系,最底一層是廉租房,最上一層就是接近普通商品房的經濟適用房,這樣才能與市場接軌。目前還有些項目規模比較大,現金流不能覆蓋本息的,我們就要繼續研究出財務上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哪怕少盈利甚至不盈利也可以,但是我們要確保安全退出。總之,保障房制度最關鍵的是政策必須到位,管理必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