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半月談網:建行董事長眼中的“拆毀性建設”

發佈時間:2011-06-03

針對中國目前以“大拆大建”拉動GDP增長的現象,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創造了一個新詞:“拆毀性建設”。這種馬路反覆修,房屋不斷拆遷等創造的增加值,都要計入建築業,計入GDP,但實際財富和國民福利並沒有增加。

十年前有個詞叫“建設性破壞”,意思是看起來是破壞,其實是為了建設,和這個“拆毀性建設”屬於“雙胞胎”構造。不過,官員看到的多是“建設”,百姓看到的往往是破壞和拆毀。GDP增加的是官員政績,被拆毀的往往是百姓生活。看來這樣的錯位,已非一日,何時終結?

郭樹清指出,中國的能源和環境狀況令人擔憂,在相當大程度上,我們的能源消費模式正在趨同於美國,不斷地買車、修路、攤大城市。另外,全國城市規劃和建設隨意性很大,相當一大部分GDP靠拆遷。這種馬路反覆修,房屋不斷拆遷等創造的增加值,都要計入建築業,計入GDP,但實際財富和國民福利並沒有增加。一些地方,農民讓土房變磚房、磚房變樓房、樓房變更大的樓房,但是由於過度分散,沒有配套設施,許多就建在稻田裏,現在又開始拆毀、遷建和集中。浪費太大,而且按照統計規則,它都計算在儲蓄、投資、積累裏面,而最終的社會凈增財富和福利就大打折扣。

在追求這種邊拆邊建的GDP的過程中,就使得中國對世界資源的胃口越來越大。比如,近年來全球石油的新增需求一半來自中國;鐵礦石和主要金屬40%左右由中國消耗;水泥和玻璃大約50%由中國消耗。GDP的增長很大部分是依靠資源的超強度投入,而實現的財富積累和國民福祉卻相對很少,這是發達國家走過的工業化的老路子,中國要想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必須避免大搞“拆毀性建設”,停止付出高代價來追求GDP增長。

5月11日《中國青年報》引用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曾經説過的話: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每年新建面積達20億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鋼筋,建築的平均壽命卻只能維持25至30年。

官員GDP出政績觀念根深蒂固,也是導致建築短命的原因。目前地方官員仍然受著GDP考核指揮捧的指揮,為了快出GDP,快出政績,就要搞建設,當有些東西、比如房屋已經建設好了怎麼辦,那就拆掉重復建設。相對於平地起高樓創造一次GDP,拆掉再建則創造了兩次GDP,一次是破壞帶來的GDP,一次是建設帶來的GDP。而且,沒有破壞就沒有建設,破壞反倒成了創造GDP的突破口,所以有官員理直氣壯地説,“拆出一個新中國”,一些不該拆的被拆除,成了短命建築。

 

 

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11-06/01/c_121480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