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證券市場週刊》:建行穩健術

發佈時間:2011-08-16

建設銀行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産物,也是中國發展金融産業的主力軍。作為首家在海外上市的四大國有銀行,建設銀行在中國金融發展史上走過了不平凡的航程。自2007年登陸A股起就引來諸多關注,滬深大盤定海神針、期指首選、重點指數股首選等諸多期待被聚集在建設銀行身上。

上市5年來,建設銀行資産總額複合年均增長18.71%,凈利潤複合年均增長23.45%。

四大國有銀行股改取得巨大成功,展現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和價值創造力,國際形象大幅提升。全球市值最大的前10家銀行中,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全部入榜,工行和建行已連續數年名列第一、第二,其他指標與國際同行比也毫不遜色。

仍以建設銀行為例,經國際權威機構《銀行家》評定,2010年品牌價值列全球商業銀行第三位、投資銀行第九位,綜合排名列第十位。

伴隨著市值膨脹的同時,是中國銀行業資産規模的迅速擴大,這是大多數中國銀行業走過的道路,但單一的資産擴張模式並未獲得市場和投資者的廣泛認可,儘管中國銀行業保持了靚麗的業績和較低的不良資産率。

經歷了2009年的信貸狂飆,隨著監管的日趨嚴格和宏觀調控的逐漸收緊,中國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被再次提及。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甚至認為,未來3年內,中國銀行系統的資産品質可能出現嚴重惡化,壞賬率可能升高到15%-30%。

但中國銀行業對此淡定自如,用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的話就是:“總體上看,如果應對好的話,系統性金融風險是能夠防範的。”

曾經有觀點認為,過去兩年中國高速增長的信貸規模,特別是大量信貸投向了風險聚集的房地産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領域,對基礎建設金融服務提供商的建設銀行來説,系統性風險更大。但在郭樹清看來,這種擔憂不免有點悲觀,“不同的銀行信貸投放的差別很大,大銀行間的新增貸款速度有差距,區域性銀行、地方性銀行和全國性銀行貸款結構也非常不一樣。”

在競爭策略的差異化選擇上,建設銀行一直力求穩健,重視風險控制。過去兩年,無論是貸款投放還是業務發展,建設銀行一直保持著相對獨立的節奏,2009年全行業信貸大躍進之時,建設銀行是四大行中年新增貸款最少的。

業務均衡術

在四大國有銀行中,建設銀行規模是僅次於工行的國內第二大商業銀行。但是建設銀行的股本比工行少了1000億元,在四大國有銀行中價值凸現。建設銀行與上市的工行、中行和農行比較,資産品質和業績穩定性最高,業績增長始終處於四大行前列。2008年,建設銀行的凈利潤已經突破1000億元,和工行、中石油跨進財富創造1000億俱樂部。

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銀行業經歷了2009年短暫的調整,在2010年再次走上快速增長的軌道,2011年一季報顯示,上市銀行基本保持了30%以上的利潤增速,建設銀行也不例外。建設銀行很多指標都是5年翻一番,有的甚至翻了兩番,比如凈手續費收入上市5年增長了7-8倍。

2011年一季度,建設銀行凈利潤大增34%,主要得益於凈利息收入的增長和撥備計提的減少。該行一季度實現利息凈收入716.3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27%,其凈利差為2.58%,凈利息收益率為2.69%,分別較上年同期提高0.28和0.30個百分點。

這種資産擴張帶動的高增長是否具有持續性,尤其是在通脹上行、信貸嚴控的背景下,原有“吃息差”的盈利模式還能持續多久?

對此,建設銀行已有清晰的認識,過去僅僅憑資産規模增速、利潤增速和不良率降速來判斷一個銀行的好壞是一個誤區,即不能用利息收入高低來衡量一家銀行的好壞,業務和管理水準的高低、發展階段的差別都是必須考量的因素。目前對建設銀行而言,11萬億元的總資産決定了其在規模擴張上已經達到一個高度,亟須在規模以外尋找突破的方向。

其實,近幾年銀行的高增速緣于自身經營管理能力提高的同時,也受益於有利的外在經濟環境條件:儘管2011年一季度GDP增速略有下降,但國民經濟仍保持高速增長,固定資産投資增速仍在25%左右,經濟規模擴大,銀行經營規模和凈收入規模也隨之擴大;另外,國有銀行改革以來,勞動生産率的提高也非常明顯,加上資産價格的高速上漲也使銀行獲益匪淺。

因此,在大的宏觀形勢仍有利於銀行業的時候,未雨綢繆調整業務結構非常重要,,建設銀行需改變傳統吃利差、增長主要靠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在調整收入結構方面多下工夫。建行中間業務佔比已有所表現: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建設銀行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231.5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7.29%,手續費收入貢獻程度超過20%。

此外,小企業貸款、個人貸款業務被認為是新的增長點。截至2010年年末,建設銀行共建立222家“信貸工廠”模式的小企業經營中心,小企業貸款餘額將近6800億元,已佔全部企業貸款的20.4%,這一比例高於大型銀行平均水準6.5個百分點,其小企業新增量、餘額、佔比均領先於同業。

在郭樹清看來,執行國家政策與商業銀行戰略轉型是一致的,小企業貸款綜合收益要高於一般公司類貸款30%左右,這是未來建設銀行要堅持的發展方向之一。

風險控制術

儘管世界金融業並不安定,歐債危機風波未平,美債又被下調評級,中國銀行業似乎離系統性風險還很遠,但仍存在不少看得見的隱憂。如利率市場化挑戰、房地産調控風險、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償付危機等。這也是當前銀行業和投資者最擔心的問題:雖然目前並無近憂,但不排除隨著貸款額的增加,風險資産可能進一步上升。

漂亮的報表仍不能掩蓋這種無形的擔憂:以建設銀行為例,該行一季度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繼續“雙降”,其中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下降0.05個百分點,僅為1.09%;撥備覆蓋率更是高達228.80%,較上年末增加7.66個百分點。

上半年惠譽下調中國評級報告中,將中國銀行業未來資産品質隱憂指向了兩個方面:一是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二是房地産信貸。事實上,過去兩年,上述兩類貸款的風險清查也貫穿中國銀行業監管政策始終。

截至2010年11月末,全國地方融資貸款餘額約9.09萬億元,佔全部人民幣貸款的19.16%,全國共有各類地方融資平臺公司9828家,其中2.84萬億元已被剝離為一般商業貸款。

截至2011年一季度末,建設銀行此類貸款餘額已下降至2700多億元,比2010年年底5400億元的水準減少一半。主要原因在於,根據監管要求,對於現金流可全覆蓋的平臺貸款,可整體劃轉為一般公司類管理的貸款。

關於銀行信貸資産的風險在最近幾年常被提起,尤其是對房地産貸款和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風險,更是輿論的中心。業界不少人士曾提出,以推進信貸資産證券化的方式予以解決,但在新的監管環境下,資産證券化也並非治本之術,因為這並不意味著風險就完全轉移出去了,根據新的監管規定,商業銀行無論表內還是表外業務,都存在一定風險。

對於房地産風險,建設銀行管理層表示,該行近年來開發貸比重一直在壓縮。2010年,該行房地産業貸款餘額佔整體貸款餘額比重降至7%左右,且12.34%的增速低於公司類貸款18%的增速;此外,房地産開發貸客戶已由2006年的6000多家降至3000多家。

“銀行就是經營風險的行業,系統性風險如影隨形,但只要風險控制措施得當,系統性風險是可以得到控制的。”郭樹清坦言。

其實,中國銀行業的發展似乎進入了一個怪圈,隨著商業銀行一味注重信貸規模的高速增長,由此帶來的種種弊端也開始凸顯,“規模擴張—資本消耗—上市圈錢”的業務發展模式更廣為詬病。

截至2011年3月末,建設銀行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45%、10.33%,較2010年末略有下降。雖然10.33%的核心資本充足率仍保持在一個較高水準,未來隨著貸款額的增加,風險資産可能進一步上升。

“整體看,我們對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是審慎樂觀的。一方面,貸款增速已經下降;另一方面,利潤增速這麼高,補充資本金的能力也有所提高。”郭樹清説。

此外,出於風險的考慮,對於金融危機之後,中國銀行業紛紛走出去的現狀,建設銀行並不急於趕時髦,相反,建設銀行還是把重心放在國內,它還是一家主要立足國內的銀行,國外業務發展,無論是規模還是比例都不會在近期佔到較大比重。

上述判斷顯示了建設銀行一以貫之的風險考量。首先,儘管競爭形勢日趨嚴峻,但國內銀行業並不飽和,金融服務還存在很大缺口,市場需求和增長潛力很大,沒必要捨近求遠;其次,海外業務發展也需要相關管理能力,如人才、知識、經驗等,銀行有一個逐步培育的過程,與其盲目進行海外擴張,不如先練好內功。

 

 

http://www.cs.com.cn/ssgs/03/201108/t20110815_3010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