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光明日報》:建行支援小企業,這個“生意”可不小

發佈時間:2011-08-25

小企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創造了全社會65%的經濟總量、50%的利稅、80%的就業,事關經濟發展的後勁與社會的穩定。然而,小企業“融資難”卻一直是道世界性難題。

通脹高企、銀根收緊,眼下中小企業正遭遇金融危機後的又一次“錢荒”。記者日前走訪江浙及中部地區一些小企業了解到,“不缺訂單,缺的是錢”成為多數小企業的普遍共識。但記者同時發現,與以往融資困難不同,簇擁在小企業身邊的不僅有民間借貸,還有更多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前來“雪中送炭”,這其中就閃耀著中國建設銀行的身影。

從“壘大戶”到“親小企”

“過去,企業缺錢只能求助於民間借貸,從銀行貸到款想都不敢想,覺得不可能;現在他們主動找到府來給我們放貸。”“從銀行貸款並不像想像的那樣難,反而很方便、很快捷,資金從申請到入賬還不到一週。”“沒有銀行的幫助,我們企業不可能發展這麼快,真的很感謝他們”……8月8日,在四川成都召開的一個小企業融資座談會上,談到當前市場融資環境的改變,眾多小企業主熱烈地討論起來。

來自浙江小企業的一份調查顯示,有兩成左右的小企業以銀行或信用社為主要融資渠道,另有兩成以上的小企業未與金融機構發生過借貸行為--以往銀行與小企業關係疏遠的情況正在發生改變--記者日前走訪江蘇、河北等地發現,小企業成了越來越多大銀行的“座上賓”,甚至成了幾家銀行共同爭搶的“香餑餑”。面對這個的改變,記者在中國建設銀行那裏找到了答案。

曾經,對以中長期基礎設施貸款見長的建行來説,大企業、大項目才是業務依託,各分支機構也習慣於資金大進大出,熱衷於做“大買賣”,對小企業不太重視。

2005年上市以後,建行決策層提出了業務發展要向小企業轉變的戰略決策。戰略一經提出,立刻引來眾多置疑聲:“小企業經營風險大,生命週期短,報表不規範,缺乏有效抵押品,而且單戶金額少,人手佔用多,費力不賺錢。給小企業貸款可行嗎?風險可控嗎?”

但是,市場環境的變化已讓商業銀行無路可退。“當年我們某分行放貸1100億元,卻只有197個客戶,試問未來發展機會在哪?”建設銀行行長張建國向媒體道出他的擔憂,雖然坐擁11萬多億元資産規模,但建行客戶結構仍面臨單一客戶貸款比例較高的問題。而且,大企業金融脫媒現象正逐漸凸顯。隨著資本市場融資渠道的拓寬及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大企業對銀行的依賴正日益減弱。“小企業涉及各行各業,搞好小企業金融服務,利國利民、利行利己。只有支援更多人發展,銀行經營才能可持續。”張建國説。

2008年,建設銀行將小企業確定為經營轉型的重中之重,此後又把小企業從公司業務中分離出來,按一級部建制設立小企業業務部;進一步下放許可權,批量運作,簡化申報審批環節;分配專項信貸規模,確保實現小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增速的監管目標;將小企業發展納入關鍵指標體系,加強對分支機構的考核,並配備相應的戰略性激勵費用。

資源配置的不斷傾斜,為建行服務中小企業打通了瓶頸。建行小企業新增貸款在對公新增規模中的佔比逐年提升。今年銀行信貸規模格外吃緊的情況下,建行對公貸款中拿出四成以上用於支援小企業。

建行客戶結構的調整影射出整個銀行業的一致選擇。央行公佈的2011上半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上半年企業貸款累計新增2.95萬億元,同比少增1075億元。其中中小企業貸款累計新增1.58萬億元。

“過去靠政策,如今靠技能”

作為蘇州一家科技創新型小企業的老闆,林先生從未因為貸款進過銀行的門,企業資金缺口大多通過自籌。今年3月份,來自公司所在地區的建行的客戶經理李響主動聯繫他,表示銀行從工商局的公開資訊上得知他企業經營有道,並願意為其提供資金上的支援。雙方見面溝通後很快達成合作意向。但次日李先生再聯繫客戶經理,卻被告知企業相關資料已經轉到一個名為“信貸工廠”的地方。兩天后,首筆200萬元的銀行貸款到賬,他形容當時的感受“真是喜出望外”。

信貸工廠?一個專門生産貸款的地方?

小企業在服務需求、風險特徵上與大型企業有明顯區別,用傳統服務大客戶的方式去服務小企業,註定是不能成功的。建行在調研中發現,改掉以往“壘大戶”的習慣不僅在於觀念轉變,關鍵要形成一整套服務小企業的發展機制、運作模式、業務流程、産品體系和技術手段,只有這樣支援小企業才能真正有的放矢。

“給大企業貸款依據的是政策,給小企業貸款靠的是技能。”建行河北省分行中小企業部總經理魏增然一語道破“天機”:小企業量多面廣,靠行銷人員一對一的服務效率低、風險大,必須建立專門的行銷服務體系,走一條標準化、專業化、精細化的路子。

2008年,建行首創“信貸工廠”小企業經營中心模式,將客戶行銷和信貸業務操作相分離,實施中後臺集中處理,利用行銷管理、客戶評級、業務操作和貸後管理四大流程系統,以及審批輔助、行業篩選、客戶篩選、早期預警、行為評分等八大專業工具,實現流程化作業,有效降低人為誤差,大大提高了運作效率,同時極大地釋放了客戶經理,使其有更多時間服務客戶。“過去,辦理一筆小企業貸款平均時間10.9天,現在只要2.5天。以往一位客戶經理要負責10多個環節的工作,服務5-6個客戶已難以支撐,現在可以從容服務20多個客戶。”一位建行基層行銷人員對記者説。目前,建設銀行已建立“信貸工廠”230多家,覆蓋了全國主要城市和部分百強縣。

小企業所處行業分散,融資需求短、頻、快、小,要充分並高效率地滿足小企業融資需求,同時保證風險可控,就必須結合小企業的不同特點,“量身訂做”出不同的金融産品。

“我們企業無抵押、無擔保,如何能夠貸到款呢?”這是多數小企業的最大的顧慮,也是目前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瓶頸。建設銀行積極開拓思路,突破傳統的抵押限制,不斷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融資需要。“我們把以往不能抵押的動産、智慧財産權、原材料、商貿訂單等作為抵押,”在建設銀行蘇州分行副行長徐挺這裡,小企業“無抵押”而獲貸不是問題,“甚至沒有任何抵押,只要企業質地好,我們一樣可發純信用貸款”。

在“中國泡菜之鄉”四川省眉山市,由於缺少合格的抵質押物,當地許多泡菜企業面臨著融資無門的困境,2010年,當地四家泡菜企業組成了聯合體向建設銀行申請貸款。經過分析評價,建設銀行為該聯合體發放了2000萬元“聯貸聯保”貸款,幫助四家企業搶先進入收購市場。目前,建行該類貸款餘額已達到441億元。

“誠貸通”、“內貿通”、“小額通”、“租貸通”、“互助通”……僅最近一年多時間,建行就推出了30多項新産品新服務。其中一些産品儼然已經成了客戶中耳熟能詳的品牌。

由於信貸規模可以優先得到保證,貸款綜合收益率高,業務增長快,經濟資本佔用低,一些較早進行探索的建設銀行分支機構很快嘗到了甜頭。“原來是要我做,現在是我要做;原來是只做大的,現在是沒有小的不活。”率先組建中小企業部的建行河北省分行副行長尚朝輝由衷地表示。

有專業人士計算,小企業貸款每人平均創利最高可達200萬元,“如果一年增加5萬名中小企業客戶經理,一年後的稅後利潤將增加1000億。”經驗的累積,效益的增長點燃了建行全系統拓展小企業客戶的積極性,小企業業務發展駛入“快車道”。近三年來,建行小企業貸款額年均增長40%,目前已累計為16萬小企業客戶投放信貸資金1.4萬億元。建設銀行服務的中小企業授信客戶已佔全部企業客戶總數的90%,貸款餘額超過1.7萬億元,今年上半年,中小企業貸款新增已佔到全部企業貸款新增的68%。

“將風險管理滲透到每一個環節”

風險顯然不是小企業的天然屬性。小企業普遍存在財務不規範、資訊不透明等問題,如何採取差異化的風控手段嚴格防範?

“按照有機制、有內容、有風控的原則,建行著力將風險管理滲透到行銷、評級、信貸操作、貸後監測等環節。”張建國説,“很多小企業服務産品的技術含量不高,因此更要求員工本著真誠服務的態度,把工作做到位。”

日前記者在建行河北分行採訪時發現,許多客戶經理對小企業的情況如數家珍,甚至企業一個月電錶跑了多少字他們也了然於心。“別小看這個電錶,它會對你講真話,會把企業真實的經營情況反映出來,現在已經成了銀行鑒別客戶的重要依據。”

“我們對小企業貸款進行風險評估,第一看企業法人的誠信度,第二看企業經營狀況,第三看有沒有抵押、擔保,第四看産品有沒有創新和市場前景。”河北省分行營業部小企業中心主任姚明對記者總結道。

針對不同産業集群的特點,建設銀行不斷創新風險緩釋方式,批量化地提供專業服務。在蘇州推出的“綢都贏”服務平臺,由中國綢都網負責篩選推薦誠信客戶,不到半年有95家紡織工貿企業獲貸6.5億元;在廣東與石材行業商會合作,僅70天就發展石材小企業91戶,發放貸款近5億元。

建行對小企業的信貸支援不一味求大求快,而是有選擇、有側重。除了設定重點區域和重點城市,建行篩選小企業時在類型上也有所側重。建行蘇州分行小企業經營中心副總經理戴忠興表示,“除了風險,企業的科技含量、品牌及上市可能性也是重要的標準。對於那些國家限制的行業企業,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我們絕對不予授信,甚至還會收回以往的貸款。”

商業大行放下身段,眼光下移的小動作,拉開的卻是中國銀行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新篇章。在小企業服務上剛剛起步的建設銀行,收穫了整體良好的資産品質,小企業不良貸款連續多年“雙降”,目前不良率僅為1.03%。

“不論以客戶數目還是貸款規模計量,建設銀行都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小企業銀行服務市場的佼佼者。”--前不久,建設銀行被國際知名金融服務諮詢機構《亞洲銀行家》授予“中國最佳中小企業銀行服務”獎,同時收穫的這份評語也道出了建設銀行支援小企業發展堅定而踏實的路程。

 

 

http://www.admaimai.com/NewsPaper/NewsletterUrl.aspx?id=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