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新華社:從建行模式看“大”銀行服務“小”企業之道

發佈時間:2011-11-24

 

成本高、風險大、融資渠道少不僅是當下制約小企業融資的三大瓶頸,也是大型商業銀行在推進小企業業務時感到頭疼的問題。

作為一家大型商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在服務小企業時以“信貸工廠”模式降低成本,通過與專業機構合作控制貸款風險,並突破傳統信貸方式,不再“一抵了之”,通過拓寬直接融資渠道等方面創新,創出“大”銀行服務“小”企業品牌模式。

——通過設立“信貸工廠”批量經營對抗成本難題

“信貸資源、機構設置、人力成本一筆筆分攤到分行戶均600多萬元的小企業貸款上,成本比貸款動輒上億元的大企業成本高多了。”建設銀行蘇州分行副行長徐挺告訴記者。

數量龐大、資訊披露不健全等問題導致小企業貸款往往呈現調查難度大、人力成本高的特點,既影響小企業貸款的及時性,又推高了銀行的經營成本。

為降低銀行自身經營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建行借鑒國外經驗,在國內主要城市和百強縣建立了“信貸工廠”小企業經營中心,打造小企業批量作業模式。

這種模式從小企業客戶申請受理、評級到審批、發放、回收,實行一站式標準化流水線作業,全部在“工廠”內完成,大大提高了小企業業務辦理速度和行銷成功率。目前,建行“信貸工廠”模式的小企業經營中心已建成238家,貸款投放佔總量的77%,業務辦理效率較以前提高近一倍。

在順暢的機制保障下,建行創新各種適合小企業的産品。“為小企業在不同階段提供相應的融資産品是近年來建行服務小企業的著力點之一。”建行小企業業務部主要負責人余江介紹,目前建行的“成長之路”和“速貸通”已成為服務小企業的“拳頭”産品。

據了解,“成長之路”針對成熟期,且財務資訊相對充分、經營穩定,貸款額度大、擔保靈活的小企業;“速貸通”則適合成長期,財務報表不健全,需借助外部增信的小企業。

3年,建行小企業貸款年均增長40%,已累計為16萬家小企業客戶放貸1.4萬億元。“成長之路”現已發展成包括“聯貸聯保”“誠貸通”“租貸通”等30余項産品的綜合體系。

“短、小、急、頻”是小企業信貸的特點,缺乏有效抵押是其融資難的痼疾,一直以來,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普遍將大企業作為主要客戶對象,要想迅速實現從“壘大戶”到“親小企業”的轉變,需要創新建立了一整套有別於大企業,專業發展小企業業務的模式、流程、産品等。

“脫胎于大中型企業的融資模式不適合服務小企業客戶,我們需要因地制宜地設計産品。”建行副行長朱小黃表示,服務小企業要“接地氣”,重新制定行銷、風險防控、成本核算制度,更好地與小企業需求對接,多發放信用貸款,不能再走“一抵了之”的老路。

根據小企業特徵,建行推出小企業“信用貸”産品,在切實掌握企業經營狀況、資産狀況、信用記錄等情況下,無需抵押擔保可提供最高500萬元貸款。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教授趙錫軍表示,小企業亟待建立一套有別於大企業的評級模型和標準,大銀行更應關注其資産狀況、業主信用、優惠政策等風險緩釋因素,改變一味只強調企業財務數據的傳統做法。

——和專業機構合作防範風險重點立足社區

由於經營情況變化快、抗風險能力弱,小企業貸款不良率往往高於一般公司客戶。為實現差別化風險緩釋措施,建行探索發揮專業機構的專業性,配合風險補償機制等手段防控風險。

“我們根據小企業的特點,創新産品,要求客戶經理對小企業足夠了解防範風險。不過,客戶經理並不是萬能的,不能完全掌控各個領域的風險,這時需要專業機構予以協助。”朱小黃認為,專業機構身處行業中,必然比銀行更洞悉其中情況。

蘇州中科半導體整合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型小企業,有形資産較少。在當地工業園區的推薦下,建行蘇州分行從科技型企業獲得的補貼、專項基金入手,以專利權質押作為補充擔保方式,推出了適合此類小企業的“助科贏”産品,向該企業發放貸款500萬元。

建行抓住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的機遇,與阿里巴巴、中商網等電子商務平臺合作,打破了傳統評價和風控模式,借助平臺交易記錄掌握企業資信,並共建風險池彌補貸款損失。

此外,建行還積極與互助公司、地方政府和社區管理機構等合作,探索多種風險補償機制緩釋風險。如山東省菏澤市政府去年出資1.5億元,與建行山東分行、貸款企業共同組建“資金池”作為風險補償;江蘇吳江絲綢市場委員會設立貸款風險基金,向建行蘇州分行提供兜底保證等。

數據顯示,2010年末,建行小企業貸款不良率1.29%,低於同業平均水準1.35個百分點。截至今年6月末,建行小企業貸款不良率降到1.09%

為抵禦風險,小企業常以社區為平臺“抱團”發展。基於這一特點,建設銀行自2009年逐步將“社區”作為服務小企業的主陣地。

朱小黃表示,在小企業經營方面,建行將從單戶分散行銷向圍繞“社區”批量行銷轉變,從主要服務中小型客戶向小型、微小型客戶轉變,從傳統渠道向電子渠道轉變,從注重增量和有貸戶向“增量與存量並重、有貸戶與無貸戶並舉”轉變。

“今年我們明確將‘服務社區金融’作為小企業業務的戰略方向,類似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城等社區甚至已成為地方經濟的代表。”余江説,目前,建設銀行共建立各類社區服務平臺465個,服務社區客戶1.7萬戶,貸款餘額1100億元。

——和專業機構合作防範風險重點立足社區

由於經營情況變化快、抗風險能力弱,小企業貸款不良率往往高於一般公司客戶。為實現差別化風險緩釋措施,建行探索發揮專業機構的專業性,配合風險補償機制等手段防控風險。

“我們根據小企業的特點,創新産品,要求客戶經理對小企業足夠了解防範風險。不過,客戶經理並不是萬能的,不能完全掌控各個領域的風險,這時需要專業機構予以協助。”朱小黃認為,專業機構身處行業中,必然比銀行更洞悉其中情況。

蘇州中科半導體整合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型小企業,有形資産較少。在當地工業園區的推薦下,建行蘇州分行從科技型企業獲得的補貼、專項基金入手,以專利權質押作為補充擔保方式,推出了適合此類小企業的“助科贏”産品,向該企業發放貸款500萬元。

建行抓住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的機遇,與阿里巴巴、中商網等電子商務平臺合作,打破了傳統評價和風控模式,借助平臺交易記錄掌握企業資信,並共建風險池彌補貸款損失。

此外,建行還積極與互助公司、地方政府和社區管理機構等合作,探索多種風險補償機制緩釋風險。如山東省菏澤市政府去年出資1.5億元,與建行山東分行、貸款企業共同組建“資金池”作為風險補償;江蘇吳江絲綢市場委員會設立貸款風險基金,向建行蘇州分行提供兜底保證等。

數據顯示,2010年末,建行小企業貸款不良率1.29%,低於同業平均水準1.35個百分點。截至今年6月末,建行小企業貸款不良率降到1.09%

為抵禦風險,小企業常以社區為平臺“抱團”發展。基於這一特點,建設銀行自2009年逐步將“社區”作為服務小企業的主陣地。

朱小黃表示,在小企業經營方面,建行將從單戶分散行銷向圍繞“社區”批量行銷轉變,從主要服務中小型客戶向小型、微小型客戶轉變,從傳統渠道向電子渠道轉變,從注重增量和有貸戶向“增量與存量並重、有貸戶與無貸戶並舉”轉變。

“今年我們明確將‘服務社區金融’作為小企業業務的戰略方向,類似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城等社區甚至已成為地方經濟的代表。”余江説,目前,建設銀行共建立各類社區服務平臺465個,服務社區客戶1.7萬戶,貸款餘額11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