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張建國:銀行業“走出去”面臨歷史機遇與挑戰
2007年開始的美國次貸危機波及全球,重創了發達國家銀行業,歐美經濟至今尚未走出陰影。而包括中國建設銀行在內的我國銀行業,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展現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和價值創造力,一躍跨入世界先進銀行行列,國際形象大幅提升。當前,世界經濟的分化調整和銀行業的整頓重組既為我國銀行業改革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也提供了“走出去”的良好機遇。 “乘風破浪會有時”:諸多利好,值得珍惜 當前我國銀行發展海外業務,有政策支援,有空間,有潛力,也有條件。 一是國家戰略鼓勵。中央“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到境外投資合作;發展海外工程承包,擴大農業國際合作,深化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積極開展有利於改善當地民生的項目合作;逐步發展我國大型跨國公司和跨國金融機構,提高國際化經營水準;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作用。這些將為我國銀行業發展國際業務提供廣闊的平臺和市場。 二是服務需求支援。目前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走出國門,要求銀行提供境內外一體化的優質金融服務。截至2010年底,我國共在境外設立了1.3萬多家對外直接投資企業,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達2620億美元。企業跨國經營活動的蓬勃發展,要求銀行提供高效、優質、全面的跨境金融服務。我國居民出境旅遊探親、留學經商等日趨頻繁,對轉賬支付、消費信貸、信用卡刷卡等跨境金融服務的需求也隨之大幅增長。歷史上日本和西方跨國銀行的蓬勃發展,正是通過為本國跨國企業提供金融支援而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我國銀行順應客戶需求, “走出去”正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 三是國際形勢有利。金融危機後,許多外國金融機構為走出困境,採取出售資産及其他方式補充資本,為我國銀行通過並購方式拓展海外機構網路提供了較好機會。近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升溫,2011年10月26日歐盟峰會通過了一項應急計劃:要求銀行在2012年6月底前將資本金比率提高到9%。歐洲70家大型銀行資本金水準將提高1060億歐元(合1470億美元)。最近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公佈了29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更使相關歐美銀行面臨充實資本的壓力。歐洲的銀行資本金不足,需要注資,目前的價格估值也比較低,我國銀行可考慮條件較好時向歐洲的銀行注資收購。 四是拓展機會適宜。金融危機背景下一些國家和地區為穩定金融體系放寬了市場準入標準,為增設機構和發展業務提供了相對寬鬆的外部條件。近年我國銀行業監管的品質明顯提升,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監管體系和方法,確立了“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提高透明度”的監管理念,按照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要求逐步構建了以資本監管為基礎的銀行業審慎監管框架,並完善了反洗錢的制度法規。我國銀行業監管加快向國際先進水準靠攏,得到國際銀行監管當局的充分認可,有利於銀行順利通過海外市場準入審批。 五是自身實力具備。我國銀行業有能力支援國際業務的進一步發展。從資産規模看,截至2010年底,我國銀行業資産規模達到95.3萬億元,其中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佔比分別達到49.2%和15.6%。從資産品質看,2010年底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降至1.13%,主要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達到217.7%。從資本充足率看,我國商業銀行整體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2010年底提升至12.16%。從盈利水準看,2010年我國銀行業稅後利潤達到8991億元,商業銀行資産收益率和資本收益率分別達到1.03%和17.5%。我國銀行業業務發展持續良好,管理水準提升,綜合實力增強,為海外業務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援與保障。 伴隨著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的進程,我國銀行業在經歷“股改上市”後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通過設立代表處、設立分行、收購、參股等方式實施境外機構佈局戰略。截至2010年底,包括建設銀行在內的5家大型商業銀行在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共設有89家一級境外營業性機構,收購(或)參股10家境外機構。 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經歷了境外設立機構與收購兼併的成敗得失,我國銀行海外業務在客戶、人員、經營、管理、制度以及IT系統等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礎,積累了一定的管理海外分行、子公司的經驗。現在我國銀行業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海外戰略,討論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之機加快發展的問題。 “雄關漫道真如鐵”:多重挑戰,需要關注 我國銀行業要跟上發展大趨勢,抓住機遇,用好有利條件推進海外發展。同時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海外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一是全球經濟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和複雜性大幅增加。金融危機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但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發酵。歐美經濟復蘇緩慢且艱難。深受高失業率困擾。由於房地産投資需求在2002-2006年被過度透支,目前難以成為經濟復蘇的重要推動力。金融危機發生後的刺激政策,透支了未來的增長潛力,新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空間有限,在使用過程中也存在非常大的政治困難。而新興市場國家大多面臨遏制通貨膨脹和資産價格泡沫,維持經濟較快增長的挑戰。海外經濟體增長乏力會使得我國銀行營業收入增長受到制約,金融危機的後續影響和復蘇不穩定會使得不良貸款率有所上升。 二是歐美主權債務問題高懸,全球金融體系仍顯脆弱。近期由於深受主權債務危機困擾,全球金融市場跌宕起伏。2011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美國道瓊斯指數猛烈下跌了16%,其間一個標誌性的衝擊事件就是:國際三大評級公司之一的標準普爾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10月初,法國和比利時合資銀行德夏銀行因流動性短缺和經營困難遭到拆解,成為歐債危機升溫以來第一家接受政府援助的歐洲大銀行。10月31日,世界最大的期貨交易商全球曼氏金融控股公司申請破産保護,該公司因持有巨量歐債風險敞口而倒下。這是歐債危機造成美國金融機構破産的首起案例,標誌著歐債危機已經入侵美國金融體系。目前歐債危機仍然懸而未決,金融市場可能將反覆出現動蕩。銀行業流動性風險上升,交易、投資和資産管理業務易受衝擊。我國銀行業海外機構也相對更容易直接受到影響。 三是國際環境依然存在眾多不穩定因素。政治動蕩、軍事衝突、社會衝突和恐怖襲擊依然是較為突出的風險因素。例如,2011年1月下旬以來,中東、北非多個國家發生持續政治動蕩甚至引發戰爭。金融危機促使舊的世界政治格局加快調整,西方“中國威脅論”抬頭,而未來仍然存在能源資源爭奪、地緣政治緊張、文化碰撞加劇、貧富分化嚴重、種族矛盾激化等錯綜複雜的不穩定因素。這些都將對我國銀行業的海外經營構成挑戰,需做好國別風險管理工作,對境外環境和投資制度、政策以及“走出去”可能的文化衝突進行準確而詳細的了解分析。 四是發達國家銀行業已不再是“朝陽産業”。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市場,銀行業似乎在走下坡路。傳統銀行業本質上是工業經濟的核心,不是現代知識經濟的核心。工業時代要求大量的資本投入,比如機器、設備、廠房、道路之類。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要較快發展,有沒有創意是最主要的,有沒有新的商業模式是最根本的。這是我國銀行業“走出去”值得思索的一個深層次問題。 五是目前我國大多數銀行尚未充分擁有全球大規模運營所要求的管理能力。如果考慮不週,缺乏良好設計,即使我國銀行業並購了美國、歐洲的大銀行,由於自身管控能力有限並缺乏整合經驗,可能過了幾年以後,這些機構將會難以避免地變成負擔或損失。必須充分認識並購的風險。即便是美國、歐洲之內的大公司、大銀行兼併,最後整合成功的比率也非常低。那還是在同一種文化、同樣的人種、同一種語言、同樣的習俗、互相比較了解的情況下。我國銀行去美國和歐洲進行大規模的兼併要實現平穩地融合,充滿挑戰。 “穩健駛得萬年船”:採取措施,控制風險 當前歐美銀行業仍未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我國銀行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強化海外機構風險管理。海外業務越是發展,越要繃緊風險管理這根弦。 一是積極化解存量風險。近年來我國銀行業海外業務發展較快,但由於金融危機影響加上自身管理能力欠缺、經驗不足,留下了一些風險隱患和問題。例如,一些分行先後集中出現不良,要切實加強貸後管理,多方面掌握客戶經營情況和財務資訊,加大貸後重檢力度,在切實化解存量風險的同時,防範新的風險發生。 二是外部環境事件頻發、複雜多變,須加強對重大事件及相關機構的動態監測,及時預警,增強防範,並建立由總行多個相關部門組成的危機應急小組和工作機制。當前歐美主權債務問題仍較突出,銀行風險管理部門應關注相關債券價格下跌風險,動態調整投資策略,關注國家和交易對手風險,加強限額監控和調整,防範新的墊款風險和聲譽風險。授信管理部門應注重從産品的期限結構調整和客戶的主動選擇上控制風險;海外機構在拓展客戶方面要加強與總行及國內分行的溝通,對於客戶的境內外授信風險偏好應儘量統一。金融市場部門應強化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管理。2011年以來,國際市場股票和債券價格出現大幅下跌,市場對於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走勢也存在不同看法,要加強研判,密切關注市場風險。我國銀行衍生産品以代客交易為主,對於海外分行持有的國外交易對手債券要著重關注到期歸還問題。 三是適時採取措施並有效加強海外風險基礎管理。一方面,面對海外業務風險上升的局面,我國銀行應及時採取針對性措施,如嚴控跨區域貸款、債券投資管理統一上收總行、增加外派風險管理人員、制定海外風險政策底線等。另一方面,我國銀行要切實加強海外風險基礎管理。可考慮結合新資本協議在境外的實施,加快風險管理架構改革。按照統一管理和“一行一策”有機結合的原則,搭建全面風險管理架構,將境內成熟、科學的管理機制、制度、流程和技術工具延伸運用到海外機構,形成風險偏好統一、內部管控有力、屬地監管達標、市場反應靈敏的海外業務風險管理體系。 四是各海外機構必須依法合規經營。海外機構的任何違法違規事件,都可能會對全行,乃至我國其他金融同業産生不良影響,因此依法合規經營顯得尤為重要。海外機構應始終堅持積極穩妥的發展方針,把風險控制放在首位,不銷售任何不了解的産品,不參與過度複雜的交易,避免引起法律訴訟和損失。 “無限風光在險峰”:注重策略,持續發展 海外發展任重道遠,我國各銀行應完善戰略,“謀定而後動”,堅定信心,穩步發展。 立足自身發展。金融業在中國是朝陽産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例如,當前縣域地區經濟發展很快,但是農村金融服務跟不上,銀行在這些地區的發展潛力挺大。商業銀行的本質是提供服務,從成本方面考慮,不必“捨近求遠”。我國銀行應優先考慮在本土作大作強,在此基礎上提高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合理分散風險。 採取“跟隨”的基本策略。“跟隨”就是通過優質服務緊緊抓住和擴大境內外客戶,目前主要是“走出去”的國內重點企業。我國銀行業當前“走出去”總體上還是應以“跟隨”為主導、以境內外聯動業務為基礎,優先把結算清算、貿易融資、客戶存款等基礎性業務發展起來,再爭取為客戶提供所有綜合跨境服務方案。在落實好“跟隨”的基本策略,滿足國內聯動需求的基礎上,銀行可以分別對待,有選擇、有條件、有步驟地發展一些當地優質客戶和重要業務,根據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和客戶服務能力適度開展本土化經營。 抓住人民幣業務商機。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境外人民幣客戶群體日益龐大,人民幣業務迅速增長,例如,2010年全國跨境人民幣結算量5063億元,是2009年的141倍,而2011年預計將達1.5-2萬億元。我國銀行應注重發展人民幣結算、貿易融資、擔保等産品,併為客戶提供其他幣種的配套産品與服務,形成在當地市場的比較優勢,打造新的海外業務增長點和競爭力。香港地區通常是我國銀行海外業務發展的橋頭堡和重要樞紐。跨境人民幣業務目前的主要機會在香港,我國銀行在港機構應努力抓住機遇,充分利用香港等海外的平臺去推動國際業務較快發展。 適時並購。歐美發達國家銀行的估值水準處於歷史低位,併為自救而採取低價出售子公司等舉措。在審慎研究的前提下,我國銀行可考慮擇機並購,以利用並購目標的現有網路和客戶基礎迅速融入當地市場,並減少和規避目標市場國針對外資銀行經營設置的種種壁壘,順利地在當地開展多元化經營。我國銀行入股海外銀行,一要對自身的有機整合管理能力做出較為客觀的評估;二要考慮入股後是否發揮互補效應,以股權紐帶促進戰略合作,明顯促進國內業務發展和海外業務拓展,並能夠增加有關經驗和知識等;三要在並購時機和技術的把握上使價格與風險達到合理水準。 注重“穩健”發展。在海外發展地域選擇上,首先,我國銀行要考慮“跟隨”主流客戶。其次,我國銀行要優先考慮和中國經濟聯繫比較緊密的國家和地區,比如亞洲、太平洋地區。再次,我國銀行要重點考慮國際金融中心,比如倫敦、紐約。這樣的地域選擇其對銀行提高服務和技術、獲得經驗與資訊等多有幫助。最後,我國銀行可考慮在發展迅速的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佈局。非洲等地區雖然自然資源豐富,與我國的合作日益緊密,但大多數國家經濟不發達,國家風險較大,在當地開展國際化經營須更加謹慎。 海外機構設立形式可以有多種選擇,我國銀行要因時因地制宜;要從自身實際出發,不要簡單攀比同業;要有自己獨立的分析思考,不要一哄而起,隨波逐流;要做到積極、穩妥、謹慎地發展。條件成熟的銀行可自建渠道,而其他銀行利用國外銀行的渠道也不失為全球化經營的一種良策。 加大對海外機構和業務的“人、財、物”支援和管理制度建設。一是加快推進海外人才隊伍建設。當前我國銀行海外人才較為缺少、培養任務艱巨,而需求非常迫切,銀行必須高度重視,建立和完善海外人才培養、激勵、考核機制。我國銀行還可考慮利用歐美勞動力市場變化的有利時機,積極引進稀缺人才。 二是適當加大對海外機構的資金支援力度。一方面,可考慮在確保及時高效以及資金價格優於總行的前提下,適度提高海外分行從當地拆入資金的額度;另一方面,總行也應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大對海外機構的資金支援力度。 三是大力推進海外資訊系統建設。目前我國銀行海外資訊系統建設大多較為薄弱和滯後,明顯制約海外機構業務發展、管理能力提升以及境內外聯動深化,需大力加強。 四是努力建立適合海外發展的機制,統一管理與“一行一策”有機結合。我國銀行可考慮有步驟地把境內成熟、科學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制度、流程和辦法有效地運用到海外機構去,加強統一管理。同時,依據當地法律和監管規定、當地文化、習俗和社會認知以及當地市場和業務的發展,較為靈活地實行“一行一策”,促進各海外機構和業務積極、穩健、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