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金融時報》:國有商業銀行助力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

發佈時間:2011-12-30

2011年是中國經濟金融發展關鍵的一年,也是國內商業銀行能否持續穩健增長至為關鍵的一年。

為適應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適當放緩、經濟結構加快調整的發展新形勢,這一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特別是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積極適應這種變化,主動調整信貸結構,支援經濟增長。以結構優化為原則的信貸投放,較好地兼顧了實體經濟需求和積極引導經濟佈局調整兩個方面的政策目標,在支援經濟發展中實現了自身又好又快發展。

今年信貸政策依然延續以往“有保有控”、“區別對待”的思路。其中,針對 兩高行業和産能過剩行業,實施了更為嚴格的信貸控制。國有控股商業銀行把嚴控産能過剩行業、嚴格客戶管理和項目準入作為信貸管理的重中之重,把嚴重産能過剩行業納入“逐步壓縮類”,總量上要實現減少;從流程上,通過許可權上收,嚴把業務準入和審批關口;新增貸款必須逐筆上報總行核準,涉及擴大産能的必須報總行審批。

為了防止盲目鋪攤子、上項目,建行對信貸投放主要採取了“邊界管理”方法。一是通過名單制、客戶準入退出標準和各類底線,明確重點行業客戶和項目準入門檻。二是對存在資産負債率過高、主業不明、擴張過度、環保不達標等問題的客戶予以一票否決。三是借助行業限額手段對投放規模和節奏加以引導。

幾家國有大銀行將現代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城鎮化建設、縣域中小企業、農業産業化和農村商品流通等領域作為支援重點,努力實現面向“三農”和商業運作的有機結合,爭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建行根據“滿足客戶需要,遵循市場導向”的原則,將中小企業和農村金融業務作為戰略轉型和業務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業務拓展與擴大內需、改善民生有機結合起來,服務好人民群眾最關注的教育、醫療、社保、環保、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領域;將鞏固傳統優勢業務與加快發展創新業務有機結合,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在改善居民消費條件、培養新的消費熱點方面力爭有所突破。

今年,在信貸規模緊張的形勢下,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凸顯出來。一年來,國有大行積極響應和貫徹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在總體信貸結構持續得到優化的同時,不斷加快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創新,持續加大了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援力度,為我國小微企業克服融資困難、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金融動力。

今年,根據中小企業客戶群體的現實需求和成長特點,建行走出了一條以“專業化、差別化、標準化、品牌化”為代表的服務中小企業之路。為中小企業提供的“速貸通”、“E貸通”、“互助通”等創新産品,切實滿足了中小企業個性化、多樣化的融資需求。

支援文化産業發展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有關加快支援文化産業建設的決定,為文化産業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日益繁榮的文化市場也對金融服務産生了巨大需求。而致力於打造文化金融品牌的國有控股銀行,在金融與文化産業對接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創新探索。

建行提出以行銷“文化悅民”品牌為契機,進一步加大對文化産業方面的金融服務力度。全行要為文化産業發展提供優質的綜合化服務,實現服務民生與銀行價值的有機統一。統計顯示,到目前,該行共發放新增貸款500億元,與文化部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jryw/txt/2011-12/30/content_416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