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最美不過夕陽紅──記建行山東棗莊分行離休幹部刁俊然
中國建設銀行棗莊分行離休幹部刁俊然成了遠近聞名的新聞人物。1922年出生的他,1945年參加革命,194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先後供職于山東聊城縣人行、冀魯豫銀行第五辦事處、曹縣銀行、菏澤保險中心公司、山東省保險公司、滕縣縣委、建設銀行滕縣辦事處。1957年在全國財貿幹部培訓班上,刁俊然還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78年離休以來,他堅守“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人生信條,以雷鋒為榜樣,自覺踐行雷鋒精神,離休不離志,以愛心善舉幫助失學兒童,傾一己之力支援家鄉的教育和建設事業,並超越生命的限製作出身後捐贈遺體的決定。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老建行人奉獻愛心、回報社會的高風亮節,更看到了一位老共産黨員博大的胸襟和無私的品質。刁俊然同志的事跡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山東省內多家媒體、《建設銀行報》都對他的事跡進行了報道。2006年,刁俊然被建行總行授予優秀黨員稱號,被山東省分行評為“知榮明恥”十大感動人物;2008年,被山東省委組織部、省老幹部局聯合授予“山東省先進離退休幹部”榮譽稱號;2009年9月,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成為全國建行系統唯一受到中共中央組織部表彰的離退休先進個人;2010年12月,被評為棗莊市第二屆“感動棗莊”十佳人物。 “絕對不能沾公家的便宜”是刁俊然挂在嘴邊的一句話。1945年參加工作以來,無論在什麼崗位,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刁俊然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名黨培養起來的幹部,不忘自己在入黨時的錚錚誓言。手中有權,他不謀私利,在滕縣供銷社任“一把手”的時候,掌管著當時號稱“全國第一縣”的商品供應大權,他沒有為家人多批一尺布票、一兩白糖。 刁俊然認為,人生在世,奉獻第一、只為社會、莫為索取。早在1998年,滕州市婦聯結合“春蕾計劃”,倡議社會各界為貧困兒童奉獻愛心。通過滕州市婦聯的牽線搭橋,刁俊然與張汪鎮的五位孤兒結成幫扶對子,每人每年資助200元錢,還為他們購置了書包等學習用品。2002年,刁俊然又在滕州市龍陽鎮以同樣的方式資助了4名家境貧困的兒童。2005年,他又開始資助滕州市東沙河鎮的兩名貧困兒童。這些得到刁俊然老人資助的孩子,如今都較好地完成了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習,目前大多都已成家立業。 刁俊然身在異鄉,沒有忘記老家的鄉親們。從1995年至2000年,刁俊然每年都給自己的家鄉——山東聊城市東城區于集鄉鹽屯村小學寄去1000元,作為對特困學生的資助和對優秀生的獎勵。他對家鄉的深情厚意,至今被家鄉人所稱道。 1996年,鹽屯村自籌資金修建水泥道路,刁俊然的侄子向他透露了這一資訊。 他知道,祖祖輩輩多少代人在這裡生活,泥濘的小路印下了多少代人的辛酸與坎坷,雨天一身泥、晴天漫天土,能修上一條水泥大路,這可是鄉親們夢寐以求的。他悄悄取出4000元積蓄寄給了家鄉的村委會。過後不久,家鄉人帶著他那蘸滿親情的4000元現金從聊城趕到滕州老人家中,説什麼也要將這筆錢退回來。村支書告訴老人,家裏修路的錢,鄉親們自己想辦法,您老年紀這麼大,工資也不高,又資助孩子們上學,您的心意我們領了,這錢實在不能收。可是,固執的老人無論如何讓家鄉人收下他的心意,一行前來的鄉親們被老人的執著深深地打動了。 與捐款的慷慨相比,生活中刁老和老伴的生活簡樸的不能再簡樸。至今老人依然住在上世紀80年代滕州支行分配的面積不足60平米的房子裏,家裏依然用著老式的沙發、老式的衣櫥、老式的青島電視機、老式的上海冰箱、老式的琴島夏普洗衣機,一件洗得發白了的中山裝幾乎成了他“接見”各級領導的“待客裝”。 刁俊然愛心助學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滕州日報》、山東電視臺等多家媒體予以報道,但是刁俊然認為自己對社會所做的貢獻還不夠,就在他76歲那年,他又作出了一個常人難以理解的驚人之舉。1997年,他聯繫滕州衛校準備將遺體捐獻給醫療事業,但是,由於滕州衛校不具備條件,他的心願沒有達成。後來,通過多方聯繫,他找到了江蘇省徐州醫學院。得知刁俊然要捐獻遺體,徐州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很快寄來了協議書。要捐獻遺體必須全家人同意簽字才行,這一下家裏炸開了鍋。 在我國,由於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得毀傷”、“入土為安”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幾乎沒有多少人願意死後捐獻自己的器官,更別説遺體了。當刁俊然老人向家人説出捐獻遺體這一想法時,兒女們強烈反對。兒女的不認同並沒能改變刁老的捐獻決心,他甚至不惜與兒女鬧翻。為確保兒女們在遺體捐獻協議書上簽字,刁俊然老人“軟硬兼施”,逐個耐心做工作。他告訴兒女們:捐獻遺體,通過研究利用,就有可能解決一些醫學問題,就有可能培養出一批技術優秀的醫生來,就會給很多患者帶來生的希望。對他人是功德無量,對自己是了卻了奉獻社會的心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刁俊然老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産黨員畢生奉獻社會的孜孜追求。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yh/xw/201202/t20120227_2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