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朱小黃:消費金融恰逢其時
促進消費的金融服務主要體現在支付服務上,消費信貸只是助力的工具,而消費行為才是服務的對象。消費行為幾乎遍及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消費金融服務無處不在。在所有的消費行為中,純粹以消費為目的活動是金融服務的重點。因此,最高境界的金融消費服務是每一個環節都有銀行,每一個支付都依靠銀行。銀行無處不在,但銀行卻處處隱身。金融服務環境往往表現為銀行對全社會各個消費環節支付的技術與管理支撐能力。每一個産品的功能完善,都需要後臺客戶資訊的整合計算能力的支撐。 消費金融在中國經濟生活中跌宕起伏,評價不一,其根源在於經濟發展的節奏與結構的變遷。時至今日,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轉型正當其時,消費對經濟的源動力作用越來越明顯,消費金融的規範與快速發展已不可再被忽視。概述起來,原因如下: 一、經濟驅動力在演化,消費將成為經濟主流 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各自不同的表現。在近三十年的經濟發展中,由於社會基礎設施的落伍,投資拉動具有很厚的先天優勢。據1978年到20 09年的統計,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2006年後平均在50%以上,2009年達到95%。拉動的經濟增長百分點2000年以後達到5個百分點以上,2009 年達到8.7%,而消費的貢獻率穩定在40%至50%之間,拉動的增長百分點在4%至5%之間。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的貢獻率大起大落,極不穩定,2008年以後急劇下落。(200 9年貢獻率-40%,拉動經濟增長-3.7%)但是進出口總量和順差逐年擴大,外匯儲備已達30000億美元。可見,投資一直扮演經濟發展的基礎動力角色。而進出口貿易則是中國經濟的動力加速裝置,不可或缺。但這樣的格局也造成了經濟結構上的深層問題。首先,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邊際效能已下滑,中東部、華南和大中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産業項目的建設已達到較為飽和的程度,雖有餘地,但持續性不強。從固定資産投資增長比例上看,據2004年到2009年的統計,增長率分別為26 .6%、26%、23.9%、24.8%、25.9%和30%,較以前年度已趨於平穩(2009年增長稍有特殊)。 另一方面,進出口貿易和結匯制度帶來的巨大外匯儲備造成中國經濟的尷尬,即人民幣對外匯率的升值趨勢和對內佔用基礎貨幣而輸入的貶值壓力。經濟結構不調整,抑制通脹目標則難以實現。而對消費拉動而言,則其經濟驅動力作用恰逢其時。2009年、201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GDP比重分別達到37.4%和38.5%,分別增長了15.5%和18.3%。2011年前三季度,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5.1%,進出口貢獻率為零,消費貢獻率由2010年的32.7%提高到47.9%。消費的經濟動力作用已在逐步加大。隨著投資與進出口驅動力的邊際弱化,消費動力作用還會增強。據測算,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南韓為64.8%,日本為66.4%,美國為68%,而中國為50%。國際成熟市場發展經驗表明,每人平均GDP達到4000美元後,居民消費結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和享受型轉變,私人購車、旅遊消費、出國留學等將迅速發展,休閒將成為居民的主流需求。2010年我國每人平均GDP達到4283美元,國內消費結構升級已出現端倪。 消費金融的潛力還表現在人口增長及結構變化上。從人口總量上看,我國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達到13.41億人。由於人口基數大,每年新增人口的數量龐大。這是支撐消費總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也是中國每人平均收入低、消費總量卻排世界前列的主要原因。 從人口結構上看,勞動人口多,需供養的人口少,儲蓄率就高,從而為投資提供資金基礎。相反,老齡人口增加,則會導致儲蓄率下降,消費增長,經濟增長方式更加依賴消費。《聯合國人口展望》統計到2015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停止增長並隨後轉為負增長。撫養比在2015年出現拐點,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紅利將消失。在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目前是1.65億,2020年將增加到2.4億,2030年則會高達3.4億。屆時,消費增長與儲蓄率下降是必然趨勢。因此,過去30年的低消費、高投資的經濟發展方式必然會發生變化。未來5至10年,消費在經濟總量的佔比將會逐漸增長。這些變化必然為消費金融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 消費金融增長的另一支撐是未來中國城鎮化發展方向。到2011年我國城市化率已超過50%。發達國家經驗表明,城市化率達到50%會進入深度城市化階段。據有關機構測算,預計到2020年中國城市化程度將達到55%。城鎮化的進程將非城鎮的自然消費模式轉化為城鎮消費模式,從而擴大現代經濟的拉動因素,具有不可限量的潛力。 二、 消費金融的舞臺有多大 消費金融不僅表現為消費信貸,而是銀行對消費行為提供金融服務的整體過程。更主要體現在服務上,具體有三個方面需詳細討論: 首先是功能,商業銀行對消費過程的各個環節應當具備適合於消費市場的服務功能。就支付結算而言,除了櫃檯所具備的各種簽約、支付、結算、轉賬、取現等功能外,借記卡、貸記卡、網路、電話、移動支付等先進安全便捷的支付能力建設不可或缺。 其次,就消費信貸而言,“是借錢助力消費”。即在個人消費需求與現實支付能力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彌補需求與未來支付能力之間的時差,理論上也是消費的生命週期學説在實踐中的延伸。消費者應該根據自己一生的預期收入來安排自己的消費與儲蓄,使一生的消費與收入基本相等。由於收入與消費都是預期性的,所以有一定的風險,需要保險類工具對衝。從微觀上看,消費信貸幫助人們實現跨越週期消費決策和一生消費規劃,有利於提高人們的加總消費的效用水準。因此,銀行的消費信貸也不僅僅是提供消費能力,即現金,還需要幫助客戶計算人生預期收入和消費,幫助客戶實現合理消費。 從國際經驗看,經濟每增長10個百分點中消費要佔到6至7個點,只有消費與GD P比例達到50%以上,才能長期維持經濟的穩定健康增長。美國作為最成熟也是最大的消費型國家,自二十世紀60年代以來,其GDP中個人消費佔比超過60%。2010年佔70.6%。消費信貸餘額達到2.41萬億美元,消費信貸滲透率(消費信貸/GDP)為17%,佔個人消費的24%。專業機構研究表明,歐洲發達國家、亞洲的南韓、馬來西亞以及香港和台灣地區的消費佔GDP的比例普遍超過了60%,消費信貸滲透率約為12%至16%。可見,消費信貸作為經濟發展和消費增長催生的産物,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持續的發展生命。 再次,就消費服務領域而言,需要突破傳統的服務觀念。例如以消費信貸替代消費金融。其實促進消費的金融服務主要體現在支付服務上,消費信貸只是助力的工具,而消費行為才是服務的對象。再如缺乏銀行功能的整體觀,以某些産品的創新代替整個消費金融服務的改進。消費行為幾乎遍及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消費金融服務無處不在。在所有的消費行為中,純粹以消費為目的的活動是金融服務的重點。如旅遊、不動産與耐用消費品購買、醫療、教育、娛樂等及衣、食、住、行。所有的消費都必經支付對價,所有的支付都離不開銀行。因此,最高境界的金融消費服務是每一個環節都有銀行,每一個支付都依靠銀行。銀行無處不在,但銀行卻處處隱身。金融服務環境往往表現為銀行對全社會各個消費環節支付的技術與管理支撐能力。每一個産品的功能完善,都需要後臺客戶資訊的整合計算能力的支撐。 消費金融具有一個無形的舞臺,一個無限大的舞臺,銀行是導演而不是演員。這個演出的品質決定於銀行的素質。 三、消費金融的特點及微觀風險 消費金融幾乎與金融業同時産生。但現代金融業的發展已經改變了傳統消費的理念、方法和工具。以筆者之觀察,目前消費金融的特點和風險管理尚可作別樣的研究。 首先,消費金融必然是一個全球架構。隨著全球化市場的形成,商業和個體活動的範圍、物流、人流已逐步跨越國境與傳統的經濟區劃。銀行個人客戶,尤其是高端客戶的異地異國的活動與消費越來越頻繁。消費金融服務的能力提升焦點在於建立全球框架下的服務能力。在新的競爭態勢下,商業銀行誰先實現全球格局,誰就能穩定和拓展更多的客戶,誰能最早樹立起全球觀念下的消費服務能力,誰就能佔領消費金融市場的制高點。因此,零售業務的網點、産品、工具在全球的佈局應當擺到銀行海外戰略的議事日程上了。 其次,消費金融服務能力的提升將推動銀行基本功能的延伸。圍繞支付、清算、現金等基礎功能,已經産生了代理、交易仲介、資産與賬戶及財富託管、財務顧問、財富管理策劃等一系列新的銀行功能,但隨著客戶消費行為的擴大和延伸,銀行服務功能也在悄然延伸變化。電子網路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這些延伸變化有了可行的基礎。下一步,銀行網點、網路、客戶經理或許還要處理客戶特別是高端客戶諸如代訂旅館、代訂機票、網上商城交易、代辦旅行事務、代為策劃會議、集會、移民、嫁娶、代為辦理各類支付,甚至代為處理物品鑒定、定價及客戶信譽調查等交易準備工作。通過這些服務,銀行可以收取佣金,也可扣抵客戶的消費積分。因此,建立和完善統一併方便使用的客戶交易和信譽積分制度是當務之急。當然延伸也是有邊界的,銀行對交易準備的服務延伸,只能局限于支付、信貸等相關性較大的某些領域,一旦失去邊界,便會帶來其他行業風險。 再次,消費金融服務的經營特點。金融服務畢竟只是銀行經營的工具。通過手續費收入,沉澱資金的投放利差和消費性貸款的利差,以及結算收單的收入來盈利。雖然目前的銀行很難就某一些産品代理和服務作出準確的財務核算,但對於整個銀行經營來説,網點客戶經理、網路、資訊處理、數據分析以及産品製造等都已是固定性投入,在已投入的固定成本基礎上,其邊際收益的增長主要依靠新業務、新産品、新客戶的增長,因此,在常規業務的基礎上,拓展新的客戶,增加客戶總量,創新市場空間很大的消費金融服務産品,正是銀行整體經營的邊際盈利亮點。 最後,風險管理的微觀討論。消費金融操作與道德風險防範已有成熟的應對之策,本文不做特別討論。就消費信貸而言,傳統的風控觀念還需完善。第一,消費信貸屬於小額信貸,風險比較分散,易於處置,比大額信貸要安全。小額信貸屬於同類規模盈利型業務,其風險控制要依據大數定律作出判斷,不宜糾結于個案風險的得失,重在客戶選擇標準和流程的設計。某一類客戶和産品的不良率和損失率超過容忍度,就需要調整客戶産品的準入標準或檢討業務流程的得失,加以完善或作適宜的調整。第二,消費信貸屬個人行為,涉及個人的聲譽和經濟損益,相較于公司行為,則更顯謹慎和維護。風險事件發生後,銀行也更有條件追償。第三,個人消費工具,如信用卡、網路、ATM等技術含量高,專業性強,相比人工談判的其他業務風險也更易控制。 四、消費金融服務的市場重點和經營制高點 消費金融服務有一個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概括為從強調服務姿態到強調産品、強調流程,到今天所推崇的以客戶為中心。強調以客戶為中心並非像上世紀80年代那樣把顧客奉為上帝,而是要提供尊嚴的、便捷的、有效的、安全的服務,尊重客戶的權益是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價值。以客戶的需求為出發點驅動服務産品創新和流程設計是以客戶為中心最真實的體現,差異化的服務架構設計是以客戶為中心的最高境界。由於客戶的服務體驗主要來自客戶經理,對服務資源的配置而言,優秀的客戶經理才是最重要的服務工具。 “消匿現金、普及網路、推廣用卡”,使客戶的整個消費活動、支付行為都可以在銀行的“概念貨幣”支付中進行,這是消費金融服務的最高境界。這個境界既需要一家銀行的努力,也需要社會支付環境及法律救濟環境的改善。目前有幾項業務可謂消費金融服務市場的制高點。 (一)消費信貸 近年來,我國個人消費信貸已有長足發展。1997年到2009年,我國個人消費信貸從172億元增至5.5萬億元。消費信貸佔各項貸款比例也由不足0.3%上升到13.8% 。從經營結構上看,商業銀行消費金融的核心是支付服務,因支付而吸引客戶,但龐大的支付工具成本僅靠手續費收入是難以對衝的,但客戶所産生的信貸需求所帶來的利差收入則是銀行消費金融架構的邊際收入,適當的消費信貸投放是消費金融盈利模式的關鍵。在每1000個客戶的需求中,支付性需求佔98%,信貸需求佔20%,而帶來的收入後者卻是前者的一倍。2010年,美國銀行和富國銀行消費信貸佔全部貸款的比例分別達到了25%和14%。信用卡分期付款業務收入佔比貢獻達到信貸收入的70%。因此,在整個消費金融收入模式中,支付是核心,盈利靠信貸。 在國際金融業,消費信貸是一個富有吸引力的領域。美國是全球第一大市場,市場份額約佔55%;歐洲第二,約佔25%。經過多年的發展,消費信貸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經營模式。 在消費品方面,消費信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商業銀行已經形成了種類齊全的消費信貸産品體系,包括汽車貸款、休閒車貸款、教育貸款、遊船貸款、旅遊貸款、移動房車貸款、其他個人貸款以及信用卡及其他迴圈計劃等。以汽車為例,貸款購車的全球平均比例約為70%,已成為發達國家汽車消費的主要方式。汽車金融公司佔據了汽車貸款市場的主要份額,達到80%。美國的汽車金融業務目前已覆蓋購車、用車、賣車、換車等各個環節,與汽車商、經銷商關係密切,具有成熟的運作經驗和風險控制能力。 (二)分期付款 在消費信貸中,分期付款是最符合消費行為特點的信貸援助方式。與一般借貸關係不同,分期付款是建立在消費品交易行為基礎上,具有行為和主體雙重真實性,更便於銀行識別客戶、控制風險。在中國,人們習慣於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分期付款創造了“一手交貨、分次交錢”的新的交易模式。僅從改變消費模式習慣的角度看,分期付款業務的市場就存在無限空間。除了目前通行的信用卡透支的分期支付,其實還可以將分期支付的方式延伸到一系列銀行産品中,如商品按揭、額度貸款,甚至遠期支票等等。在商品領域,除了房屋汽車,還可以延伸到大型電器、生産機具、電腦等諸多非低價的商品。創新的餘地也很大。 (三)移動支付 移動支付是將引發支付革命的工具創新。移動支付的市場依據是大量的支付行為者已與手機綁定,移動支付的技術基礎是移動通訊功能的擴展,建設銀行已于去年與中國銀聯簽約共同推進移動支付業務。目前已進入機具配置和安裝階段,年內會向實質性市場行銷邁進。移動支付的市場高點到底能壘多高,取決於我們的認識和行動。 (四)集團員工群體消費 在目前的社會形態下,個人對單位實物和心理的依賴度仍然較高。在一家企業內,員工的某些消費行為除了對周圍人員的從眾心理影響外,更主要的是企業為員工利益而謀所引起的群體消費活動。如企業與汽車供應商簽約,對所屬員工購車時的優惠等等,是一種降低交易成本,幾方共贏的商業活動,商業銀行介入其中既是公司業務與個人業務的聯動所需,也是消費金融服務的重要市場。全國企事業單位,各級政府機構等約有1700萬個。其中商機無限。 (五)房産按揭 在中國,房地産市場的熱點正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轉移,除了傳統的房屋購買的貸款按揭依然是市場亮點之外,圍繞房産存量開展消費、養老、大額消費、留學等消費活動的房屋按揭,也會成為未來市場的爭奪熱點。中國目前已有個人住房存量218億平方米,價值超過35萬億元。這些資産的盤活貼現將刺激新一輪消費高潮。銀行在其中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