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讓符合産業政策的小企業“先行”
2012年,國內經濟增速回落,控通脹、調結構任務依然艱巨,實體經濟面臨著産能過剩、需求不足、成本走高、資金鏈緊張等多重因素影響,傳統領域的小微企業風險加劇,小微企業融資難依然存在;與此同時,受結構性減稅等積極財政政策和趨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影響,部分小企業在行業升級、改善民生、消費升級中獲益,從中長期看生存環境逐步寬鬆。與前些年相比,當前緩解小企業“融資難”出現了哪些新特點、新變化?記者日前來到浙江、福建、北京等地的銀行與企業展開調研。 【案例】“三四年前,像我們這樣集研發、生産和銷售于一身的科技型初創企業,一旦出現流動資金短缺,要想融資簡直比登天還難。”位於福建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美菲電子照明公司負責人曾志宏回憶起企業發展之初的艱難情形,“那時候,我們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産品研發、設計和補充流動資金,連廠房都是租賃的,根本沒有資産可以向銀行抵押獲得融資;如果找擔保公司擔保,‘門檻’也很高,通常還得再找上一家反擔保單位;而向民間拆借利率成本又太高,更是無異於‘飲鴆止渴’。” 【對策】對於高科技成長型的小微企業,往往研發投入高,資金需求短、頻、急,而抵押物又是企業向銀行貸款所面臨的一道大門檻。要破除這道門檻,必須通過銀行創新金融服務,針對高科技成長型小微企業的實際情況,拓寬融資渠道。無抵押信用貸款,就是建行泉州分行針對小微企業金融創新的一次嘗試。 2012年4月的一天,曾志宏接到建行客戶經理的電話。電話裏,他被建議申請小微企業“信用貸”,説無需公司提供任何抵押或擔保。“我一開始還不相信,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提交了申請。” “我們為什麼願意支援像美菲電子這樣高科技成長型小微企業?這並非盲目的支援。”建行泉州分行副行長劉長松告訴記者,資訊不對稱是擺在銀行與科技型小微企業之間的一道鴻溝,解決了資訊問題,銀行才能充分服務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通過與專業市場、行業協會、工業園區合作,我們在前期調查中篩選出10家優質科技成長型企業主動提供短期融資,依據主要有三:一是專利、智慧財産權具備情況;二是資金流量是否健康;三是企業家有無不良信用。”“美菲電子擁有多項專利技術,公司自有品牌産品年出貨量12萬套,佔總銷售收入的80%,同時他們在銀行賬戶上有持續、穩定的結算量,公司信用記錄良好,據此我們判斷可以給予其無抵押信用貸款。”建設銀行泉州清蒙支行的客戶經理介紹道。 從申請到放貸,僅10天后,曾志宏就收到建行發放的130萬元的信用貸款。“有了資金托底,我更加放心地加大研發資金的投入,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環保、節能燈具,搶得市場先機。”曾志宏説。 從高科技企業到文化産業,從環保領域到消費領域,越來越多符合國家産業政策方向、高成長性的小企業格外受到金融業“青睞”,不僅在信貸資源上優先予以扶持,並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量身定制服務,使小微企業融資難困境得到實質性突破,銀行也在引導國家産業升級與實現自身效益上實現了“雙贏”。 【點評】中國銀監會法規部副部長王科進: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一是要在政策上建立科技型企業服務的團隊和專業化的機構;二是要加快科技型資源的整合力度,使銀行與政府的科技、財政部門建立起聯動合作機制,資訊共用;三是建立獨立風險的機制,解決由於缺乏認知和判斷導致的銀企資訊不對稱;四是銀行開展中小企業信用培養計劃,建立銀行和科技型企業長期合作的關係。
http://www.admaimai.com/NewsPaper/NewsletterUrl.aspx?id=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