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世界》:建行的電商夢
碩大的電子屏、快速滾動的交易數據,入口處需通過嚴格安檢,表情嚴肅的職員密切注視電子屏上的數據…… 這些正是中國各大銀行數據中心核心區域常見的景象。 這些看似冷冰冰的系統和大型機器是各家銀行強有力的支撐,款項的轉進轉出、每筆業務的進展情況、海外分支的運作狀況,都離不開後臺數據中心7x24小時的全方位支援。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黃國平博士認為,隨著幾大行不斷加強資訊系統建設,硬體設備水準已經同國外銀行不相上下,但是,如何將軟體和硬體相結合,為銀行帶來更多樣化的業務和收益,國內銀行和國外同行還有較大差距。 以零售業務見長的美國富國銀行,一方面,通過資訊系統發放貸款業務,大大節省了業務成本,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通過使用IT化工具,在一定時間內,富國銀行員工可以向每家公司客戶平均推銷5.3個金融産品,向每位個人客戶推銷4.6個産品。這一水準高於其他銀行。 國內銀行也開始了嘗試。向來被認為“低調”的建設銀行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搭建電子商務平臺。 打開建行官網,“善融商務招商節”的首頁廣告歡快地跳躍著。相比網路和支行行銷,上線1個多月的“善融商務”並未引發太多關注。 建行技術部相關人士表示,“隨著各大行數據集中化的完成,同時,銀行的各項業務也日益複雜和多樣化,建行系統建設的下一個目標,就是通過資訊技術,將各類業務和客戶資訊進行有效整合和分析,並從中拓展出新業務。” 大象舞蹈 在此之前,包括建行在內的大型國有銀行主要在做一件事情:通過系統建設,打通“任督二脈”,讓大象快跑。 可以説,沒有此前的鋪墊,就沒有現在資訊技術和金融業務的逐漸融合。 幾大行常被人形容為“巨象”。這種比喻含蓄地點出了其在規模擴張后的效率降低問題。 同為“巨象”的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表示,許多年前,有人説大型銀行會變成“現代的恐龍”,指的就是企業規模大了,效率就低了。不過現代大型銀行並沒有出現這種狀況,原因就是資訊化。 他進一步説道:現代科技使企業變“扁”了,大象也能快跑了。 一位熟悉金融發展史的業內人士表示,幾大行資訊化建設的步伐和發展過程基本類似: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經歷了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已經完成,第三個階段正漸入高潮。 第一個階段是從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的金融電子化階段,標誌是利用電腦,將原來的手工工作電子化,實現櫃檯服務自動化,進而升級為基於伺服器的中型聯網,實現同城通存通兌。 經過第一次大連線,中國金融資訊化已經成為勢不可擋的大趨勢。但是,總體水準仍然非常有限。 當時,銀行業務網路局限在中心城市,雖然中心城市各營業網點的資訊孤島問題初步解決,但是,城市以外網點仍然停留在原始的櫃檯電子化狀態,運作慢、數據散、可控度差。 此外,城市與城市之間也無法進行業務整合。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銀行業資訊化建設進入金融數據集中化階段。 第二個階段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大約到2005年前後結束。主要實現了省際互通互連。 1991年,中國人民銀行衛星通信系統電子聯行正式運作,金融資訊化建設進入全面網路化時期。原有省級集中的IT體系已不能滿足需要,只有實現全國數據大集中,才能支撐銀行業的發展速度。 也就是説,一切用戶的交易行為,所有的計算和處理工作,都通過網路由全國性的數據中心處理,從而實現數據集中、應用集中和IT基礎架構集中,使得總行能夠實時掌握每一個賬戶的每一個交易行為。 通過這種資訊化建設,銀行業務支援、風險控制、基礎維護、業務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逐步與國際水準接軌。 工行和招行率先實現數據大集中。建行在2005年完成數據大集中。中國銀行則在經歷了幾次失敗後實現數據大集中。 有業內專家評價,中國銀行業這十幾年中管理水準和風險控制水準的顯著提高,離不開背後系統的強大支援。 第三個階段則是目前各大行正在經歷的金融資訊系統業務綜合化階段。銀行開始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創新,逐步開拓網上銀行、電子商務、線上支付等網路金融服務。 黃國平認為,當前,金融領域對於IT的需求已經發生了變化,大規模設備採購和基礎建設即將結束,結合IT技術發揮企業競爭優勢已成為銀行最關心的問題。 一位電子銀行專家表示,對於那些已經實現了數據大集中的銀行來説,如何通過建設綜合業務應用系統來適應市場需求層次的多樣性,使其符合銀行業未來發展戰略,成為各大行努力的方向。 在這個階段,IT技術已經與金融業務相融合,不僅是金融的支撐平臺和基本工具,而且已深入業務本身,成為決策、管理和實施的基本手段。 依託技術部門的實力,電子銀行成為了IT技術與金融業務結合最緊密的部門。 建行董事長王洪章撰文指出,在“渠道為王”的競爭態勢下,電子銀行業務已成為建設銀行實現綜合性、多功能經營的重要手段。 數據尋寶 建行此次推出的“善融商務”肩負著特殊的使命。 儘管已經上線1個月,作為新生事物,建設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徐捷在介紹“善融商務”時仍較為謹慎。 這預示著,此項業務對於建行的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和利差的收窄,銀行需要找到一種創新的盈利模式。”徐捷表示。 相關人士介紹,善融商務是建設銀行推出的以專業化金融服務為依託的電子商務金融服務平臺。可提供B2B和B2C操作模式,涵蓋商品批發、零售、房屋交易等領域,為客戶提供資訊發佈、線上交易、支付結算等金融服務。同時,建行還可以為客戶提供分期付款、融資貸款、資金託管、房地産交易等全方位的專業服務。 建行充分發揮基層網點優勢,挑選符合要求的優質商戶入駐。據相關負責人透露,從6月28日正式開張到現在,入駐商戶已有數千家,會員數十萬。 一位銀行業內人士表示,此前,工行、招行等也曾結合信用卡業務或電子銀行業務建立網上商城,但從模式看,主要是銀行自營,採用B2C模式。而建設銀行這次選擇的是“銀行搭臺,商戶唱戲”模式,銀行在幕後搭建平臺,簽約商戶在商城做生意,這樣的模式在銀行業內部尚屬首創。 一位電子商務專家認為,建行的目標顯然不在於電子商城業務,而指向了商戶和消費者的金融産品需求。當把數量眾多的商戶和消費者通過交易集中在一個平臺上時,意味著建行不需要開設新的物理網點就擁有了數十萬客戶。 大象行走時,腳趾間所留下的空隙正是傳統商業銀行模式忽視的領域。利用資訊技術,建行正從中尋寶,開闢新的盈利模式。 同時,第三方支付這幾年來的快速發展使銀行感到了壓力。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全年交易額達到2.2萬億元,環比增長接近100%。 這體現出一個令銀行感到尷尬的事實:在網際網路技術飛速發展進程中,儘管銀行通過數據大集中等資訊技術實現了機構的“扁平化”,大象快跑,但在通過資訊技術提高用戶體驗,培養消費者方面的成功經驗卻乏善可陳。大象儘管一路飛奔,但是一路漏下大把金子。 徐捷並不諱言第三方支付對於銀行的挑戰,“銀行已處於網際網路支付産業鏈的末端。善融商務就是希望能將建行的位置前移,從資訊源頭為客戶提供服務。” 除了交易金額,交易背後的數據資源是建行更加看重的。 建行對簽約商戶有一道審查機制,利用交易平臺可以了解和掌握商戶的交易記錄,這為判斷商戶的信用狀況提供了重要依據。 建行電子銀行部副總經理劉建忠表示,“過去,我們來自第三方支付的客戶都是很好的客戶,但是,當客戶想要得到融資時候,拿什麼作為評級依據?現在,如果客戶在善融商務上做交易,憑藉真實的有效交易,建行就可以為客戶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務,這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有業內人士認為,數據挖掘會給銀行業帶來更大的盈利空間,未來,銀行最核心的資源不是資金,而是客戶的交易數據,其中蘊藏著巨大的財富密碼,只要銀行充分做好數據挖掘和分析加工,借此數據庫,銀行能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 工行董事長姜建清也將資訊技術的深度使用作為降低信貸成本,提升授信效率的一個重要手段。 除了融資等信貸業務,通過網際網路,重新為銀行傳統的存兌匯業務開闢一個新的領域也是建行的目標之一。 “其實,銀行在擔保交易方面有著更加良好的基礎。銀行在負責賬戶劃轉時,錢款保留在銀行是最安全方便的,同時,我們還有第三方支付公司不具備的優點,資金停留期間銀行利息照付。”徐捷表示。 “網路化不可逆轉。現在年輕人很少去實體店,或到銀行網點。”劉建忠表示,這對銀行而言是一個挑戰。 劉建忠解釋稱,這就需要我們延伸服務手段。“最近,我們去北歐考察,發現當地銀行網點在減少,現金在減少,但支付服務會一直存在。面對這種新情況,銀行不能被動等待,應主動調整。” 實際上,搭建自身的電商平臺後,建行電商平臺上的大部分客戶使用建行卡,因此,整個結算鏈條的收入均留在建行體內;非建行卡部分,通過與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這樣就使得大量存款在建行多趴了幾天,或者一直留在建行體系內。 基於此,電商平臺交易産生的沉澱資金對於銀行負債業務的拉動效應也十分明顯。在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背景下,低成本的資金來源對於銀行保持凈息差穩定至關重要。 挑戰與創新 “電商都在大筆燒錢,銀行做這個能行嗎?”這是不少業內人士聽到建行設立電子商務平臺後的第一反應。 的確,電商之間“刺刀見紅”的價格戰已將市場競爭的殘酷性展露無遺。 建行有關人士一再強調,善融商務與京東、天貓等電子商務不同。然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儘管建行的終極目標是金融服務,但是,沒有“商”,也難有“融”。“無商不金融。”建行相關人士也很清楚這一點。 在不少銀行業內人士看來,能否進行差異化的定位和改善客戶體驗是善融商務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對於很多標準化的産品,如果沒有價格優勢和舒適的購物體驗,很難將用戶從別的電商平臺吸引過來。 “首先要把量做上來,沒有量,沒有交易數據,接下來的數據挖掘和計量模型的有效性就會打折扣。”一位電商人士説。 建行相關人士表示,他們也在進行特色服務方面的努力,在個別産品上,已經形成了一些特色。 例如,海爾部分型號的貨品專供善融商務網店;特色購房産品“房e通”將認證過的可信房源標出供客戶選擇;汽車等大件産品也已上線。 但目前來看,B2C平臺上的産品同京東、天貓等平臺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差別,個別産品的界面設計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除了交易量和特色服務,數據挖掘中模型的建立也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 記者之前曾經參觀過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的沙盤模型,阿裏小貸對於交易資訊有效性的提取,正是基於十幾年電子商務的經驗。在這方面,作為後來者的建行還欠缺經驗。 此外,電子商務需要很快的市場反應能力,各級機構層疊的建行能否在數據挖掘發現商機之後迅速做出反應,設計相應的金融産品,也考驗其資訊系統的管理水準。 對於背靠建行的善融商務來講,盈利並不是目前考慮的主要問題。“我們現在還沒有制定盈利目標,希望善融商務能夠穩步發展,服務好我們的客戶。”建行相關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