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十八大專題報道:“綜合性、多功能、集約化”--建行力推三大戰略轉型 五年藍圖打造“國際一流”
“中國大型商業銀行改革的道路仍然沒有走完,有必要進一步深化商業銀行改革。”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有關中國銀行業改革的一番表述,已然成為當前中國改革語境下銀行業的“共識”。
2012年10月,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在最新一期的《中國金融》雜誌上撰文稱,包括建設銀行在內的大型銀行,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為實現邁向國際一流銀行的戰略目標,包括建設銀行在內的國有商業銀行必須徹底轉變經營模式,加快實施戰略轉型,實現經營發展新飛躍。”
這一“呼籲”的背後,是過去四年中國銀行體系在成功抵禦國際金融危機的同時,正在經歷經營發展環境的深刻巨變,過去依靠過高資本消耗、追求粗放擴張的老路已經行不通了。
在王洪章看來,正在推進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利率市場化改革、客戶金融服務需求的升級以及資本監管約束的強化……這些制度性變革正推動大型銀行不得不加快戰略轉型。
“邁向國際一流銀行”,這是王洪章對建設銀行未來五年的期許。2011年底,建行內部制定的《2011-2015年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國際一流銀行的戰略藍圖,為此推出“綜合性,多功能、集約化”三大經營戰略。
無論是最新制定的海外業務發展規劃——“力爭在2015年完成全球佈局”的國際化雄心,還是中國金融業綜合化經營大勢之下,“做大做強子公司”的順勢而變,建行未來五年的戰略新藍圖,都契合了未來十年中國銀行業改革的轉型主線和方向。
“上市七年創造出了兩個建行”
過去10年,中國金融體制變革的歷史大趨勢之下,對於建設銀行這樣的一家大型銀行,意味著什麼?
2003年12月底,建行和中行一道,被國務院確定為股份制改造試點,當時,中國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資産率已高達25%,深陷“技術性”破産的邊緣;而十年後,建行已成為全球市值名列前二,世界500強排名第77位的大銀行,王洪章説,“這是中國金融史上的奇跡”。
這一脫胎換骨,當然應歸功於2003年啟動的旨在建立現代産權制度的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2005年10月,作為中央確定的改革試點單位,建行在香港掛牌上市,成為四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中首家上市的銀行。
截至今年6月末,建行資産規模總額達13.5萬億元,是建行上市之前近3倍。也就是説,建行上市7年來,已經創造了2個建行;此外,不良貸款率1.0%,比2005年末下降了2.84個百分點;年化平均資産回報率達到1.65%,平均股本回報率達到24.56%,處於國際領先水準。
“為支援建行股改,國家共投入3400多億元,而上市以來建行對國家的貢獻超過10200億元,國家投入總回報率超過300%。”王洪章説。
用周小川的話説,大型商業銀行改革已初見成效,除了銀行業整體實力大幅提升,資本實力、資産品質和經營效益不斷提高外,“大型商業銀行堅持推進改革和加強經營管理並重,公司治理架構不斷規範,新的體制和機制日益發揮重要作用。”
以建行為例,股改上市後,建行實施了一系列經營轉型。
僅在盈利模式和業務結構方面,上市以來,中間業務快速增長,非利差收入佔比明顯提高。截至2011年末,建行中間業務收入869.94億元,股改上市以來年均增速超過30%,中間業務收入佔比21.91%,比2005年末提高了15.27個百分點。
深耕實體經濟
進入2012年,實體經濟增長放緩,以及隨之而來輿論有關中國銀行業暴利的批評,迫使銀行業不得不重新審視金融業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係。
“今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銀行業績勢必會受到影響。”建行董事長王洪章是這樣看待的,銀行只有與實體經濟抱團取暖,才能贏得更大發展。
事實上,建行長期致力於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其策略——在鞏固提升傳統優勢的同時,建行將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援力度向“新興”領域傾斜,即堅持傳統與新興並重。
首先,在傳統優勢領域,以基建立行的建行,截至2012年6月末,建行基礎設施行業領域貸款餘額達20,434.96億元。佔全行公司類客戶貸款總額的43.3%。
其次,服務小微企業是建行擴大客戶基礎、保持穩定發展的戰略重點。截至2012年6月末,累計為小企業客戶投放信貸資金1.7萬億元,小企業授信客戶佔企業客戶超過70%。
小微企業業務的快速增長,獨特之處是建行2007年開始在江蘇試點的“信貸工廠”模式的小企業經營中心。
目前,建行在全國範圍內已建立流程化、批量化的“信貸工廠”模式的小企業經營中心244家,小微企業貸款辦理時間縮短一半,客戶經理服務的客戶數量增加了一倍。
在王洪章看來,為進一步深化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建設銀行將繼續大力推進業務發展和經營管理的全面轉型,而服務渠道的轉型與革命將是未來五年戰略轉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服務渠道從物理網點為主向物理網點和電子渠道並重、多渠道功能互補、協調聯動轉變。”王洪章表示。
“國際一流”鎖定五年規劃
“20年來,大型商業銀行在實現歷史性飛躍的同時,也經歷了經營發展環境的巨變。”王洪章認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大型商業銀行正面臨著加快戰略轉型的嚴峻挑戰。
如此背景下,2011年下半年,建行制定了《建設2011-2015年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全面實施戰略轉型,爭取做到“國內最佳、國際一流”——“徹底轉變經營模式,走集約化發展道路,提升綜合競爭力;加快推進國際化步伐,儘快完善全球網路,提升綜合服務能力。”
王洪章的這一觀點,可簡單概括為——綜合性、多功能、集約化。
“綜合性”,是指在積極發展商業銀行本業的同時,加快發展保險、信託、投行、基金、租賃和證券等業務,形成不同金融行業和市場之間互為依託、業務互為補充、效益來源多渠道、風險分散可控的經營框架和集團一體化運作機制。
簡單説,這一戰略就是做大做強子公司,不斷完善建行現有綜合化經營平臺;與此相關,“多功能”則是指在做好銀行傳統業務的同時,大力發展投資銀行、私人銀行、電子銀行、財富管理、小企業經營、消費金融、金融社保卡等戰略新興業務。
而“集約化”戰略的背景則是近年來不斷提升的資本監管標準,在資本補充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大型商業銀行將首當其衝面臨資本精細化管理和集約化運用問題。
試水綜合化經營 做大做強子公司
在未來五年“綜合性、多功能、集約化”的戰略導向之下,王洪章的想法是,將建行打造為“功能齊全、領先同業的綜合金融服務提供商”。
“董事長內部多次強調要做大做強子公司。”10月30日,一位內部人士透露。
截至目前,建行已擁有包括建銀國際、建信信託、建信人壽等八家經營性子公司和20多家村鎮銀行,已形成跨境跨區域,業務覆蓋基金、租賃、信託、保險、投資銀行等多個行業的綜合化經營平臺。
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2年6月,子公司併入集團的資産規模增長了2.8倍,達到2454億元;管理資産規模也達到2549億元;今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1.53億元,ROA1.07%,ROE5.86%,均較往年穩步提升,且在四大行中獨家擁有信託牌照,過去三年,建信信託管理資産規模增長了41倍。
“建行在四大行中獨家擁有信託牌照,率先控股壽險公司,基金、租賃公司也屬首批設立,綜合化金融功能已基本健全。”一位資深銀行業人士表示,從行業競爭力來看,建信信託三年管理資産規模增長41倍,已躋身行業前六;建信人壽收購整合剛剛一年,即進入行業前二十名。
建行看重的恰是綜合化經營帶來的強大的協同效應。以控股建信人壽為例,接管建信人壽、開展銀保業務僅一個季度,實現的銀保保費收入佔全年總量的90%以上。
“做大做強子公司”, 意在銀行業務與非銀行業務整合,也意味著建行旗下眾多綜合化經營平臺未來將進一步擴張。
此前7月份,建行剛剛完成建信人壽注資,並成功引入社保基金入股。在此之前,建行還對中德住房儲蓄銀行也完成了進一步注資。
發力國際化 籌謀三年海外佈局
在建行“爭做國際一流”的五年戰略藍圖中,推動海外業務發展是一顆重要棋子。
知情人士透露,該行董事會已研究制定海外發展規劃,“國際化”成為建行未來五年的一個奮鬥目標,王洪章也曾在多個場合闡述這一目標,即“力爭在2015年完成全球佈局。”
未來,建行投資並購將重點考慮“中資企業走出去較為集中、與我國投資貿易往來密切、經濟發展前景良好、建設銀行在經營管理上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
過去三年,人民幣跨境結算量從2009年全年39億元的規模,2011年全年累計人民幣跨境結算量為2.08萬億,較2010年再增長3.1倍。
這是王洪章力爭在2015年完成建行全球佈局戰略的重要依據。
截至2012年6月末,建設銀行在海外共有14家機構,包括香港、新加坡、法蘭克福等9家分行,建銀國際等3家經營性全資子公司及2家代表處,海外機構資産總額已達5840億元,稅前利潤達20億元,較上年增長51.00%。
2005年上市之後,建行的海外並購主要集中在香港這一平臺,2006年12月,建行收購美國銀行(亞洲)全部股份,並將其更名為建行亞洲,力圖打造建行海外最大的零售業務平臺。
截至2011年底,建行亞洲總資産1349億港元,當年實現凈利潤3.13億港幣。
建行未來海外並購,顯然將進一步走出香港。據內部人士透露,建行將按照跟隨和落地兩個模式並重的策略,“既要加強對‘走出去’國內重點客戶海外業務的服務,也要做好所在國或地區的落地業務。”